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2)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3)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4)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5)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6)“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8)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9)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10)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12)他只说:“我不吃。”

(13)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14)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15)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16)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7)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8)“早埋了。”

(19)“呀,他什么时候······”

(20)“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21)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22)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小题1】第(2)段刻画了老王 的形象特点,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简析第(8)段划波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小题3】选出对文章内容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写别人不愿坐车,并批评老王年轻时不老实与作者对他的友善形成对比。
B.第(4)段老王不说“家”而说“住那儿多年了”含蓄地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无依。
C.第(6)段“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是作者提及“文革”时极为克制的曲笔。
D.第(10)段“多的数不清”是因为多年后只还记得老王的样子,而忘记了鸡蛋数量。
【小题4】简析最后一段划直线句所包含的情感与文中其它划直线句的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2:5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搭台
王春迪
老街有句老话:有钱不显摆,一生算白来。要说富人显摆,无可厚非,可老街上的穷人也喜欢显摆。譬如老街人买油条,卖油条的到了自家门前,他不喊,非等人走到街那头了,才出来,罩着手吆喝。等卖油条的过来了,他们左看看右看看,用一只手捏捏,然后挑一根稍微大一点儿的。转身进屋,把油条扔给孩子。直等孩子把油条吃得还剩下拇指大了,这边稀粥也喝完了,接过来,擦擦嘴,擦得油光光的,这就出门了!
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叫乞丐在他面前排成队伍进行施舍,生怕有人没吃到。两年前他建宗祠,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乌金”,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虽然是煤渣儿,但比泥土不知要金贵多少。你说这人会显摆不?没想到,那年冬天冷的出奇,那些没有钱取暖的穷人则挖了这些煤渣烤火取暖,度过了这艰难的日子。
过了几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海爷竟然还要搭一新戏台子!
大奶奶三番五次劝海爷:“这个戏台子搭不得!外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这边还想着搭戏台子,老百姓要饭都没地儿要去了,你这边还想着乐和,太不地道了!你一辈子好玩好显摆,可在这节骨眼儿上,你不怕别人骂你?”
大奶奶嘟囔了几次,海爷就急了,眼一瞪:“饿死人怎么了?外头死了人还不许我痛快了?这台子我还非搭不可了!”
府里上上下下,对海爷搭新戏台子的事儿,议论纷纷,都觉得海爷这事做得不妥,所以,对于抬砖搬瓦拉料子之类的活儿,个个不太热情,叫谁谁磨洋工。
海爷生气了,吩咐管家:“从明儿起,在门口支几口大锅熬粥,凡是给我搬砖抬泥的,哪怕搬一块,我也管他一顿饭!”
大奶奶一听,当时就哭了:“老爷,您这是要败家呀,这样值吗……”
海爷一笑:“不值,但痛快。”
更离谱的是,新戏台子眼瞅着快搭完了,海爷又不知在哪儿听了一个风水先生的话,说戏台子方向不对,拆了重搭!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月,海爷府上的人,连个年都没过安生。
不想,直至第二年开春,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海爷突然又不建了,半拉子撂在那儿,几次风吹雨打过后,豁得像是被哪个豁了牙的天神啃过了似的。
大奶奶偷偷把管家喊了过去,捂着心口问管家:“老爷这一回又搭台,又施粥的,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管家皱了皱眉头。大奶奶说:“你尽管告诉我,话进了我的耳朵里,就烂了。”
管家近一步,悄声说:“近三年的生意,算是白赚了。”
大奶奶眼泪唰地滚了下来。
管家又说:“大奶奶先别急,老爷有话,没对您讲。”管家告诉大奶奶,年前这场灾,让老街上好多光景还不错的人家,都开始啃树皮了。在这条街上,他们本是有头有脸的人,以往出了门也都显摆得不得了,最好脸面。如今,突然要端着碗去要饭,他们可能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这寒冬腊月的,地上连根草都没有,河里也都结了冰,不饿死才怪。海爷就是想到这一点,才想了这个法子,这样,既帮他们过了冬,又照顾到他们的面子。
大奶奶听罢,眼一亮,骂了海爷一句,转脸怪管家道:“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管家作揖道:“老爷不让我告诉您。”
随后几个月,海爷屡次寻思起那个戏台子,说想把那个半拉子戏台搭完。海爷这么说,却实在抽不出时间。因为开春后,府上的生意不知怎么的,忽然比往年忙出好几倍来,每日车水马龙,宾客如流……
不久,一股流窜的土匪听说了老街海爷的富有,想去打劫海爷,可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别说在海爷府上找一个内应了,偌大一条老街,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听说要打海爷家的主意,无论对方许以什么好处,愣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们当耳目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老街人买油条时的显摆,一是为了引出海爷的“显摆”,二是让这些人的“显摆”与海爷为他人着想的“显摆”行为形成对比。
B.海爷用煤渣块填平土地、搭新戏台解救乡亲可以让人理解,但让乞丐排队进行施舍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行为失当。
C.小说中写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即使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也要吃树皮果腹,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了海爷的富有。
D.海爷对府里上上下下那些不太热情、磨洋工的让人非常不满,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E. 小说描写人物很到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即使是次要人物的管家,也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
【小题2】大奶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多余,可以不要,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以十年为一个叙事单元,叙事清晰,详略有序,叙述人物生活的变迁,借此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
B.小说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多用巧合安排人物的相见,主要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塑造英雄的形象。
C.“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女主人公在听到英雄事迹汇报时,记住了英雄的右手和容貌,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D.小说结尾写到“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眼泪坐在台下仰望”,既照应了第一部分中的“她的眼里噙满泪水”,也突出了对英雄的无比崇敬。
E. 小说中写到女儿看到英雄的手时哭了,又写到女主人公当年的不害怕,对比出了当下连孩子也缺乏英雄崇拜的意识,这凸显了作品的写作意图。
【小题2】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她”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

娘患绝症,似炕头如豆的残灯,该安排后事了。可治病欠债,愁绪胀得狗饶胸闷,蹲草团上抱头苦思…

妻,守在娘的炕头,沉默良久,说:“明儿个蒋庄会,只有卖咱那头牛……”

狗饶惊得身一颤:“牛是咱家的宝……”

“反正俺不忍咱娘薄走!”

思虑再三,狗饶依妻之意:卖牛!

路远。狗饶早吃饭,揣俩锅饼。棚里牵牛,牛挣缰绳,叫声凄楚。狗饶嘴对牛耳:“无奈呀!”牛汪着泪随狗饶上路,边走边扭头回望,恋家之情催狗饶心酸。

到会已近午时,拴住牛,狗饶坐旁边等人问价……等到会上人稀,竟无人问津。狗饶急躁,起身吼:“谁买牛—”

总算有个铁塔似的黑汉过来问:“咋卖?”

“您说……您说……”狗饶激动得口吃。

黑汉衣襟下攥住狗饶两个手指,松开,再攥住五个手指,注视着狗饶的脸色。

“25块?”

“嗯。”

“30!”

“27!”

未经中间人,成交!

黑汉伸手怀里抓钱,愣住了,抱歉道:“忘带钱了。”

狗饶抓紧缓绳,失望。

黑汉找来块青瓦,掰两半,递给狗饶一半,说:“明儿个午时,烽火台对瓦过钱!”

狗饶卖牛心切,稍加犹豫,说:“一言为定!”

“决不食言!”

狗饶松开缰绳,拿出锅饼,递黑汉一个,吃罢,揣着半片瓦回家……

守在娘炕头盼归心焦的妻,见狗饶回来,忙挑亮油灯,热饭,端夫手里,问:“卖了?”

“卖了。”

“多少?”

“27块!”

“中!钱哩?”

狗饶放下碗筷,掏出那半片瓦。

“破瓦片能当钱?”

“明儿个去烽火台对瓦过钱。”

“哪儿的买家儿?”

狗饶蒙了:咋就没问那黑汉家住哪儿哩!

妻愕然,双手捂住脸哭了:“咋惩傻哩——”

狗饶和妻辗转反侧,一夜没合眼…日头一竿子高了,还闷在炕上思忖:“是否去烽火台?

唉,去!”

妻劝他:“枉然,家歇吧。”

狗饶饭也没心吃,揣上那半个凉瓦片,没精打采地朝烽火台挪…

日头偏西了,狗饶才蹭到。四野碱荒耀眼,一望无际:烽火台上荆蒿丛生,迎风抖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恐惧陡然袭上发梢

突然,那黑汉猛虎般自荆蒿间跃出,一拳击倒狗饶,怒吼:“你个龟孙,咋不守信约?等得我饥又饥渴又渴!七尺汉子岂有说话不算之理!”

狗饶爬起身,不觉哪儿疼,掏出那半片瓦。

黑汉对得严丝合缝,吧唧声摔了,当面验清钱,白花花的现洋哗啦地上一扔,大步流星地走人。

狗饶喊:“哪庄儿哩?”

黑汉头也不回:“彭告——”

狗饶欣喜若狂地颠回家,已是掌灯时分。夫妻俩兴奋得鸡叫了也没睡意,正说着话儿,忽听“哗哗”的牛叫,耳熟,出来一瞧,牛又回来!惊喜之余,狗饶和妻商定:明儿个给那黑汉送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狗饶卖牛为线索,从无奈卖牛,到牛被人牵走却没拿到钱,最后买牛人没有食言,送钱给狗饶,牛又回来。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中狗饶夫妻开始愁苦,但拿到钱后却变得兴奋,一方面因为以为失去的钱却失而复得,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觉得从此不会再因为钱烦恼了。
C.文章写等候过久的黑汉时仅用几十个字,就从动作、语言等方面生动简洁地刻画出了一个性格豪爽直率、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D.文章最后写牛自己回来,和前文写狗饶卖牛时牛“汪着泪随狗饶上路,边走边扭头回望”
【小题2】试分析小说作者以“古风”为题的用意。
【小题3】请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借条
尹全生
1946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固追堵截,断粮数日。
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再说,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50斤麦种。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我分得的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找政府。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走?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大庚边逃边问自己: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他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女人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凑不出来。他听说: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大庚心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因此,他一改初衷,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贪赃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老头聊起天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城,请他当向导。有个团长对他说: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墓碑上赫然刻着“周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还多活50多年哪!”
大庚离开烈士陵园后,直接踏上了回家的路。看护陵园的老头问他为什么不进城了,他红着眼圈说:“为解放咱这个县,人家连命都搭上了,人家找谁讨账?”
如何安葬媳妇大庚有了新主意:用自己现有的棺材。至于自己三天或者五天后死了怎么办,大庚却不去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放军伤员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尾追阻截,断粮数日。大庚虽然家境贫穷为粮发愁,可还是主动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这说明大庚很有思想觉悟。
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深刻。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通过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想。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E. 小说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解放军伤兵离开后大庚的家庭遭遇,交代大庚媳妇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难以分娩的情节,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小题2】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6分)
【小题4】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军;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熟人厌烦症
(美国)迈克尔·金
①我是在11 路公交车上遇到菲利的,他是我的老同学,大学四年,我们是公认的铁哥们,连衣服都互相换着穿,所以,我们极其夸张地来了一次拥抱,煞是令旁人羡慕。 
②彼此问候,才知道我们都在墨西哥,他结了婚,我也有了家。所以,我竭尽全力地寻找关于工作、家人、小孩的话题,可惜,当初经常秉烛夜谈的我们似乎少了许多默契,只那么三言两语便结束了。 
③我有点尴尬,看菲利,他也不断地往窗外看,时不时向我挤出一丝刻意的笑容。这情景让我很难受,窗外挤满了抢道的出租车,死死地把我们堵在中央,好不容易爬进一段,刚好又遇上红灯。 
④时间很难熬,好几次挑起话题失败后,我只想赶紧下车,可是,前面还有一座很长的桥,而且,桥头还有个收费站,有一次为了交过桥费足足等了四十分钟,所以我很害怕,当然,不是因为公交车的堵塞,而是无法面对眼前的菲利。 
⑤在过桥前的最后一站,我霍然起身奔向门口,临下车那一刻,赶紧回头跟菲利打招呼,说先下了,以后常联系。他竟然站着,手里提着一大袋食品,爽朗地说,好,以后多聚聚。没想到菲利变化这么大,墨西哥真是磨炼人啊!明明没什么话说,他还说多聚聚。不过我不怪他,我说常联系也是客套话,在公交车上这么久,我们连联系方式都没留下,还怎么联系!
⑥骄阳似火,虽然要步行过桥,但我心里轻松,走一段路总比两个人熬在车上强,再说了,过桥还要多收一块钱,我不亏。 
⑦难得步行看看桥上的风景,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心里盘算着过桥后拿一块钱给儿子买根棒棒糖,那家伙一定会抱着我的脖子使劲亲吻,哈!我忍不住提高了音调,可我耳朵里听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声音,桥对面走来一人也在使劲哼同样的小曲,我扶了下眼镜仔细一瞧,心里重重地“咯噔”了一下,那人竟然是菲利,他看见我,立马也呆了。 
⑧他竟然往回走,难怪我下车的时候他站起来了,他
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我们互相笑笑,说真巧啊!家里孩子等着吃饭呢,回头见!说完便逃也似地往前走,谁都不愿问为什么走这么长一段。
⑨和菲利擦肩而过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他脸上多了一丝沧桑,一双眼睛老在躲闪。我知道,他不再是当年的他,可是,我还是当年的我吗?骄阳已躲进云层,我仍觉得全身发热,加快脚步,只想赶紧走完剩下这段桥,也不买棒棒糖了,直接回家,拿面镜子好好瞧瞧。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情节的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补足第⑧自然段“他”之后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小题3】(小题3)请指出第⑤自然段画线处 “变化这么大”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指出最后一个自然段所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并简析描写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熟人厌烦症”的故事带给你那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