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粱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结合第⑤段内容,推断能够通过听来背诵古诗文的依据。
【小题2】文章第④段与第⑥段都引用乌申斯基来论证,试比较两者的不同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古今中外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背诵古诗文负担。
C.作者肯定传统语文教育,从中吸取了背诵的经验。
D.文章结尾阐明背诵的意义,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而是捷径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10:5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有志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玲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划和创办。
【小题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江西省赣州市江口镇的千亩荷花悄然绽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现赏,享受夏日清凉韵味。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县城发展的热点,大大小小的县镇都在发展旅游产业。然而,红火的背后,同质化现象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排斥农民的主体地位,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建立在本地乡土文化之上,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近年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不断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持续丰富大众文娱活动到额同时,也成为促进相关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透过乡村旅游的火热,同质化、挤占农民利益等成长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探索符合农民意愿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材料二:
2012-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变化情况

注:据悉,201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32.0%、26.2%,其中,2013年、2015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与营业收入增长迅猛,各指标增长率都达到30%以上。
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已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材料三:
资本下乡不能挤占农民利益
当前,记者注意到,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特别是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
然而,有些地方出现了资本把农民“挤出去”现象,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谁,现在的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引进资本公司,以景点的运作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模式的重要问题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甚至用围墙将农民排除在外,这样的乡村旅游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休闲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我们要探索多方参与、互惠互赢的机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不能让“农家乐”只是“老板乐”。
材料四:
守住乡土文化才有特色乡村游
“民俗的发展,必须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为根,才能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经济。”11月19日,在浙江临安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乡村旅游休闲论坛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旅游专家Vagnetti表示,一些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依托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只有结合自身特有的人文景观,才能进一步推动特色乡村旅游经济的形成。”在当日的论坛上,Vagnetti从西方乡村旅游经验出发,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方向。
Vagnetti在论坛上指出,意大利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钢铁水泥建造的,很多古老的村庄以最原始的状态保存了下来。
她以意大利一个山区村庄为例,一个只有几十位居民居住的高海拔小村庄,依靠极具当地特色的服饰和羊毛制成的工艺品,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就是当地的人文景观带动经济的案例之一,民俗活动就是人文景观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经济的核心。” Vagnetti表示。
针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Vagnetti认为,只要人们心里依旧保存着那份对乡村的热爱与回忆,把这份热情投入到旅游建设中,就会走出一味模仿西方带来的困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县域发展的热点是乡村旅游,虽然目前存在同质化和挤占农民利益等问题,但它依然是某些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
B.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在2016年增长了80%,接近2015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率83.3%。
C.根据材料二中接待人次、增长率、年份等三项,我们能清楚了解近五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有利于研究农村旅游经济。
D.根据材料二可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呈现波浪式的变化,2016年增长率为9.1%,2017年的增长率一定高于2016年。
E. 根据材料,2016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数增长缓慢,其原因应该是乡村旅游产业挤占农民利益和乡土文化特色不明显。
【小题3】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最近几天,有关西方针对华为公司的更多内幕被持续曝光。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对华为的关注有相当长的历史。2014年斯诺登曝光的一份机密文件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10年启动了代号为“shotgiant”项目,该项目试图寻找华为公司与中国军方存在关系的证据,同时也试图寻找华为的技术漏洞。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国安局暗中监视着华为在深圳的总部服务器,甚至试图监控华为多个高管的通信记录。

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国安局在斯诺登文件披露后结束了这一项目。时任美国白宫发言人曾辩称,“我们不会把我们收集来的情报交给美国的公司,来提升它们的国际竞争力,或是增加它们的利润。”这种说辞并不能改变国安局对华为长期发动网络攻击的事实。时至今日,美国国安局确实在此次“五眼联盟”封杀华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前,美国情报机构向澳大利亚情报机构共享了一份关于华为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是促使澳大利亚最终阻止华为进入其5G通讯市场的导火索,并且拉开了西方国家针对华为系列行动的序幕。

针对“五眼联盟”的做法,华为高层近日在一场发布会上指出,华为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20亿美元加强网络安全,用以增加更多人员和升级实验室设施。华为的这一做法是对西方国家针对华为风波的绝佳回应。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着与西方情报机构灯光下的较量,华为的应对方式将给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范例。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4日)

材料二:

12月19日,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在公司内部论坛心声社区中,发布了对近期媒体对华为5G相关报道的情况说明,称目前华为在德国的业务一切正常,正积极参与法国各运营商的5G建设。在日本,华为正在积极参与运营商的5G标书答复和实验局测试。新西兰政府虽对运营商提交的5G方案有不同意见,但监管流程尚未走完,客户均表示与政府继续斡旋,与华为合作保持不变。

对于5G技术,这份声明也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华为5G在技术和商用上,均处于业界领先,是目前行业内唯一能提供端到端5G全系统的厂商。尽管遇到了较大的外部压力和困难,华为在商业上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据透露,2019年上半年,华为将发布搭载5G芯片的5G智能手机,并将在2019年下半年实现规模商用。

华为公关及政府事务部在心声社区中不间断发布相关外媒报道,传播意大利、韩国、德国等国家政府和企业反对抵制的声音,和对华为的力挺。据介绍,今年华为的经营业绩非常好,今年总收入将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根据华为2017年年报,去年销售收入为925.49亿美元。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12月20日)

材料三:

(据俄罗斯塔斯社12月13日报道)加拿大外长弗里兰称,加拿大执法部门拘留孟晚舟是根据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现有的引渡条约进行的,在该案件中不存在任何政治成分。他强调,加拿大和美国是法制国家,因此“我们的(引渡条约)合作伙伴不应该试图将法律程序政治化”。

弗里兰补充说,她已经与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就该情况进行了讨论。在与蓬佩奥的谈话中,加拿大外长还强调“加拿大是一个法制国家,一直都在明确遵守法律”。她表示,在孟晚舟事件上,渥太华也一直在与中方保持联系。特别是,她自己还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进行了讨论,但她没有透露细节。

应美国纽约东区检察官要求,加拿大执法机构于12月1日在在温哥华机场拘留了正在转机的孟晚舟,美国指控她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12月11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高法院准许孟晚舟在被引渡到美国之前获得保释,法官给予美国60天的期限,但至今为止美国政府仍未正式向加拿大提出引渡。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8年12月13日)

材料四:

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办公室接受路透社专访:“如果我认为它对国家有利,如果我认为它对达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贸易协议有利——这至关重要——对国家安全有利——我肯定会在认为必要的时候干预的。”

报道称,中美两国的贸易争端加剧了近期美国股市的下滑,并使人怀疑特朗普在新的一年有可能被经济动荡所困扰。目前中美两国正在极力解决这一问题。

摘编自《路透社》报道,2018年12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西方针对华为公司的诸多行动,充分表明华为在很久之前就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的监视。
B.对于孟晚舟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的指控,加拿大外长弗里兰认为孟晚舟的未来应由政治家和加美引渡条约决定。
C.如果能有助于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特朗普有可能会介入美国司法部门针对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涉及的案件。
D.西方许多国家继续保持与华为5G的合作,继续力挺华为,2018年的预计总收入证明华为业绩的增长势头良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国家安全局试图寻找华为公司与中国军方存在关系的证据,并寻找华为的技术漏洞,对华为发动了长期的网络攻击。
B.华为作为一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外界对其质疑源于多个方面,既有政治上的疑虑,也有对于华为技术水平的疑虑。
C.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这场较量中并不是防范西方情报部门的滋扰,而是要赢得西方社会和产业界的信赖与支持。
D.华为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20亿美元加强网络安全等应对决策和做法,将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范例。
【小题3】以上材料中,前三则材料关于华为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书

佚名

著名作家吕西安•朱塞朗拉开抽屉。从一大叠手稿、文件和书信下面,奥德特露出她那张漂亮的小脸,情意绵绵地冲他微笑……半年来,他几乎完全拜倒在她的脚下。可是突然间,年轻的作家不得不赶紧把照片藏好,因为,他的妻子索兰格悄悄地走进了书房。

“我打扰你了吗?”

“怎么会呢?”吕西安言不由衷,“我正写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精彩段落,就写不下去了。”

“什么情节?”妻子问。

“女主人公由于丈夫负心,感到非常绝望,想去自杀。但在此之前,她想给他写一封遗书。这封遗书我写了3稿,都感到不满意。也许,只有女性的感受才能把这个段落写得感人肺腑。”

“要是我能确信你真的不会笑话我,”她说,“那我就试着帮助你写这封信。”

“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说不定我还有其他一些优点你不了解呢。”妻子的回答有些叫人捉摸不透。

吕西安站起来,向门口走去。

“你这是要上哪里去?”妻子问。

“我出去走走。”

索兰格垂下头。奥德特的模样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她取过一张纸,开始写道:“亲爱的:“我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向你诀别。

“刚才,当你离开我,同往常一样,去见你女朋友的时候,你没有注意我目光里的痛楚,也没有发现我的手在颤抖……

“上帝保佑……因为,当时你要是问我,也许我就无力保守自己的秘密,就会向你坦白我内心的绝望。这种绝望使我越来越觉得再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今晚你回来时,用不着再为你迟迟不归编造什么借口了。我已经不在这里,不会再用令你心烦的问题折磨你。

“不过,请你不必过于自责。因为,那还有什么用呢?!你已经像个男子汉一样,按照你那男子汉的恶习,生活过了。归根结底,我的过错比你要大,因为我没有能够获得忍气吞声的能力,而这种忍气吞声曾使多少被抛弃的妻子穷愁潦倒,或者光彩照人!

“亲爱的,读完这封信后,请你到我们的卧室去,你将看见我躺在床上,但这将是第一次在你走近我时,我的眼睛不会睁开。

“啊!我多么希望死不要让我的容貌变样,以免在你的记忆里留下丑陋的形象!

“死的决心我早就下了。我在卫生间的小橱里藏了一个小瓶,现在你将在床边发现它……”

正在这时,书房门突然被打开了。吕西安•朱塞朗出现在门口。

“你想想看,我竟然忘了带钥匙!”他有些烦躁地说。然后,他走近写字台。

“你在那里做什么,索兰格?”他问妻子。年轻的女人把自己写的信藏在身后。

“没,没做什么……”

“你说谎!”吕西安一把抓过信。

“请求你,别读它!挺可笑的,只不过是个草稿……明天我再帮你写一封更好的!”吕西安皱起眉头,一脸紧张的表情,逐字逐句地读这几行绝望的文字。末了,他压低嗓门问:“这,这……你,你写的?”

“是的。”

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

索兰格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当丈夫把她扶起来时,她发现吕西安的手里拿着一个带红色标签的小瓶。

“索兰格!你说话呀!回答我!……这封信……”妻子点了点头。

“索兰格,你写的都是真话?……要不是我偶然返回来……”妻子深深地叹了口气,又点了点头。吕西安跪在她的面前。而索兰格只是轻声地说道:“也许,你还得重新把它加工一番……信写得不美,也没有文学味……可是你看,这是真实的感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是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对话平实而又精彩。
B.“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刻画了吕西安对妻子索兰格漠不关心的形象。
C.小说构思巧妙,将文学作品的情节与现实事件连接在一起,以遗书为线索,展现了女主人公索兰格的心路历程。
D.“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反映了吕西安改过自新的决心。
【小题2】小说中的索兰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这样安排纯属多余,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 鞋 墙
梁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
B.第二段通过“隆重聚会”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两个比喻,把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幽默的风格。
【小题2】作品结尾说“鞋墙不朽”,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作品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