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将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C.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D.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小题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7 07: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中,完成各题。

耒歌

陈绍龙

① 一片雨烟。一片朦胧。

②耒歌响起的时候我还在梦里。耒歌,是耕田人耕田时唱的歌。秋李郢人叫它“嘞嘞”,或叫“打嘞嘞”。耕田人是报时鸟,秋李郢人说他们都是属“鸡”的,差不多鸡叫过之后他们就起身了。耒歌为秋李郢报时。

③秋李郢人听惯了耒歌。只是听耒歌要早。起先,耒歌被淹没在夜色里,一声,一声,仿佛那娇嫩的鸟喙始终还没有啄开壳儿,忽然,歌如闪电,裂帛声出,这只壳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咿呀”一声,晨,破壳而出。

④耕田要早。野地里,听到鸡鸣,耕田人也会仰着脖子“喔、喔、喔”的,学着鸡叫,玩。他们这样“喔”的时候就把耒歌停下了,鸡不叫的当儿,他们照样唱他们的耒歌。唱给牛听,唱给田野听,唱给自己听。

⑤牛听了有精神。牛不说话,只在默默地耕田,在水田里拉犁,垄笔直,夜还黑着呢,都不走字。“牯子——”,每句词前面都加“牯子”,“牯子,哥哥想你到五更哟,牯子”,好像耒歌就是唱给牛听的。牯子能听明白吗。真是。牯子是牛。

⑥天没亮的时候,耒歌唱的都是掏心掏肺的句子。秋老二还会唱《姐是一枝花》的情歌。有人听过。天亮的时候秋老二就不唱了。有人不断地怂恿,来一段嘛。来一段嘛。“谁是你姐呀?”“一枝花是谁呀。”秋老二没有接话,始终不抬头,像是做过见不得人的事似的。这会,他如见光的合欢,叶子蔫了。秋老二五十多岁了,单身。对牛谈情,耒歌真是这样的。田野原本是黑的,在梦里,没醒,渐渐地,泛白,见亮,睁开惺忪的眼睛,似被耒歌唤醒。鞭催花发,押着水韵,梢头的水雾在绽放。鞭子打在歌间,歌不断;鞭子打在牛背上,牛背上不见一丝鞭痕。伸直臂膀,秋老二把鞭子抡圆,在空中画个圆圈,然后猛地一抽,像是在空中写了一个“中”字,只是那一竖特别地长,几乎近地。“叭”的一个响点,牛会猛地一触,一个机灵,向前一步。夜色顿时活泼了许多。

⑦“打伴儿”。问急了,秋老二说了实话。耒歌唱给自己听,给自己打伴儿。黑夜寂寥,唱歌,跟牛说话,跟自己说话,一个人在心里,一个人在嘴上。

⑧秋老二耕田的时候喜欢带他的黑黑。黑黑是条狗。黑黑的叫声夹杂在耒歌里。黑黑叫,隐约地,村庄也便传来狗的叫声。耒歌是秋李郢的晨曲。黑黑的叫声有点沙哑,像这支曲子里的锣,或是铙。远处的狗叫声成了低音部的和弦。

⑨黑黑一身黑,没杂毛。黑黑有劲,个大,有小半人高,也能吃。早年,粮食金贵,一条狗的饭量能顶一个人呢。好些人劝他,勒了吧,多肥。秋老二不吱声。过年的时候,又会有好些人到他家晃悠:勒了吧,喝酒。

⑩“滚!”

他们是冲着那条狗的,想吃狗肉,喝狗血汤。狗血汤没喝到,一个个却被骂得狗血淋头。

秋老二多心疼黑黑呀。没有人理解。那会秋李郢人家家都有二亩自留地。自留地得请人耕田呀。秋老二是耕田的好手,请他的人多。队里的牛,队里的犁。用犁无妨,用牛得把牛喂饱。饿牛不耕田,这是铁律。给哪家耕田了,哪家得把牛喂饱,也还要做份早茶或者晚茶给耕田人的。早茶、晚茶也是尽村民家之所有。秋李郢人不怠慢耕田人。有人发现,吃晚茶或是早茶的时候,秋老二会偷偷用手帕包一块饼或者一块鸡肉揣在怀里。动作之快,像是魔术。人们知道了,那是带给黑黑吃的。秋老二不想让人说闲话,狗哪能吃饼,吃肉?

他咋对黑黑那么好?

那天有人晚茶用酒招待他,他喝大了。他哭了。黑黑早有人觊觎,那天他的黑黑给偷了,真的叫人给勒了。地上一大撮狗毛。

 “打伴儿……”

从秋老二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人们拼凑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有一天早起,天黑。毛毛雨。秋老二耕田没归。“斜风细雨不须归”,雨如风,如阳光,庄稼人都喜欢,没有归的。秋老二只顾在雨地里唱他的耒歌了。黑黑的撕咬声他没听到。天亮时他发现,黑黑嘴角流血,一只耳朵耷拉到了嘴边,血肉模糊。再一看,田头一只狼眼放绿光,另两只狼夹着尾巴跑了。“放绿光”的那只狼见状小坐之后也跑了。

黑黑救了秋老二一命。

秋李郢人说,“五狼神”,狼喜结群,五只狼就是神了,无人能敌。

原来如此。秋李郢似乎理解了这个“伴儿”更深的内容。

秋老二把那撮狗毛给埋了,边上竖了块木板。

好些年,我早上听到秋李郢上空有耒歌响的时候,都仿佛能听到里面有黑黑的叫声。仿佛看到,黑黑端坐在田头,端坐在雨地里,看着秋老二,看着田野。

田野,一抹雨烟。

(选自《散文》2016年07)

【小题1】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2】下面对⑥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谁是你姐呀?’‘一枝花是谁呀。’”在对话中表现出秋李郢人对秋老二的调侃与不屑。
B.“梢头的水雾在绽放”,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晨雾在秋老二的鞭下四下溅开的状态。
C.“在梦里,没醒,渐渐地,泛白,见亮”,运用短句,简洁明快,语言独具特色。
D.用“伸直”“抡圆”“猛地一抽”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秋老二是耕田好手。
【小题3】从叙述顺序的角度,说说第段的作用。
【小题4】赏析本文第段。
【小题5】请分析本文为什么以“耒歌”为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他一看到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找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育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的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他说这我知道。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这事还真是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今天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人们回村拍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引人深思。
B.“这事还真是个事”,借人物心理反映进城人员“回乡难”的社会现实,也说明“他”的能力和威望不够。
C.离乡的人们又回到村中,“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骨子里还是有着对于乡村的热爱与眷恋。
D.小说中的“他”与受邀回多的人们一样,都是长期在外的羁旅客,但是对故多的情结却又有差别。
【小题2】如何理解题目“美丽乡村”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虽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

王剑冰

有哪一个县名,是和一个剧种连在一起的?只有弋阳。弋阳腔因弋阳立身,弋阳亦因弋阳腔扬名。“弋阳”二字本身就很有意味,那么,弋阳腔呢?

终于听到了,那是在一场雨中。很大的雨,似乎要先沐浴才能听曲。满街筒子都是雨水,哗哗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场地,场地里已有不少人等在那里。他们从弋阳的各个方位赶来,湿了鞋子,湿了衣衫,一个个却眼睛明亮,心志高昂,等着锣鼓开篇。戏是《珍珠记》,书生高文举与王金贞悲欢离合的故事。据说是百年老戏,2017年才由弋阳腔剧团复排出来。

雨的声音不时从门外传来,场内的观众却全然进入了戏中。八场戏环环相连,紧紧相扣,人们有时叫好,有时鼓掌,有时私下里帮腔,直到遭强权拆分的夫妻在包拯的主持下于公堂团圆,才舒心地出了一口气。演出结束了,还有不少人站着迟迟不走。

我来弋阳腔剧团的时候,部分人员正在排戏,排的是新挖掘出来的传统剧目《芦花絮》,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忠孝内容。

我就和舞台总监杨典荣聊了起来。老杨75了,说话有些漏风,但吐音有力,精神矍铄。喜欢了大半辈子弋阳腔,人老了,还在团里操心。老杨说,弋阳腔是元末明初的时候,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弋阳一带,结合当地乡语和民歌滋生出的一个全新地方腔调,后来,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被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是高腔鼻祖,京剧、湘剧、川剧、秦腔等四十多个剧种无不受到弋阳腔的影响。清康乾时代,内廷都以弋阳腔和昆曲为主要演出曲目,乾隆五十大寿,点的就是弋阳腔。

排练休息时,我见到了《珍珠记》中扮演王金贞的徐小芳,这位1987年生的鄱阳人,读初二的时候上饶艺校去招生,就进了艺校。四年后毕业,考到了新建的弋阳腔剧团。“这个团是新团,年轻人多,同学多,风气正,最重要的还是觉得弋阳腔有前途。”她说。她在这里认识了爱人操正。操正在《珍珠记》中扮花脸,扮相让人印象深刻。小芳说,团里的人现在说起来还年轻,可也都三十左右了,再有十年就四十上下,很快的。我想起演老仆的演员,她说她叫黄青南,才32呢。哦,演得真好,把一个善良的老奴演活了。

弋阳古戏台数量的众多,是我所想象不到的。一个个抱得十分紧密的村庄,竟然收藏着典雅精致的秘密,守护着村子长久的信仰。戏台多数是清代的,也有的从明代坚持到现在。

这些老戏台,就像固执地开放在乡野的花树,不仅安抚了生活,也闪亮了历史。

变化的时代,总会有一些不变的理想,那些同外婆的故事一样老的唱曲,还顽固地统治着农村的喜好。戏台与戏曲也是一种未尽的情缘,当锣鼓声从内里响起,一切都成了上天赐予的浪漫。有些戏台的墙上还留着当年演出的剧目,不仅有《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封神传》,还有《金貂记》《卖水记》《花蝴蝶》《借亲配》。看着那些戏台,你会觉得弋阳腔的调子已经渗入各个细部,在许多个夜晚翩衣舞袖,牵扯迷离的月光。

是的,那一个个戏台,总为一袭长衫虚席以待,敞亮的空间,也最适合装下青春的梦想。

信江舒展地流着,这是一条母亲河,无私地养育了弋阳。

远远地就看见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戏楼,风风雨雨多少年,依然光彩屹立。村里的孩子几乎都集中到了这里,在戏台上疯耍疯闹,说词唱曲。

你会见到这种情景,饭盆汤碗在那里放着,戏装粉彩在那里摆着。弋阳腔一开唱,男女老少个个仰着脸笑着、呆着或恨着。听戏本身,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风吹起来,场边的树枝在摇动,一颗果实掉落了,砸到地上有一种深刻的响,又一颗果实掉落了。竟然没有谁在意,他们在意着戏里的事,每个人都要从戏里去窥一窥自我。有的泪水挂在脸上,不擦也不抹,就那么随着戏,感同身受地将自己敞开在这个世界里。婆媳关系不好的,或许会在这一刻各自有了触动,夫妻关系有裂痕的,或许会从剧情里看到各自的毛病。失去的还会回来吗?错位的还会复原吗?

戏真好啊。那一场场戏,就这么看了下去,一直看到鬓霜须白,看到地老天荒。

明白了,弋阳腔就是弋阳永久的代言,是弋阳百姓永久的感念。此后再提到弋阳,就会想起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28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弋阳腔借弋阳县立身,弋阳县也因弋阳腔名声远扬。作者在首段运用了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强调二者的相辅相成。
B.文章中提到舞台总监杨典荣75岁了,说话有些漏风,但还是在剧团操心,这从某个方面表现了老杨对戏曲的喜爱。
C.文章写变化的时代总有一些老唱曲“顽固地统治着农村的喜好”,“顽固”一词作者贬词褒用,写出了农村人对地方戏曲的由衷喜爱。
D.文章的题目“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描写形象,意蕴丰富。“牵曳阳光”,既联系了弋阳县,又蕴含弋阳腔富有发展前途的意思。
【小题2】请分析“这些老戏台,就像固执地开放在乡野的花树,不仅安抚了生活,也闪亮了历史。”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小题3】文章中描绘的地方戏曲弋阳腔有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代文字记载的时代。商朝人有较为丰富的神话观念,世界及人神关系已进入他们的思考范围,并成为商代历史文化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把太阳看作宇宙万物的和主宰,太阳崇拜是远古时代普遍的宗教信仰。商朝人在其先祖与太阳之间建构了虚拟的血缘关系,王室贵族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商朝人心目中的始祖神帝俊被视为日月之父。   
湖南省长沙市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古代帛书。帛书的《四时》篇把宇宙创世神称为“黄熊包戏”。“黄熊,亦即黄龙,是太阳神的动物化身,“包戏”或指伏羲,乃是太阳神在后世的人格化代表之一。《尚书•洪范》云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这就是秩序的构建,而其构建者正是帝俊。继帝俊规范日月之行后,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历法,并把一天分为霄、朝、 昼、夕。由该帛书的记载可知,从伏羲到帝俊再到共工,他们作为太阳神的人格化身,主要工作是完成对四时、时间和历法的安排,即对宇宙时空秩序的划分。因此,有学者认为,《四时》篇神话是一则以“岁时形成”为主题的创世神话,由时间的创立为标志而对宇宙和时空秩序做出安排。
《山海经.大荒经》也载有帝俊创生日月的神话。在《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中,作为黑暗之乡的司幽国和作为光明国度的白民国皆是帝俊的后代,他们的家族传承之所以都围绕光明与黑暗的更替而延续,即因为帝俊是时间神。可以说,这些神话讲述了世界时空的。
作为人类生活中光明的源头,太阳和月亮的诞生在任何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是核心内容之一,因而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可以推测,在“俊生日月”这一神话片段的背后,应该掩藏着一个已经湮没了的商朝人完整的创世神话,日月之父帝俊则是该神话中一位关键人物。在《山海经》 中,作为神话想象中的天神和祖先神,帝俊的人格化身份已经非常明显,他不仅是日月始祖神,更是早期诸多部族和国家的祖先,是人类社会众多发明创造的源头。
商代处于由神话时代向人文理性时代过渡的时期,其创世纪的神话表现形式还有“十日神话”。“十日神话”与“俊生日月”类似,应是同一神话的不同版本。作为商朝人的创世纪和创世故事,“十日神话”的特点在于它是商朝人对时空秩序的一次安排,赋予自然现象以秩序。在卜辞和商朝人生活中,“十日神话”也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这是时空有序开展和人类社会起源的统一,二者是同步进行的。同时,在商朝人那里,“十日神话”还促成了商代历法的产生,其特征是以十干为一旬,这与商族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划分即十干氏族的构成方式联系在一起:“十日神话”成为商朝人规范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源头,也是他们在整体上阐释宇宙万物秩序的依据。
(摘编自李双芬《商代创世神话多样化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代文字记载的时代,因此商朝人有较为丰富的神话观念。
B.目前最早的古代帛书中的《四时》篇记载了创世神,太阳神黄龙化为可能是伏羲的人物。
C.商代人的历史文化观念是神话组成的,世界以及人神关系巳进入商朝人的思考范围。
D.有关资料记载,因帝俊是时间神,他的后代家族传承都围绕光明与黑暗的更替而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俊生日月”和“十日神话”两个维度,论述了商代创世神话不同的发展路径。
B.文章总体呈现总分的结构模式,中间部分着重论述了商代对宇宙和时空秩序的思考。
C.文章以由神话时代向人文理性时代过渡为前提,论述商代的先祖与太阳之间的关系。
D.文章注重文献论据,如长沙出土的帛书《四时》篇,先秦经典书籍《尚书》和《山海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王室贵族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商代人把帝俊看作是日月之父,这反映了商代人的宗教信仰,即对太阳的崇拜。
B.《四时》篇可能是以“岁时形成”为主题的创世神话,因为该书记载,从伏羲到帝俊再到共工,完成了对宇宙时空秩序的划分。
C.从“俊生日月”这一神话片段推测,商代可能有完整的创世神话,而具有人和神的特征的十日之父帝俊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D.“十日神话”是商代人规范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源头,受其影响,后面有了祖先崇拜,以及商族十干氏族的社会组织模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节选自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且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于西周的分封制度,在后世的历史中已经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文章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段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仅仅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C.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