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王寂《三友轩记》节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B.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C.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D.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视事之明年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B.其为乐可胜计耶  胜:尽,完全
C.人之遇物,但患不诚 遇:对待
D.亦能回指。幸无忽  幸:侥幸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所见略同。
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这样的议论体现出他推崇道家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人生旨趣。
C.客人认为,作者由于喜爱那些“无用之石”和“不材之木”,而使得自己显得低贱和浅陋,从而致使亲友疏远离去。
D.《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出守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行文虽显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
【小题4】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2)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0 09:0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百字令•芜城晚望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注)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②张翥(1287~1368),元代词人。③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事。④双舄(xì):《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碧天向晚”二句照应诗题,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象形成对照。
B.第三、四句(渺渺)孤鸿翼影映衬作者登高独立极目四望的身影,烘托出作者孤寂苍凉的心境。
C.“鸡散台空”三句用隋炀帝建造“斗鸡台”“放萤院”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真龙天子故去的叹惋。
D.“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外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怛怛失意。
【小题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提到了“神鸦社鼓”,但两者的用意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①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________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子何疑焉?”

④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乎C.耶D.也
【小题2】简析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韩伯林类比娄公,说明他们是同类人。
B.借用“卖药”之事,表明对真正隐士的看法。
C.李生求记并非娄公本意。
D.对娄公之流沽名钓誉行为进行讽刺批判。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出处一致  ②能定能应  ③喧嚣两忘  ④不为物诱
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D.③,④;②,①,
【小题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隐士”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捣衣
元 赵孟頫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渡。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 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心绪的表达。
【小题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