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小题1】“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___________。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小题3】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16 09: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令
贾昌朝
都城水绿嬉游处。仙棹往来人笑语。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
东君①欲共春归去。一阵狂风和骤雨。碧油②红旆③锦障泥④,斜日画桥芳草路。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碧油:用青蓝色油布作车帷的车辆。古代为女子所乘。③红旆:红旗。④障泥:垂于马腹的两侧,用于遮挡尘土的东西。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嬉游处”在“都城”,意味着繁华,“水绿”意味着景美。
B.“仙棹”是仙人乘坐的筏,这是想象仙人下凡与人们嬉游。
C.“红随远浪泛桃花”是写桃花飞落在水上,随浪花漂向远方。
D.“雪散平堤飞柳絮”是写春雪与柳絮齐飞,散落在堤岸上。
E. 结尾两句,各是三个名词性词语,列出六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小题2】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大意,并概述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①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②
。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宁少蕴。1138年再次知建康府,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此词大约作于这个时期。②云中: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都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奋勇抗击匈奴。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们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叠鼓”两句,写出破晓时分,军鼓震啊,武士手持雕弓,走马飞驰的豪壮场面,视听结合,振奋人心。
C.“争”字写座中宾客正当盛年,习射武场得胜,嘲笑衰翁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使人顿生衰病之叹。
D.词的上片言“回望”千里江山,结句说“回首”云中都发出许多感慨。前后呼应,使词作结构浑然一体。
【小题2】作品表现了词人哪几种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C.“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D.“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小题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慢词。从词中提到的“海门”来看,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
B.开首二句作者尚未写情,但借助“飞蓬”、“丹枫”这些意象,悲苦之情已经溢出句外。
C.末句以景结情,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
D.该词写作者登临所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有声有色,宛如一幅肃爽秋景图。
E. 作者一开始“登山则情满于山”,后来心境为景色所陶冶;从“闲意谁同”到“心不竞”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发展轨迹。
【小题2】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游承天寺登月台过方丈
邱葵①
偶趁秋风一到城,市尘湫隘招提清。
回头正好看潮满,举眼那知得月明。
殿外幡幢垂夜影,栏边榕树动秋声。
因过方丈观心印,曾见泥牛入海②行。
注:①邱葵,字吉甫,号钓矶。宋同安人。他绝意进取,杜门力学,耕钓自给,不求人知,间当步履于温陵。②泥牛入海:此处指前世今生一生一灭,一灭一生,生灭相斗,皆属虚妄,泥牛而已,不怕他不斗入性海。一入性海,则牛归乌有,泥散为空,消息全无,寂灭而已。
【小题1】这篇散文和这首诗歌都是记录了游览承天寺的过程,请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小题2】这篇散文与诗歌不仅都借写树影写月光带给人的横斜疏淡的感觉,而且在结尾的抒情上更显示出异曲同工之妙,试就二者所抒发的情感作以分析。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南宋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