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族先民可能来自北方

关于水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结论是,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逐渐发展成的单一民族。但是,水族先民什么时代,什么原因,从什么地方来到南方融入百越之中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水族专家所关注的,也一直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蒙熙林说,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的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水族盛大年节——端节以及DNA鉴定等等资料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

蒙熙林进一步分析说,荔波县档案局收藏的一本清代水书上印有梅花鹿的图案,而梅花鹿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其次,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跑马的时间都在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而水族端节跑马讲究配鞍而骑,如实在没有者,也要用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作替代。配鞍而骑是典型的北方民族骑马习俗,与南方“不鞍而骑”的习俗截然不同。另外,水族人嫁女儿时,嫁妆中必须有件羊毛大衣,这是水族人富贵的象征。而南方炎热的气候显然与羊毛大衣格格不入。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医学研究部门通过对水族群体抽血进行DNA鉴定,得到了科学的结论。1997年,贵州医学院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主要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结果表明,水族先民确定是西北地区民族的血缘。

专家们分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迁徙,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使水族先民从殷商的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水家先民第二次举族大迁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这次迁徙促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

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水族地区经历了八九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公元629年之后,才相继出现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抚水州、莪州、劳州、都尚县、婆览县建制的辉煌。水族在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既有自己的一部分融入到相邻的民族之中,也有相邻民族的一部分融入到水族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因此,在水族民间、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现殷人后裔说、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等,那只不过是水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事实。

【小题1】下列对“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理由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族有自己的古文字,水族语言中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有着复杂的声韵母系统。
B.水族书上印有南方绝对没有的动物梅花鹿的图案,水族人嫁女必送羊毛大衣。
C.水族人骑马讲究配鞍而骑,骑马必配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
D.水族盛大年节一一端节的时间和汉族春节的时间相当,端节的活动——登高跑马的时间亥日相当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水族的发展演变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
B.水族先民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后就渐渐的融人了岭南的百越族群中。
C.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时期,水族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
D.一直到了公元629年之后,水族才形成了后世分布的格局,有了建制的辉煌。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水族是从起源于南方的古代“百越”族的后裔“骆越”族的一支逐渐发展成的单一民族。
B.遗传专家对水族群体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最终才得出了一个结论。
C.水族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又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去,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和相邻的民族互相融合。
D.水族先民的两次迁徙,共经历了八九百年的时间,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水族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4 08: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阿凡达》能否开启中国电影新视野

⑴《阿凡达》来了,带着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和难以言传的心理震撼力。

⑵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以《泰坦尼克》在全球创下35亿美元(包括影音产品)成绩并创纪录地夺下11项奥斯卡大奖,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及,号称好莱坞的“世界之王”。时隔十二年,卡梅隆能否超越自我再次创造电影史上的奇迹?

⑶据报道,截至1月3日,短短17天时间,《阿凡达》全球的累积票房已逾10.24亿美元。其中,除北美累积票房已达3.52亿美元,北美之外的国际市场票房总额更高达6.72亿美元。照此态势,《阿凡达》很可能把卡梅隆带向又一个电影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⑷对于《阿凡达》的成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科技创新的魅力。3D立体幻境技术和IMAX(爱麦克斯)更大更高解像度电影放映系统的进步,无疑是构成卡梅隆科幻诗史电影的主要支撑。没有技术的突破,就不可能有《阿凡达》的横空出世。

⑸但是,如果仅仅掌握了先进技术就能拍出好电影,电影艺术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活。

⑹任何一部优秀电影都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晶。电影技术只有在想象力的引领下,才能催生无与伦比的艺术之果。于卡梅隆而言,正是自幼不灭的科学幻想情结,成为他后来孜孜不倦探索科幻电影的最好向导。他很小就开始写科幻小说,甚至12岁时所写的一部科幻小说,最终成为其科幻影片《深渊》故事的原型。14岁时,他看了库布里克的《2010太空漫游》,深被影片奇幻无穷的场景震惊,在连看10遍之多后,从此萌发了投身电影创作的愿望。

⑺《阿凡达》的故事并不复杂,却神奇得让人惊呆。电影特效色彩斑斓的奇异,更让观众在触手可及的惊愕中身临其境。今天,几乎所有人在看完《阿凡达》之后,都会产生一连串挥之不去的奇思异想:地球何以不堪人类重负?世外桃源潘多拉星在哪里?地球人与纳美人(潘多拉星原住民)能否和谐共处?就这样,卡梅隆把观众带入一个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幻想世界,让人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梦境般的旅程。

⑻不能不说,这与我们当下看到的中国电影大异其趣。这年头,我们看过太多的古装片、武打片、情感片、警匪片、谍战片、娱乐片、搞笑片等等,等等。走进影院、打开电视,长袍马褂、刀枪棍棒、都市闹剧、衣食男女没完没了,不知何时有尽头。

⑼并非说我们没有好电影(电视剧),但这些电影却常常被更多内容平庸、套路相同、粗制滥造的垃圾片淹没在虚假的繁荣中。为了追求票房(收视率),即使是有些被观众寄予厚望的导演和演员,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媚俗的行列。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过去之所以屡获好评,就在于他自己看重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可这一回却惊世骇俗地来了个《三枪拍案惊奇》,让所有喜爱他的粉丝大跌眼镜。难道所谓“愚乐至死”的魔咒,真可以如此轻易地改变一个艺术家的追求?

⑽电影应该关注现实,却不是浅薄的还原生活;电影大可搞笑,却不能止步于无厘头的打闹;电影从不拒绝历史,却不能总是沉溺于戏说之中。虽说时下观念多变,处在艰难商业化转型中的中国电影,鱼龙混杂在所难免,可释放矛盾凸显期带来的种种困扰重压,却依然需要中国电影有更人文更崇高的担当。电影要票房要赚钱,但仅仅停留于功利的满足还远不够。作为“梦工厂”,人们更希望电影点燃人生的理想和激情,并在超越现实的窘境悲情中体验美好情感,放飞未来梦想,感知全新视野。一句话,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尤其需要注入适应现代文明的新元素。

⑾现在,尚不清楚《阿凡达》给中国电影人带来怎样的思索。最先作出反应的是青年导演陆川,他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在博客里写道:“《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而造成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电影人“自觉放弃了通往崇高的道路,而彻底拥抱了低俗。”

⑿我不知道电影界人士对陆川的上述观后感作何评论。但有一点却确定无疑,正是卡梅隆对电影理想的不懈坚守,不为浮华世界诱惑所动,才有了今天的《阿凡达》。

⒀早在1995年,卡梅隆便有了《阿凡达》的故事雏形,可由于当时的电影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转而创造了《泰坦尼克》的辉煌。就在人们期待他的新作时,卡梅隆却淡出公众视线,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探索《阿凡达》需要的3D技术,从而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片。

⒁《阿凡达》开启了特效电影的全新时代,它能否同时开启中国电影的新视野?但愿如此。

【小题1】第(5)段作者认为“如果仅仅掌握了先进技术就能拍出好电影,电影艺术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9)段提到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文章是从电影《阿凡达》热映入手对中国电影现状进行了思考,但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这是为什么?
【小题4】第(10)段划线句的第一层应划在第______分句后面,属于________关系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阿凡达》对中国电影界具有哪几方面的意义。
【小题6】作者在第(10)段提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尤其需要注入适应现代文明的新元素”的观点,你能否据此向中国电影界人士提出一条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简述理由。(100字以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晏阳初在定县
艾云
风吹着,非常清冽,但仍然冷得砭骨,他将围脖又绕了一圈。
晏阳初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他眯着眼睛,非常享受地呼吸着。旋即,他的心又开始发沉。
他已经走了许多村庄,每到一处,他看到的是凋敝的村落,薄薄的茅草搭建的房舍下,闪出的是一张张如干涸泥土般皴皱无华的面容。这些种田人,曾经披星戴月,耕耙犁耧,供养了许多人的吃食。现在,他们没有任何吃的,只能束手待毙。令人震惊的庞大死亡数字,已不单是数字,而是多少条人命,就那样訇然倒下,倒在炕头、门口和庄稼地。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几尽灭绝的惨景,不堪入目。
35岁的晏阳初,1928年走在定县的乡村小路上。乡村的个人编年,由于这个人的出现,开始有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和意义。
飒飒地,风吹在油绿的槐树上。他走着,健康挺拔的他,迈过土辙,迈过田塍,走在中国的乡野。他决定从此把自己的年华、精力、所学知识,都献给这苦难深重的土地。
抬眼望去,远处,隐约氤氲中的燕山山脉,逶迤连绵着,似有旷世传唱的燕赵悲歌之余韵。
他一边想,一边走着,正好走到一块麦田。一垄垄的麦苗在黑色的泥土里正分蘖出一簇簇新的叶脉。他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捋尽苗叶儿上的土屑。他的思绪仍在活跃中。他想,帮助穷苦的人,不是那种俯视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扑下身子,双脚踏在泥泞中,去切实体验他们的愁苦与悲伤。他了解了中国的农村现状以后,不无痛心地看到,在农民这里,贫、弱、愚、私像四条绳索正捆住他们。这绝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而是诸多合力拧成了戕害他们的粗大的紧箍咒,他们在艰于呼吸中,一天天接近人类灾难的最底深渊,苦苦挣扎。
晏阳初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缓缓地站起来,在地头踱步。他已经跑了一天,现在已是傍晚,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
乡野之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美妙啊。这里的人们,不该生活的那么苦啊。
晏阳初初步拟定了几个方案。如果治贫,先要抓生计教育;如果治弱,就要抓卫生教育;如果治愚,就得抓识字教育;倘若治私,则必须进行公民教育。
陆陆续续的,从全国各地自愿来到定县,以各种方式为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散布在许多的村庄。这些目光清澈、浑身上下充满热忱的年轻人,他们为一种冒险精神,为乡村的建设出一把力的充实感,为一种忘掉小我投向大我的魅力无比的事业,无怨无悔地来到这里。
晏阳初走出院落,往平民教育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走去。
平教会在一个青砖瓦房的小院里办公。来定县的人逐渐多起来,大家都在忙碌,脸上却有着充实和兴奋的表情。义务服务人员已经有一千多名,拿很低的薪水的有二百多名,平时都分散到各个村户。晏阳初常常很是感动。在中国,有多少热心肠,在为民族的复兴做着小事和实事。
晏阳初与正准备出发的人打招呼。他发现自己和这些同事,脸被晒得黑红,身体却一天天开始健壮。一个人充实的办法就是工作。改变传统知识分子述而不作的风气,就要成为一个双脚沾满泥泞的人。实际上,人是不需要很多的,他只要觉得过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自然中,与阳光、花朵、禾苗、露珠儿照面;在田间地头,与农人唠嗑、交流,帮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这样的生活真有意思。
晚上闲下来的时候,他捻亮了屋子里的油灯,准备阅读鲁迅的文章。他最佩服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可谓力透纸背。相比较而言,晏阳初对一些在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小说,则心存疑问。那过多的颓废和幻灭,仍然是太灰冷了。虚无又怎么样?无望又怎么样?人不还得活下去?他佩服文学家内心挣扎的勇气,那真是在煮自己的皮与肉。他自己学不来,他只是想,人无法选择时代,他只能是偶然地正好活在这时代,这是命定。选择干什么,有时也是命定。晏阳初觉得自己更适宜撩开双腿,在田野上奔跑。
在油灯下看东西时间长了,眼睛会发涩。晏阳初放下书本,躺在床上,双手托着后脑勺继续在想。
多年来的军阀混战,让百姓吃不消。他觉得近些年的党派之争,也遮蔽了中国许多本该解决的现实问题。他觉得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鲁迅所说的,缺的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中国人的功名思想,为的是给自己留在世和后世的名声。人人都在搏名声。大家都在搏。
晏阳初的面孔开始有了些激动,随后又是平静。不能完全否定人要搏名声,否则,就会少了动力。但是现在军阀在搏地盘,政治家在搏江山,就连知识分子所搏的,也无非是道德文章的青史留名。可是谁又学会了做一个悲悯的人,意识到在搏的背后,如果让民众有太大的牺牲,该是于心不忍哪!
夜,渐渐深了,窗外的迎春绽开着米色的瓣粒,发出幽香。
(摘编自艾云同名长篇散文,《钟山》2010年第3期)
(注)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20年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回国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6年晏阳初与一批归国博士来到河北定县,开始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部分叙述当时农村的惨象,写出了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时代背景,间接解释了晏阳初离开城市,到农村推广平民教育的原因。
B.晏阳初把中国农民的问题精炼地概括为“贫、弱、愚、私”,他对定县的治理方案便是针对这四大问题展开的。
C.平教会的人们拿着很低的薪水却充实而兴奋,是因为在为穷苦人民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D.晏阳初欣赏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但对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作品则不以为然。
E. 晏阳初认为,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他对军阀、政治家、知识分子搏取功名的做法十分鄙夷。
【小题2】结合原文,概括文中晏阳初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3】文中不乏简省而又精炼的环境描写。试分析“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这句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艾云善于将小说的情节安排融入她独有的散文模式中。请就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涸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痰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歇”,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迭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⑦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⑧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虽然,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中,苏轼能将他的操守落实到作品中,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黄庭坚认为他是出类拔萃的。
B.第②段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和、宣纸等方面,阐明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C.第⑤段阐述笔墨的特殊性灵在于能够显现文人的精神,体现人们的审美追求。
D.第③段中,宗白华认为书法之所以能取代音乐,是因为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介绍笔墨的特点为前提,重点论证中国文人对笔墨的超越,是按照内在逻辑逐层推进的。
B.第④段独句成段,承接上文,表达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表明下文将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文章后半部分论证了中国人用笔墨艺术外化精神世界,内化道德人格,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D.文章采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古今名人的精辟见解,以突出笔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与艺术魅力。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笔墨的“超越”的具体内容的一项是
A.笔墨游戏的价值取向在挥毫泼墨之中让庄禅哲学融入其内,以陶冶情操、释放个性。
B.在中国书画的传统中,笔墨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而不仅限于物质的追求。
C.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作为书画主要工具的毛笔、墨,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笔墨的训练本身不是目的,调笔用墨不仅是技术性的活动,而且是道德人格的修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野大豆:袖珍豆子更金贵
陈博君
2013年1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报道:在南京市江宁区的禄口街道,有一位名叫甘传香的农妇,她二十九年如一日,用一种采自山上的野生大豆给丈夫熬粥,不仅使丈夫的糖尿病病情得到了控制,还使中风的丈夫神奇般地可以重新下地走路了。甘传香用野大豆治好丈夫顽疾的消息传开后,人们不仅对她肃然起敬,同时也对这种药效神奇的野大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原来,野大豆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珍贵植物,可提取出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等珍贵药用成分,对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更年期疾病、抗衰老等均有特殊的药用效果,尤其在控制糖尿病和强筋健骨方面更具奇效。
其实,野大豆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油料及粮食作物大豆的一个近缘种。野大豆具有细弱的缠绕茎,疏生黄褐色长硬毛;叶片为羽状复叶,具3小叶;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淡红紫色;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辫歪倒卵形,有耳,龙骨瓣较短;荚果狭长,圆形或镰刀形,两侧稍扁,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间缢缩,一般含3粒种子,种子长圆形、椭圆形或近球形稍扁,褐色、黑褐色、黄色、绿色或呈黄黑双色。花期为5、6月,果期为9、10月。虽然从外形上看,野大豆的豆荚跟普通大豆的豆荚基本没什么差别,但这些豆荚身材均匀,长度不超过两厘米,明显又比普通大豆的豆荚小一号,因此称其为“袖珍大豆”非常贴切。
在我国寒温带到亚热带的广大地区,这种野生的袖珍大豆从南到北都有分布。作为一种喜水耐湿植物,野大豆多生于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湿草地、湖边、沼泽附近或灌丛中,甚至连沙漠边缘地区也有零散分布,而在山地、丘陵、平原及沿海滩涂或岛屿,均可见其缠绕寄主生长,但如今已被列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
野大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植物,它也是栽培类大豆的近缘祖先,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保存着极其宝贵的遗传基因和许多优良的性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而且野大豆营养价值很高,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喜爱的一种牧草,在农业育种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其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长期由美国占据。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保持这一霸主地位,美国曾不惜对我国的野生大豆发动了一场“专利间谍战”,正是野大豆挽救了差点崩溃的美国大豆产业。
20世纪60年代末,严重的花叶病突袭了美国大豆种植业,导致该国的大豆产量从占世界总产量的80%锐减至20%以下。中国大豆则趁势取而代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攻克大豆花叶病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杂交育种引入抗病毒基因,而这种原始抗病毒基因的唯一就是野大豆。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是唯一拥有野大豆的国家,但当时的中国并未对外开放,美国要想得到中国的野大豆比登天还难。
转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9月,就在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个美国植物学家访问团来华之际,团里一位育种专家在上海某电机厂的院子里悄悄收集了一株野生大豆。1979年1月,这株野生大豆的标本进入美国农业部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库。几年后,新的抗病毒大豆品种诞生,美国借此迅速收复了大豆市场。
事情还未结束。1995年,美国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获得了这个野生大豆的品种资源,并运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检测和分析。1998年10月1日,该公司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名为“高产大豆及其栽培和检测方法”的专利申请,随后又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专利申请。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为何从《扬子晚报》刊登甘传香给丈夫治病的报道写起?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第3自然段在介绍野大豆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指出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3】野大豆有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最后四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战胜自己
①如把我们日常所经历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痛苦的有一大部分都是战不胜自己。
②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需要公正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
③战胜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想一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自己?
④当我们尝试一项新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付一个新场面的时候,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拽的力量。我们常会退缩地想:还是安于现状吧!还是省事为妙吧!还是不要冒险吧!于是,就在这种种消极的决定中,不知多少可贵的机会流失了。许多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消极地处理事情的习惯,是使他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
⑤每一个人都知道公正廉洁是可敬的,偏私贪欲是可耻的。但是,事到临头,往往就会有一些你在事先所想不到的理由来影响你正面的决定。比如说:你会把责任推给环境的压力,风气的不良,或一则消极退守的成语。如“__________”之类。其实,那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战败的明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战不胜自己,是可耻的,任何理由都无法掩饰这种羞耻。一个人应该有力量让自己那光明的一面战胜。否则,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⑥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只够使我们知道怎样明辨是非。在明辨是非之外,就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和约束自己的力量,去遵循我们所知道的正确的路。那需要经过很艰苦的奋斗,需要动用你一切内在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才能把握你所预定应走的方向。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章第②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自然段是从反面来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它揭示了什么道理?
【小题4】在第⑤自然段的横线处,填写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审时度势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趋炎附势D.识时务者为俊杰
【小题5】“一个人,如果他勤奋,那必定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懒惰是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把成功的机会错过了。”这一自然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还原在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