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摘编自艾永明《传统监察制度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C.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就能具有独立弹劾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B.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D.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B.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
C.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D.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5 08: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有光: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
马国川:现在学术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这样?即使是名牌大学,对于教授抄袭事件也装聋作哑,既不进行调查,也不回应。您怎么看待?
周有光:我看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告诉我,学术抄袭、教授造假,是大学的“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他们为了一个学位头衔大批进入大学,创造了“在职博士生”这个怪现象。官员有时间读书写论文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抄的或者别人替他们写的,当然是虚假的。这样就产生了大批没有知识的博士和空头教授。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呢?我想,办法就是“非官僚化”。上海一个教授告诉我,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交一笔钱,大学给你一个客座教授之类的聘书;还有一种是“假的真教授”。一个系升格为学院,来了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一定是教授,其实不学无术,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至于名牌大学的教授抄袭,我们要研究整个现象。名牌大学面对抄袭事件装聋作哑,是非常不正常的。
马国川:假文凭泛滥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例如最近的唐骏假文凭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会假文凭泛滥?
周有光:唐骏是我的老乡,常州人,还有一个糟糕的事,我是常州中学的毕业生,他也是常州中学毕业的,只是前后差了几十年。报纸上说,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可见今天的风气是坏得不得了了。学问和管理能力是两码事。有的人有管理能力,能办事,可是不能搞学问;有的人有做学问的天赋,可是不能搞管理。唐骏这个人有管理能力,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制度之下,有了社会地位还要一个文凭。怎么办?只有造假了。后来报纸上不是登了吗?只要给多少钱,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给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假文凭泛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文凭越高越发达,当然假文凭就出来了。
马国川: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您认为原因是什么?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周有光:我想,对于第一个问题,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早已答复了。韩愈在文章里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很重要,马叫是表示意思的,你不懂它,怎么能做伯乐呢?“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答复非常好,用不着我来回答了。我看到一些杂志上有些小评论说,不随风倒就不可能做“大师”。当然这是笑话,“随风倒”的人怎么能够成为“大师”呢!不过是御用文人罢了。没有独立思想怎么能成为大师呢?还有,要出“大师”还有许多条件。比如,鲁迅是连领袖都推崇的大师,可是假如他多活二十年,他还能做大师吗?蔡元培提出来八个字“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所以他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国外都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好大学没有一个不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假如大学继续官僚化,就不可能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马国川:社会科学的发达与否,决定了能否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但有人批评说,中国现在社会科学中玄学和形而上学盛行。那么,如何克服社会科学中的玄学与形而上学问题呢?
周有光:这个问题很重要。人类的思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神学思维,神学思维都是迷信;第二个阶段叫玄学思维,玄学思维是信仰;第三个阶段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讲究实证。三种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思维,意识形态属于玄学思维,是两个阶段的两种不同思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科学,把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截然分开,这是错误的。按照今天世界的常识来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实证。什么叫实证呢?实证就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叫真理呢?在不断地被批判被否定当中能站得住,那才是真理。如果不许批评,那怎么是真理呢?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形态是不许批评的,意识形态是用来信仰的,所以意识形态不能跟社会科学混起来讲。要恢复社会科学的本来面目,就要提倡民主。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民主是三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积累,现在还在一步步渐进。今天我们要重新建设中国,从五四开始,回归五四,学习民主。
(选自《财经》,2010年10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认为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一种是“假的真教授”,这种现象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
B.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周有光藉此证明今天的风气坏得不得了。
C.周有光认为蔡元培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它与世界上的好大学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学术自由,学校自治”。
D.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民主是三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积累,我们国家的新建设也需要民主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学术抄袭、教授造假,是大学“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非官僚化”,让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
B.周有光认为假文凭泛滥和个人素质无关,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文凭越高越发达。
C.周有光认为中国出不来大师的原因,有社会无识才的“伯乐”、人没有独立的思想、大学中没有学术自由、“官僚化”和中国现在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混淆等因素。
D.只有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截然分开以及批评社会科学,不批评意识形态,才能克服社会科学中的玄学与形而上学问题。
E. 要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分开来,意识形态是用来信仰的,社会科学须发扬民主,讲究实证。
【小题3】在访谈中,周有光主要批判了当今中国哪两方面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深耕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区域特色产业正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統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使用率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互联网等。这些都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农科院农信所党支部书记田建民认为,传统的农业已经不能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适应新格局,支撑新格局,引领新格局。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

材料二:

根据前赡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及增长走势如下: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乡村旅游获大众青睐如何打造小而美的旅游项目?》,2018年10月12日)

材料三:

数据显示,“双11”当天阿里巴巴全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45亿元,产自东北的五常大米仅用10秒钟便卖了100万斤……火爆的销售,让这些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撑起这些数据离不开买家的热情,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突出,从硬件看,目前宽带网络仍未覆盖的地区、网络普及水平较低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复杂的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网络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从软件看,在与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应用方面,农村网民的使用率也远远低于城镇网民。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能的释放,农村居民生活便捷、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亟待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统筹解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5日)

材料四:

11月24日上午,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迎来了第三届全国民族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论坛。

兴仁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先红首先介绍了兴仁市的基本情况。兴仁市于2018年8月撤县设市,同时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里享有“中国薏仁米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牛肉粉之乡”等称号,下一步,兴仁市将从打造产业展示平台、打造薏仁米绿色生态小镇来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兴仁市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杭州筑家易集团董事长杨斌认为,在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要让科技提升农村影响力。比如精选一乡品,通过互联网连接全国销售通路,让农民种出来的东西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卖出去。

科技还可以赋能生态宜居。比如建设平安乡村、素质乡村,比如发展绿色农业和文旅IP。在健康医疗方面,科技也可大有作为。比如可以打造专家远程在线系统,不用跑城里就可以连接专家服务乡村。浙江创业学院院长何伏林则分享了高校的举措和思考,他认为,乡一品最关键的是平台,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要鼓励大学生上山下乡,让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和农民在一起,帮助他们实现一乡一品的梦想。

(摘编自“北国网”,2018年11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产业融合发展能催生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B.材料二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接待人数和增长率都保持了增长态势。
C.针对偏远地区和自然环境复杂的农村地区,制定措施,加大投入,提高硬件水平,就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能的释放提供了条件。
D.何伏林院长认为,大学生是帮助农民实现一乡一品梦想,推动中国一乡一品产业发展的力量之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适应、支撑、引领新格局,传统农业就必须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B.“双11”农产品在网上热销表明数字信息技术在农村得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逐渐普及,同时表明城乡之间的数字建设基本平衡。
C.从2012—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的统计可以看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形势一片大好,因此,我国农村都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D.杨斌认为,科技可以赋能生态宜居,比如建设素质乡村,比如打造不用跑城里就可以连接专家服务乡村的专家远程在线系统等。
【小题3】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请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哨 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有改动)

小说中画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谈谈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贱羊之死

沈石溪

公羊歪梨是我放牧的这群山羊里的贱羊。贱羊,就是地位最低贱的羊。

它一生下来,脖子就向右歪了三十度。三岁了,个头还像一岁的羊那么大,活像长僵了的一只歪梨。它的毛白里透灰,没有一点儿光泽,稀稀疏疏,就像盐碱地里的庄稼。

在动物界,所谓阶级次序其实就是进食次序:地位高的,占有更多更精美的食物,地位低的,只能得到更少更粗糙的食物。每次进入草场,碧绿鲜嫩的草地都被其他羊占据了,它只能啃发黄的老叶子:饮水时,地位高的羊站在上游喝洁净的水,轮到它,只能喝被羊蹄搅混的泥浆。最不幸的是,没有哪头羊看得起它,当然,也没有哪头羊愿意跟它结伴扎堆,它总是形单影只。有一天黄昏,它壮着胆想接近一头名叫灰额头的母羊,可还没等它靠近,灰额头就跳着跑开了。歪梨满脸沮丧,从此,它的脖子歪得更厉害,身体缩得更瘦小了。

夕阳西下,我让牧羊狗阿甲将羊儿赶拢来,准备回家。从放牧的嘎秦草场到曼广弄寨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索桥穿过峡谷,走的是直路,要少走十几里路:另一条是绕着山道转一座山,走的是弯路,比较远。

我赶着羊群来到索桥边。这是在滇西南一带大山里经常见到的一种简易索桥,狭窄的峡谷两边,拉两根粗粗的铁链,铁链之间铺着竹子算是桥面,两边各用一根藤条编挂,算是扶手,人和牲畜勉强可以通行。索桥全长约二十米,高四五十米,不算特别危险。山羊没有恐高症,我经常带它们走索桥,它们也习惯了。可是,那天傍晚,天空突然由晴转阴,刮起了凉风,吹得索桥直摇晃。无论我怎么吆喝,无论阿甲怎么龇牙咧嘴地恐吓,头羊二肉髯就是不肯上桥,直着脖子站在桥头,望着乌云翻滚的天空,“咩咩咩……”发出凄凉的叫声。头羊不肯上桥,羊群也都赖在索桥边不走。我总不能一只一只地抱过桥去吧。风这么大,索桥也确实晃得厉害,羊真要在索桥上被晃下去几只,损失就大了。于是,我临时改变主意,打算绕道而行。

我刚把头羊二肉髯引下桥,突然,羊群里“咩”地爆响起一声气贯长虹的吼叫。我吓了一跳,扭头望去,嘿,原来是歪梨在叫!它的叫声从来就是萋萎缩缩、平平淡淡的,怎么突然间吼得这么精神抖擞了呢?我正纳闷,只见它歪着脖子,挺着胸脯,雄赳赳地从羊群里蹿出来,“嗖嗖嗖”大步走上桥去。几十双羊眼统统被它的举动吸引了,就连头羊也被歪梨的勇敢震慑住,长长的羊脸上露出羞涩的表情,缩了缩脖子,悄悄钻进羊群里了。

在我的印象里,歪梨绝对不是傻大胆,恰恰相反,它平时的胆子比一般羊都小。每次过索桥,它都不敢和其他羊挤在一起走,生怕其他羊行走时左右摇摆,连累它一起摔下去。它总是走在最后,小心翼翼,颤颤抖抖。怎么一眨眼,懦夫变英雄了?

歪梨走过三分之一时,风越刮越猛,呼呼地从左侧山垭口吹来,吹得索桥像秋千似的猛烈晃荡。

别说羊了,就是人抓着扶手也会心惊胆战的。果然,歪梨趴在桥面上,四只羊蹄勾住竹排间的缝隙,不敢再走了。“回来!歪梨,回来!”我高声喊叫起来。歪梨本来就歪着的脖颈侧向背后,向桥头望来,它看见所有的羊都站在桥头紧盯着它,当然也看见了头羊二肉髯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混杂在企图逃离桥头的羊群中。“咩——”它气吞山河地长嘶一声,一个跃挺,绷直了腿,又站起来。“咩咩一一”母羊灰额头终于忍耐不住,朝歪梨送去一声既欣赏又担惊受怕的呼叫。随着灰额头的叫声,歪梨一个跳跃,朝前蹿出去一大步,像被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继续往桥中央迈进。

天空飘下一阵密集的雨,竹子铺排的桥面滑得像浇了一层油。歪梨走得东倒西歪,就像在跳迪斯科。可它仍坚定不移地朝前走着。刚走到桥中央,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闪电,把整座索桥连同歪梨一起照得雪亮。它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贱羊,而是百里挑一、出类拔萃的优秀大公羊。

“轰隆”一声巨响,雷霆在索桥上空炸响,桥面猛烈颤抖摇晃,简直就像巨浪中的一条舢板。

闪电过后,我的视线一片模糊,等我再能看清时,桥面上空荡荡的,歪梨已经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桥下的深渊里传来物体砸地的訇然声响。

我不知道歪梨为什么要用生命来冒这次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值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羊歪梨的脖子“向右歪了三十度”,“活像长僵了的一只歪梨”,长相丑陋是歪梨地位低贱、处境艰难的重要原因。
B.小说中多次提及头羊二肉髯,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头羊的懦弱胆小,头羊的表现和歪梨形成了鲜明对比。
C.母羊灰额头送去“既欣赏又担惊受怕的呼叫”,表明歪梨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其他羊的关注,也与前文情节相呼应。
D.作者不清楚歪梨用生命来冒险的原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值得”一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冒险行为的否定。
【小题2】小说多处描写狂风、暴雨、闪电等天气状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沈石溪曾指出,动物小说要处理好生物属性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第七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E.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