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令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B.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C.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D.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在本文指函谷关。
B.“客”即门客。古代达官贵人有供养门客的习俗,战国四公子都号称“养客三千”。
C.“摄”有捕捉的意思,“摄吏部尚书就是逮捕了吏部尚书,对吏部进行整治。
D.“赠”,文中指追赠,指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官吏已死的长辈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周早年经历坎坷。途径汴州时,他逛到县令崔贤的羞辱,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于是继续向西入关进京,谋求更大的发展。
B.马周才能非凡。太宗见到他为常何代拟的条陈后,急切地要见到他。甚至派常何四处找寻他、敦促他入官。
C.马周深得宠信。在赏赐给马周的书件里,太宗高度赞赏他是能够竭忠尽力的股肽重臣。
D.马周虑事周全。病重之后,他烧掉了写给皇帝的奏章,表示自己不想靠暴露君王过错来为自己博取名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2)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1 05:0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B.太子詹事,中国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C.再迁,再提升。古代升官职称为“迁”,“左迁”才指贬官。
D.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也指中书省或秘书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皇上也听从了他的建议。
C.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2)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荥泽人也。为人骁勇,走及奔马。梁末,调民七户出一兵,弘肇为兵,隶开道指挥,选为禁兵。汉高祖典禁兵,弘肇为军校。弘肇为将,严毅寡言,麾下尝少忤意,立楇杀之,军中为股慄。以故高祖起义之初,弘肇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两京帖然。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疾大渐,与杨邠、苏逢吉等同授顾命。隐帝时,河中李守贞、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等皆反,关西用兵,人情恐惧,京师之民,流言以相惊恐。弘肇出兵警察,务行杀戮,罪无大小皆死。是时太白昼见,民有仰观者,辄腰斩于市。市有醉者忤一军卒,诬其讹言,坐弃市。凡民抵罪,吏以白弘肇,但以三指示之,吏即腰斩之。侍卫孔目官解晖狡酷,民抵罪者,莫敢告诉。燕人何福进有玉枕,直钱十四万,遣僮卖之淮南以鬻茶。僮隐其钱,福进笞责之,僮乃诬告福进得赵延寿玉枕,以遗吴人。弘肇捕治,福进弃市,帐下分取其妻子,而籍其家财。

弘肇不喜宾客,尝言:“文人难耐,呼我为卒。”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行,苏逢吉、杨邠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厉声举爵属太祖曰:“昨日廷论,何为异同?今日与公饮此。”逢吉与邠亦举大爵曰:“此国家事也,何必介意乎!”遂俱饮爵。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弘肇默然。隐帝自关西罢兵,渐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而太后亲族颇行干托,弘肇与杨邠稍裁抑之。太后有故人子求补军职,弘肇辄斩之。帝始听乐,赐教坊使等玉带、锦袍,往谢弘肇,弘肇怒曰:“健儿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悉取所赐还官。隐帝春秋渐长,为大臣所制,数有忿言,业等乘间谮之,以谓弘肇威震人主,不除必为乱。隐帝颇欲除之。夜闻作坊锻甲声,以为兵至,达旦不寐。由是与业等密谋禁中。

乾祜三年冬十月十三日,弘肇与杨邠、王章等入朝,坐广政殿东庑,甲士数十人自内出,擒弘肇、邠、章斩之,并族其三家。周太祖即位,追封弘肇郑王,以礼归葬。

(节选自《新五代史·汉臣传第十八》,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禁兵 典:掌管
B.高祖疾大 渐:转好
C.弃市 坐:定罪
D.遣僮卖之淮南以茶 鬻:买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史弘肇武断专行的一组是
①麾下尝少忤意,立楇杀之
②弘肇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两京帖然
③弘肇出兵警察,务行杀戮,罪无大小皆死
④但以三指示之,吏即腰斩之
⑤文人难耐,呼我为卒
⑥太后有故人子求补军职,弘肇辄斩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弘肇少言寡语,但治军相当严厉。他的一个手下由于不听从命令,被史弘肇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因此,他的军队纪律十分严明。
B.史弘肇辅政后只知道严厉治理,但不知明辨是非。燕人福进被诬告并被处死,他的妻子儿女被史弘肇的手下人分别霸占,财物也被瓜分。
C.史弘肇重武轻文,不喜欢和文人来往。在窦贞固家的宴会上,史弘肇力陈安朝廷,定祸乱,有武将就足够了,至于文臣没有什么用处,因此他受到了三司使王章的反诘。
D.史弘肇凶暴无端,树敌很多。隐帝亲近小人,又想摆脱大臣的控制,自己主政,于是与李业在宫中密谋,诛杀了弘肇与杨邠、王章三人,并族其三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卫孔目官解晖狡酷,民抵罪者,莫敢告诉。
(2)健儿为国征行者未有偏赐,尔曹何功,敢当此乎!

同类题3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调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若止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甲]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宫,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乙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丙]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丁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以B.乃C.因D.为
【小题2】下文出自《吕氏春秋》,请分析其是否可以替代第③段所举赵中令荐官之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唯皇帝意见是从,始终站在群臣一边,这才是御史中丞的本分。
B.不唯皇帝意见是从,不妄从群臣好恶,随时都可能被提拔和贬职。
C.皇帝的好恶可能会出错,御史中丞就是随时指出皇帝过错的职务。
D.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文中的()处。
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
A.甲B.乙C.丙D.丁
【小题5】分析本文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日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也。

③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②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④,尚有居溪旁者。

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的次年写的。②佚欲:淫佚之欲。③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小题1】写出本学期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篇名《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第①段的段意。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理或然也”中的“然”指_____________。(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也B.矣C.哉D.夫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
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史叩头乞候上旨,皋曰: “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 ”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乃为相,复拜衡州。
初,皋为御史覆讯① ,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米斗数千    直:通“值”,价值
B.请外官 亟:屡次
C.乃故微法    抵:抵制
D.小法,贬潮州刺使    坐:犯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天子闻嘉之     有如此之势,为秦人之所劫
B.奉太妃郑氏孝闻 还矢先王,而告成功
C.俱以文艺登科,名重时   赵尝五战
D.以擅贷罪,飞章自劾 臣辛苦,非独蜀之人士…明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皋多智谋,上元年初京师干旱,他因供奉不足,申请调任外官,朝廷未准,后来他通过被贬职温州,达到调任外官的目的。
B.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为赈救灾民,不听下属官吏劝告,私放官米,先行后奏,但皇上不仅没有批评,还嘉奖他的做法,并加授少府监之衔。
C.李皋是个孝子,他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太妃郑氏,而且对那些不孝敬母亲的人极为痛恨,李钧、李锷两个为人所不齿的逆子就是被李皋弹劾,贬为处州别驾后,才有所悔改的。
D.李皋被征召到京师,没有被召见,就上书论述为政之道,于是被授予衡州刺史。后因触犯小法被贬到潮洲任刺史,多亏后来当了宰相的杨炎知道他的情况,又把他调到衡州。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
(2)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