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传统时期太湖流域(图)捕鱼业发达,渔民群体分为陆上定居的兼业渔民和水上流动的专业渔民。兼业渔民仍属农民身份,主要利用农闲时间捕鱼;专业渔民捕鱼工具复杂,捕鱼技术较高,构成自然捕捞商品鱼的主力大军。水上流动渔民人口复杂,常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重灾区。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水上流动渔民人口急剧减少,现在水上流动渔民几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