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是北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内完成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我国同一型号航天发射的新纪录;高标准打造国际合作新亮点,成功主办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建成首个海外北斗/GNSS中心,签署中俄卫星导航合作政府间协定;北斗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突破7000万片,性能价格比肩国际水平,北斗高精度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和产品成体系输出海外。这一年北斗产业中,形成了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卫星导航企业。这一年,北斗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应用走深走实,全国已有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6个中心城市公交车,2960座海上导航设施使用北斗。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而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智能驾驶汽车,有望2019年上市。这一年,北斗已服务于俄罗斯、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家,收获良好口碑。北斗已加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国际组织,国际民航组织批准北斗星基增强服务商标识号和标准时间标识号,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准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摘编自《中国北斗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材料二:



[注]E,表预测。

(选自《2018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行业发展规模报告》)

材料三:

日本媒体2018年12月27日报道称,中国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当天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意味着北斗系统跻身为仅有的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其余三个系统为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洲的伽利略。北斗系统在中国经济领域和私营部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期望北斗系统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一个支撑点。

美国The Next Web新闻网报道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惠及中国,也能造福其他国家。北斗一号,可提供全国范围的授时和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服务范围覆盖亚太地区;而北斗三号可为全球不同地理区域提供服务。报道进一步指出,到2025年,亚太地区的GNSS导航设备数量(以智能手机为主)将从2015年的19亿增长至43亿,超过欧盟和北美地区的总和,因而有望成为该领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摘编自《外媒:“北斗”拥抱全球中国卫星技术造福人类》)

材料四: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民用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位置服务主要由美国的GPS垄断,早前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站定位签到、搜寻附近服务等。

较之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这三大全球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拥有其他导航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北斗三号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可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其空间段采用高、中、低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北斗三号未来还将按照国际标准增加全球搜救、全球位置报告、星基增强等拓展服务。其定位精度、授时精度、抗干扰能力等都已与GPS相当,且北斗具备无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功能这一独门绝技。

(摘编自《中国北斗并不只是导航系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我国北斗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行业都可见到其身影,发挥了巨大作用。
B.2012年以来,在国内卫星导航产业中,北斗系统的贡献率一路见长,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国内卫星导航产业总量的一半以上。
C.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北斗系统评价较高,认为北斗系统能够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支撑点,也可造福其他国家。
D.北斗系统出现前,我国大陆民用的如电子商务、网站定位签到、搜寻附近等位置服务主要由美国的GPS承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北斗系统提供全球服务的脚步正在加快,目前北斗已加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等国际组织。
B.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自2000年开始,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在2018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系统建设。
C.中国北斗三号比北斗一号、北斗二号更为先进,其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全球搜救等服务指标已达国际标准。
D.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区域组网阶段时间最长,前后共十年,全球组网阶段历时最短。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北斗系统能够进入全球服务的技术方面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8 02:4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唐末五代以来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型时期,“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丝路盛况不复存在。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西夏的崛起有一定关系。

西夏王朝在公元十一世纪初攻取河西走廊,占据丝绸之路主动脉,这对陆上丝路贸易及西北地区交通状况产生了强烈影响。问题的实质并不只在于西夏占据了哪些地区,更在于西夏与周边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环境。宋夏之间的关系变化无常,一旦处于战事状态,双方都严格控制边地人员出入,无疑会影响丝路贸易。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西夏时期诸蕃并立,呈现割据状态,但追求和平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始终继续,只是丝路贸易的规模、方式和路线发生了变化。

唐末五代以降,陆上丝路贸易的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曾主宰丝路贸易的粟特商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陆上丝路贸易的主体是回鹘势力。如西夏文献《天盛律令》卷7《敕禁门》中就有专门针对高昌回鹘、大食等地商人贸易的规定。回鹘商人还成为与中原政权进行朝贡贸易的主体,足迹遍及华夏中原与北方草原。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内涵看,回鹘积极参与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超出了商业贸易范畴,扩展到文化交流的层次。一些回鹘商人迁居内地久留不归,《宋史·吐蕃传》记载大量高昌回鹘商人在鄯州进行丝路贸易,人数有几万之众。一些回鹘商人直接进入中原地区,以致宋朝廷还曾下过针对回鹘民众的“逐客令”。回鹘商人的迁入,带来了别具特色的异域文化。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的增多,辽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为丝绸之路的研究增加新的内涵。

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辽朝沟通东西方的作用显著增强。辽朝控扼北方大漠,幅员辽阔,东起日本、朝鲜,西到中亚地区都与之保持着广泛的贸易联系,“东西交汇,贯通南北”的地域特点使四方商品汇集在此,辽朝因此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辽朝与西域诸族保持着密切的贸易联系,这一点在《契丹国志》里有明确交代。辽朝还继承中原政权的朝贡贸易体系,诸蕃朝贡频繁,这与中原政权别无二致。

概言之,九至十三世纪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辽朝等政权在丝路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并非简单的东西向交流通道所能概括,而是形成了巨大的丝路贸易网络,纵横交错,极具复杂性。阐明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一直未断,丝绸之路见证着东西方进行交往交流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为今天维护好、利用好这一条国际通道提供历史启迪和借鉴。

(摘编自杨蕤《西夏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西夏时期,由于西夏王朝的崛起,阻断了原先的陆上丝绸之路,其以往的热闹繁荣也随之不复存在。
B.西夏与宋朝的关系时而缓和紧张,时而又处于交战状态,这对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C.唐宋五代之后,回鹘商人取代了粟特商人的主体地位,除了商业贸易,他们还主动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
D.辽朝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因而能利用自己的辽阔国土,与四面八方的国家保持广泛的贸易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述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并进而探究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行文严谨有序。结尾段对起始段的观点作了深一步论述,更为深刻、周密。
C.文章内容充实,全文从贸易主体和路径的改变等方面深入分析,阐明了西夏崛起后陆上丝绸之路的新特点。
D.文章运用了引证法,例如运用《宋史·吐蕃传》的记载,论证宋对待回鹘商人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转型,是缘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西夏攻取河西走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西夏时期中国诸强并立,处于割据状态,但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交流始终在继续,各少数民族政权也都参与其中。
C.追求和平始终是西夏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各方面也始终存在矛盾斗争,宋夏之间、西夏与回鹘之间,都是如此。
D.回鹘商人给中原带来异域文化,辽朝在中西方沟通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见少数民族对形成陆上丝绸之路网络的作用大于汉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印刷工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工刻印。这是否意味着,在年画制作中,一定要用“高技术”替代“低技术”、用数码印刷替代雕版印刷?想想陶瓷和纺织行业,虽然早就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但缂丝织锦、手工陶瓷和柴烧,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越来越为高品质生活所需要。再来看看传统印刷业,手工印刷在西方也没有完全被机器取代,而是转变为一种更为艺术化、个性化的创作形式。可见传统技艺并不必然被现代技术全面替代。

从西方传来的手工版画,在中国成了一个大的专业门类,源自本土的年画却濒临灭绝。这固然与外在的体制性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也有年画从业者自身的原因。放眼国内年画界,只会印不会刻、只会刻老版不会刻新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思进取的现象值得业界反省。复兴年画不能单靠情怀,年画传承人要有技艺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至少应该达到专业艺术院校中现有的版画技艺水准。

文化在于关联。最精微的文化关联,体现在技艺的交叠与材料的综合之中,由此构筑起一个意蕴丰富的世界。年画的世界也是这样。随着消费升级,民众对生活品质越来越关注。传统工艺所使用的天然原材料,相对于人造材料,不仅具有稀缺性,而且蕴含着人与自然的本源性联系,越来越受当今消费者的青睐。在生活越来越讲究的今天,能不能恢复使用矿植物颜料?用于雕刻的木板,能不能在选材上更为讲究?年画界能不能和木雕界多些来往?古代雕版插图往往以文人书画为范本,今天的木版水印界能不能和书画界重新建立联系?尤其是用于印刷年画或插图的纸张,能不能采用手工造纸,融合两项或多项非遗技艺?在古代,年画往往由纸铺代售,二者的关系能否在今天得以重构?年画传承人能否与手工造纸传承人产生更多联系?与年画业相关的有扎作、灯笼、图书文具等十余个行业,年画应该多从相关行业中汲取营养,与相关行业同步前行。

年画的历史意蕴是丰富的,因此年画的创新不能是扁平化、单向度的。比如将年画图案印到马克杯或T恤衫上,以为这就是创新。承载这些“创意”的载体,做工粗糙,不仅没有提升反而贬损了年画的价值。所以,年画创新,不能仅寄希望于其他载体,而应将年画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内在品质上实现转型升级。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年画创作还是年画衍生品,都需要从材料、工艺等细节入手,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摘编自陈岸瑛《年画如何走进新年俗场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年画采用雕版印刷的手工制作方法,当今受到了现代印刷工艺的极大冲击。
B.年画的发展需要文化关联,应在技艺交叠与材料综合中,构筑意蕴丰富的世界。
C.和人造材料不同,传统工艺所使用的天然原材料体现出人与自然的本源性的联系。
D.年画创新不能转换载体,而是要结合年画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提升其内在品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与其他传统技艺的对比论证,得出了未来年画发展趋势乐观的结论。
B.文章第二段简要分析年画濒临灭绝的原因,指出年画传承人应提高技艺水平。
C.文章第三段通过一连串追问,重点强调了年画应携手相关文化行业共同发展。
D.文章末两段,既阐明了年画创新应注意的问题,又为年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艺术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用现代的“高技术”来代替古老的“低技术”。
B.消费者对文化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传统年画的振兴提供了市场契机。
C.在古代,年画制作者跟书画界联系密切,今天要想振兴年画必须恢复这种联系。
D.要确保年画的价值,不能靠扁平化、单向度的创新,而只能靠提高其载体的品质。

同类题3

三、(2017·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帝时代,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时期,我觉得之所以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祭是因为黄帝是那时的国家缔造者,国家祭祀其实也是祭国,对黄帝的祭祀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也包括地缘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现在提出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祭拜具有必要性,也是时代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这是国家政治,国家行为。帝王庙最早是唐玄宗时期建的,在此之前是到墓地祭拜,后来的政治家从唐代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就改到帝王庙祭拜。到了朱元璋时,修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祭了18位帝王。帝王庙祭祀到了清代达到188位帝王。庙里的帝王是从哪位开始的?作为“帝王”自然可以说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这个不用争论,因为中国的国家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考古和历史已经不谋而合证实了这点。我们现在祭祖的理由既是对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又是新时代的国家需要。
对黄帝的祭祀不是汉人祭祀,也不是祭汉族,黄帝是最早的国家政治领导人,因为最早的国家是不同部落的结合,最后汇总成一个既有血缘又跨血缘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群体,是这个群体形成的最早的国家。要解决中国国家凝聚力、多民族国家统一问题,需要有根文化。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原文化是根文化,如果从文明时代算起,黄帝就是这个国家的根。
我们要有个物化载体,把全中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我建议用黄帝把我们连起来,祭黄帝不是单单血缘上找祖宗,为什么叫黄帝?“帝”的前提是他必须是国家政治领导人。因此,许嘉璐先生说的祭拜黄帝应该成为国家祭祀,也就是“国祭”,实际是“祭国”,和祭祖联系起来就是祭祖国,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帝”,中国的核心基因是“中”,“中”是东西南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中国是从“中”来的,建国要立“中”,建都要立“中”,都立在哪里?就立在中原了,最后国家也叫“中”,这时中国的国家是指天下,要东西南北中,因此皇宫要建在都城正中间,皇宫里象征国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宫里的正中间。我后来注意了各种文化,没有哪种文化叫“中”,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所在地叫“中原”,在天下之中,把中原、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现在从明清往上推,推到夏、商就到了现在的郑州一带,夏、商再往上推就推到了龙山文化、河南文化,再找根,就推到裴李岗文化,又找到新郑这里来,再往上推,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现代人”的祖先在河南发现不止一处,这非常重要,说明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原。我们现在对过去封建东西的批判是对的,但是要继承优秀的文化,比如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祖先的敬仰和认同。我们祭黄帝和无神论没有冲突,虽然也可能有磕头烧香,我们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我们的先人从对黄帝的陵墓祭祀到黄帝庙中祭祀,再到近现代的清明节对黄帝祭祖,这个历史传统要继承与发展,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把黄帝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
(摘编自刘庆柱《国祭也是祭国》,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祭祀其实也是祭国,因为黄帝是那时的国家缔造者,对黄帝的祭祀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也包括地缘关系。
B.祭祀,这是国家政治,国家行为,唐以前都是到墓地祭拜,后来唐代的政治家就改到帝王庙祭拜,并修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庙。
C.祭拜黄帝应该成为国家祭祀,也就是“国祭”,实际是“祭国”,和祭祖联系起来就是祭祖国,黄帝是中国的“第一帝”。
D.在各种文化中,没有哪种文化叫“中”,在天下之中,把中原、黄帝故里这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因为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所在地叫“中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的国家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考古和历史已经不谋而合证实了这点,所以帝王庙里开始的帝王应该是黄帝。
B.黄帝最早领导的国家是不同部落的结合体,是一个既有血缘又跨血缘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群体。
C.作者认为把全中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需要用黄帝这个物化载体,主要的依据就是通过祭黄帝可以从血缘上找祖宗。
D.皇宫要建在都城正中间,皇宫里象征国家的大朝正殿要建在宫里的正中间,这些都是因为“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龙山文化、河南文化及裴李岗文化,甚至是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都是为了证明把中原、黄帝故里定义成中国国家起源是对的。
B.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把黄帝拜祖大典上升为国祭,不仅是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更有凝聚力。
C.从唐代祭祀帝王庙开始,封建帝王可能都特别重视对过去帝王的祭祀,除了修建专门的帝王庙外,祭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D.既然我们祭黄帝和无神论没有冲突,并且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的一种体现,那么在祭拜时我们要像古人一样磕头烧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1日15版)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  )
A.开篇作者用齐白石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来形容篁岭村的晒秋情景,是说明篁岭晒秋气氛的明艳泼辣和丰盈生动的特点。
B.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C.文章倒数第2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D.“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E. 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