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租个儿子过年

宗利华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启事的内容别具一格,“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子和我们一道过除夕之夜。” 署名是,一对年迈的老人。

他笑了。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于是,他给老人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意思。那端的女人显得异常兴奋!他听女人说,老头子,终于有人打电话来了!

按照地址,他敲开了那家的门。是一个在这座边远小城常见的四合小院。迎接他的两位老人比他想象的还要老,头发都花白了,而且步履蹒跚。

他正不知道称呼什么才好,却见女主人眼圈发红,张着双手,嘴角抽动着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眼睛就潮润了。他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他一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了,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屋子。一进屋,那股家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母亲敲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不动声色地递过一杯红糖水。他开始逐渐进入角色。母亲领着他说,你的房间早就为你收拾好了,一切都是老样子。这边是洗手间,这边是厨房。你先洗一洗。然后,咱一起包水饺。

他洗了一把脸,一边擦着,一边踱进了他的房间。突然视线里就出现了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

那是我们的儿子。他一回头,就发现老头站在身后了。但老人说过这句,就闭了嘴。

这时,母亲在外面喊起来,洗好了没有,你们爷俩在那里磨蹭什么?老头马上换了脸色,笑着说,好了,我们就去。

水饺馅是早调好了的。母亲已在擀皮儿了。擀面杖在她的手下发出欢快的声音。他挽挽袖子,坐下来,开始揉面。以往春节,在家里就是这份情景。父亲的任务是烧水,这是一项轻快活,倒上水,打开炉子,就没事了。于是坐在一边,安静地瞧着娘俩快乐地忙活。母亲开始讲一些琐碎事情了。那些事情,他并不感兴趣,但他知道母亲喜欢,所以就听着,有时他会插问一句,母亲就把手里的活暂放一下,瞧着他,跟他解释。

水饺出锅以前,是要放鞭炮的。

母亲的情绪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她站在屋檐下,看着夜空里烟花缤纷,脸上漾着光芒。

指挥着说,咱们也可以点鞭炮了。于是,他点燃了,母亲竟拍着手到院子里来了,而且,在鞭炮声中,孩子般地跳起来!

然后,一起吃水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说着笑着。直到母亲累了。母亲说,我真高兴啊!可我是真累了。父亲走过来,说,你得休息一下了。

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当新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口时,他突然醒来,一下子坐起。半天才清楚了发生的事情。

那对老人看上去神情黯然了。母亲走过来,给他系系扣子,说,孩子,我知道,无论怎样,我不会取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位置,记着,漂泊在外的时候,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抽空儿回家看看他们……他觉得眼眶一热,看到母亲泪水下来了,于是伸手轻轻地替她擦拭,一边点着头,我知道了。

老头送出来,悄悄地掏出一张钱,说,真的非常感谢你,这是你的报酬,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

他坚决不肯要。他说,你们已让我明白太多东西了。

老头仍道着谢,是你了了我们一份心愿。你大妈,她实际上,活不了几天了,她得了癌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陪儿子在除夕夜再吃一顿她包的饺子。可我们的儿子,他,再也吃不到了。

他根本没听清老人后来在说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变了模样。

辞别了老人,他飞快地奔向电话亭,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母亲的声音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母亲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母亲没听到他说话,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了!

半天,他哭着说,妈,我想回家!

电话亭里的小姐莫名其妙地瞧着他。

她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选自微型小说集《租个儿子过年》2008年4月东方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间插入“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情节,巧妙交代了老人租儿子过年的原因,同时揭示了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应有的关爱。
B.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最终被温暖的家庭、温馨的亲情所感化的在逃犯形象,这说明有温度的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
C.“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小说从侧面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明他对逃亡生活已经厌倦,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
D.春节浓浓的氛围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既有失独老人对家庭亲情人的渴望,也突出小说主人公“他”对家庭温馨的向往。
【小题2】小说以“租个儿子过年”为标题,结合小说内容,试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点出“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9 11:1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充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
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恐吓,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充满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莫言的文学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学。
B.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其叙事风格充满了想象力。
C.莫言小说的叙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有泥土腐味的语言。
D.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中国白话汉语文学多年操练的产物,并成为中国语言奇迹。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对残酷现实采取的不是“伤痕文学”的叙事形式,而是“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
B.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具有给人“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的文学作用。
C.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生活的残酷性,体现出了一种民间的欢乐精神。
D.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尽管凸显出了生活的荒诞性,但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一种植根于中国民间的文学土壤的“欢乐文学”。
B.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因采用了“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
C.莫言抓住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所以讲述的悲苦生活不会给人的心灵投下阴影。
D.“莫言小说获奖”拉开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当代中国文学将有更多的作家、作品走向世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当夏日,上自王公,下至黎庶,必备扇子。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古时条件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现甚早,文献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之说。周王的仪仗中,已有扇篓,用雉鸡之羽制成,意在障尘蔽日,增添帝王威严。后世羽毛的取材,又有孔雀、白鹤、老鹰、大雁、鹳、雕之属。
最著名的羽扇用户,自然是诸葛亮。由于小说和戏剧的广泛传播,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得到脸谱化的定型,即《三国演义》中所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魏晋时期,以羽扇指挥战争的,除了诸葛亮,还有顾荣。西晋末年,陈敏叛乱,占据江东,頋荣手执白羽扇,麾军击敗陈敏。又有东晋道士吴猛,即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的那位,拥有神通,曾用白羽扇画水渡江,不假舟楫。
用仙鹤等毛羽制成的羽扇,色白质轻,很受文士赏爱。梁简文帝、文学家庾信,唐宋众多文士,如张九龄、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梅尧臣等人,都有相关诗赋,吟咏白羽扇。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常与纶巾、芒鞋相提并论,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如“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羽扇纶巾人入画”“纶巾羽扇五湖间”“羽扇芒鞋尘世外”“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不胜枚举。羽扇,可谓建构了中国文人的 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审美形象往往是头戴方巾,手摇折扇。学界基本认定,折扇源自日本,北宋时期经朝鲜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偶见使用折扇的记栽,至明代永乐年间,统治者大行推广,折扇流布天下。小小的折扇,承栽了东亚三国文化交往的史实。
折扇又称聚头扇、撒扇,用竹木与纸张制成,收放自如,携带方便,更兼适合写字作画,可以彰显学养才情,因此为读书人所喜,市场很大。
文人好扇,遂将其美化、雅化,除了扇面上的书画,还有那附着的扇骨、扇坠、扇嚢、扇盒,都极讲究,成为文玩古董。《紅楼梦》中的石呆子,藏有几把旧扇,材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上面有古人写画真迹,石呆子爱之如命。后来,这些扇子却被贾赦夺去,搞得呆子自尽而死。民国时期的笔记里也常有记载,琉璃厂的古董铺里,将折扇与笔墨纸硯一同售卖,其中不乏制扇名家的作品。
1718世纪,中国折扇远销西欧,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富丽精工的折扇成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贵族品位的象征。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就常常手持折扇。折扇,又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栽体。
现代社会,扇子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依然值得我们咀嚼回味。
(选自李修建《扇子的生活美学意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中,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每到夏天,扇子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必备之物。
B.扇子具有审美色彩和艺术特质,寄寓着审美情思,使古代中国人对其刻意营造,久而久之形成了扇子文化。
C.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扇子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D.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可谓建构了古代文人的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羽扇在扇子家族中出现最早的依据是:古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用的材料。
B.文章引用张九龄、李白、白居易、苏轼、梅尧臣等人都有吟咏白羽扇相关诗赋的史实,证明羽扇备受唐宋时期文人雅士赏爱。
C.文中阐释折扇收放自如,便于携带,适合写字作画,可以显示持扇人的学养才情等特点,证明了折扇深受读书人喜爱的观点。
D.文中以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常手持折扇为例,论证了当时中国折扇已远销西欧,并成为标示身份和贵族品位象征的史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扇在北宋时由日本经朝鲜传人中国,至明朝时,折扇广为使用。“头戴方巾,手摇折扇”成为明清时读书人的审美形象。
B.文人喜欢扇子,便对扇子进行美化、雅化,不但在扇面上写字作画,还增加了一些极讲究的附着物,使扇子成为文玩古董。
C.诸葛亮用羽扇指挥战争,是最著名的羽扇用户。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西晋顾荣、东晋吴猛,都曾有过一段关于羽扇的故事。
D.在现代社会中,扇子虽然已经不像古代社会为日常生活所必需,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依然长存于人们的回味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雪的墓园
迟子建
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要排
解对一个人的哀思,尤其是父亲,三十天的日子未免太短太短了。我们办完丧事后连话都很少说,除非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谁还有心情去忙年呢?
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我不愿意离开火炉。
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头发仍是乌色 的。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在我年幼的时间,年前的这段时光中,总是非常快乐的。那时候厨
房里总是热气腾腾,一会儿蒸年糕了,一会儿又用大锅烧水洗衣裳了,乳白的水汽云雾般地
涌动,晃得人眼神恍惚。往往是父亲撞上了我们,或者我们撞上了母亲,无论谁撞了谁都要乐一阵子。
现在,父亲睡在墓园里,那里是白雪的墓园。父亲现在睡着的地方是我小时候进山最害
怕的地方,那时候我去采都柿和越橘总是绕过那片地方,因为那里使我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现在那里终于成为父亲的墓园,我才明白悬了多少年的心只是因为那里会成为收留我亲人的
地方。现在它成了父亲的墓园,我才不害怕经过那里,我才心平气和地第一次认真观察那里的景色:那里地势较高,背后有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上长着稀疏的樟子松。而坡下,也就是墓园四周却是一大片清一色的落叶松,它们全都直直地卧在丰盈的白雪之上,是一片十分
年轻的树木。再过百年,这些树木蔚为壮观的时候可能会使墓园看上去十分古老,它们的环绕将使灵魂越来越宁静。
炉火越来越旺了,我仿佛看见父亲正推开走廊尽头的门,微笑着朝我走来。从他去世的
那时起,这种幻觉就一直存在。
我转回身,朝厨房走去。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出去想不开。
我心事重重地等待母亲和弟弟快点回来,这种等待像锥心一样地难受。不一会儿,弟弟
先开门回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了碗和盘子。他神色有些喜悦,把竹筐放在墙角后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
母亲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起,向我们布置忙年的工作。弟弟因为腿勤,大多是搞“采买”;而姐姐要搞“内务”,我虽说是个女孩,但干细活大多不精,所以就只能做挑水、倒脏水、打扫院子这一类粗活。然后对我们说:“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掉一滴眼泪。我和你爸
爸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比别人家打着闹着在一起一辈子都值得,我知足了。伤心虽是伤心,可人死了,怎么也招不回来,就随他去吧。你们都大了,可以不需要父亲了,将来的路都得自己走。你们爸爸活着时待你们都不薄,又不是没受过父爱,也该知足了。”
母亲说完话,就返身进厨房干活去了。我们姐弟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就赶紧行动起来。
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爸爸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
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而我们姐弟三人则在屋里为父亲打纸钱。等一切都准备停当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我和弟弟同时看了
看姐姐,因为她最具有发言权。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
出发时,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障子边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
天气极其寒冷,连空中乱响的爆竹声也是寒冷的。进山之后,我们的目光不停地朝父亲
居住的地方眺望,好像久别归家似的那么望眼欲穿。有几只大鸟在墓地上面的树梢盘桓,像墓园守望者一样。我们到达父亲身边时就像看见上帝一样一齐跪下,我们做着最古老的祭奠。
年三十晚上,按照母亲的吩咐姐姐必须回婆家过年,她不愿意因为失去丈夫而滞留女儿
在家陪着自己,那么只有我和弟弟同她共度除夕之夜了。我们坐在桌前举起酒杯为新年做着陈旧的祝福。母亲神情极其镇静。自始至终,她没有落一滴泪。这是一个温暖的略带忧伤气
息的除夕。那天夜晚,炉火十分温存。
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冬天的早晨本来就来得晚,雪天的早晨就更像
凌晨之时的天色了,所以我很迟才从梦中醒来。从床上爬起来,觉得屋子里暖洋洋的,用手试试火墙,才知母亲早已起来生过火炉了。
窗外十分宁静,菜园之外的道路上没有忙年的人影,年已经过去了,大家似乎都在沉沉
地休息。我披好衣裳,下地,走进厨房。先看了看炉膛中的火,添了些柴,然后就穿过黄昏似的走廊去母亲的房间。可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
沉了一下,慌慌地去弟弟的房间把他从床上摇醒,问他:“妈妈去哪儿了?”“不知道。” 他睡眼惺忪地回答。“她不见了。”我说。“不会走远吧。”弟弟很自信地穿衣起来跑到屋外的院子里去找母亲。他先去了厕所,然后又进了仓房,但怎么也没能找到。我们急得几乎
要放声哭了。
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母亲会不会去那里了呢?
没等我来得及把这个可怕的想法告诉弟弟,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你去哪儿了,急死我们了。”我说。
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她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
“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
“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他
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我们全都垂下头来,真后悔那天没有带她去墓园。“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走进里屋把围巾手套放置好,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看来父亲从
他咽气的时候起就不肯一个人去山上的墓园睡觉,直到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他才安心留在那里。他留在那里了,那是母亲给予他的勇气。窗外的大雪无声而疯狂地漫卷着,我忽然
明白母亲是那般富有,她的感情积蓄将使回忆在她的余生中像炉火一样经久不息。
这时母亲温和地转过身来问我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父亲在春节前一个月突然去世,一家人如何过年这件事来展开记叙,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但文章的字里行间,却又处处透着温情和善意。
B.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情感丰富、通达、坚韧的女性,她不仅能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还能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以温暖和勇气。
C.文章处处洋溢着温情:比如一家人由母亲吩咐,开始忙活过年;母亲让已成婚的大女儿回婆家过年;母亲初一一大早就把炉火烧起来了。
D.迟子建擅长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旨。比如,对幼时家里过年时温馨场面的描写,反衬出今年自家过年的冷清。第④段对父亲墓地的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一家人失去父亲的忧伤。
【小题2】文章结尾处说“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请说说,为什么母亲的眼睛这时候如此清澈逼人?
【小题3】文中反复出现了“炉火”这个意象,请结合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商丘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代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象征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
【小题3】请分别概括庄子和屈原的创作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小题4】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从人口结构上看,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老人生活旅居问题在不断凸显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人口出生率开始持续走低,2004年开始出现民工荒,从沿海城市迅速蔓廷到内地,此后再没有停止过,工资从那个时候开始上涨,也再没有停止过,而且是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
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强化,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一胎”和农村的普遍“一胎半”政策。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和B超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上升到2004年的12l.1。
男女比例失调是性别偏好、生育数量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已经淡化,但依然会长期存在;禁止胎儿性別鉴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相对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
材料二:
方正证券测其的数据来看,在放开二胎后,未来4年内将最多新增加约5212万个新生婴儿。而自第5年开始,每年新增新生婴儿数量为480万左右。以4000万~5200万左右的保守教字作为假设,按16岁成年前城市农村平均抚养成本20万元粗略估算,二孩嬰儿潮所蕴含的消费红利大约在每年1200亿元-1600亿元。
短期内,二孩婴儿潮的到来,将拉动相关食品、玩具、母婴医疗、儿童服饰、家用汽车(SUV和MPV)、教育行业等的发展。
中长期来看,二孩婴儿潮的到来将改变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根据购房的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根据购房的人口结构,20~44岁的人口是买房的主力,大部分人在25-30岁的时候就会面临首次买房置业需求。
全而放开二孩政策还将会对我国烃济社会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材料三: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普遍二孩”政策一公布,各方开始预言将迎来生育高峰。但据统计,申请生育二孩的人数只有13%左右,呈现逐渐走低趋势,目前新增出生人口远低于各方预测数据。其实不是政府允许生,老百姓就会生,社会竞争的激烈、抚养孩子成本太高了;相比60后、70后,处在生育年龄的80后、90后的生育观念已经完全转变,没有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观念;社会公共配套资源发展不平街不充分,如对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医疗服务水平、教育、住房的担忧,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人们对生育的积极性。
【小题1】下列有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原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社会养老压力加大。
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
C.我国家庭规模近年来在不断缩小,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
D.生育数量限制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能有效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小题2】下列有关“普遍二孩”政策实施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以及瞻养压力增加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政策调整。
B.短期显著促进消费服务业发展及相关领域投资,长期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C.从长远来看将改变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
D.如果某对夫妇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甚至多胞胎,根据相关规定可以生二胎。
E. 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能够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可以拉动教育、医疗、住房等需求,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小题3】“普遍二孩”政策实施以后,会出现预言那样的生育井喷式高潮吗?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