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粱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结合第⑤段内容,推断能够通过听来背诵古诗文的依据。
【小题2】文章第④段与第⑥段都引用乌申斯基来论证,试比较两者的不同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古今中外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背诵古诗文负担。
C.作者肯定传统语文教育,从中吸取了背诵的经验。
D.文章结尾阐明背诵的意义,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小题4】联系全文,概括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而是捷径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10:5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6日,首届阅文集团 “生态大会”在北京召开,网文作家唐家三少、叶非夜,以及作家、编剧海飞等350位文艺创作者、行业人士到场。大会公布了阅文集团成立两年以来的成绩:近1000万部,创作者400万人,品类200余种。阅文团队分享了未来战略规划,规划出了在原创内容方面作家明星化、内容运营IP化以及内容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在出版内容方面,新设立了总金额为两亿元的内容合作产业基金。
如何理解阅文的“生态”概念呢?澎湃新闻从管理、内容角度采访了阅文集团CEO吴文辉以及原创内容部总经理、起点中文网总编辑杨晨,同时也让叶非夜、二目作为作者谈了自己的参与感受。
“健康的内容产业应当建立成熟、完整的生态链,自成体系、自成循环且可持续发展。除了拥有丰厚多元的内容储备,更需要吸纳大量的创意者以及合作伙伴,共同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吴文辉这样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网文生态,他进一步表示无论在单纯的内容阅读还是如今的泛娱乐产业,“内容”仍然是整个的发展基础与重要养分。
从内容编辑的角度,杨晨补充强调了一套完整、健康的作家群生态的重要性,“从新人到大神,能有一个完整、公平通道和完善的培养与运作机制,并且要形成足够强大的中坚阶层。”
关于此次成立的两亿元内容合作产业基金,吴文辉透露主要用于支持优秀的内容,倾向于一些文笔更佳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现实题材作品,以及与内容出版商方面的合作,他表示目前需要做的是发掘更多的合作伙伴。
(摘编自2017年6月“澎湃新闻”《阅文集团眼中的网文生态》)
材料二: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较去年底增加1936万,占网民总体的46.9%,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较去年底增加2291万,占手机网民的45.1%。
图表一:

CNNIC在报告中表示,逐步推进的生态化和崭露头角的国际化是网络文学行业2017年上半年的两大主要发展特征。随着行业寡头化的加剧,资金与版权资源充沛的大型网络文化娱乐集团不断推进以网络文学IP为核心的生态化建设,与此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在海外受到青睐,网络文学作品出海将成为行业下一步发展重点。
图表二:

注:图中文字依从上到下、由外而内、自左而右的顺序,分别为:我们的生态体系,版权运营,作家,内容创作,内容编辑、营销、出版,内容授权,阅文集团,内容改变伙伴,互动社群,在线阅读、经改编娱乐产品,读者。
通过把IP授权给电影、电视、网剧、游戏等制作公司,以及传统图书出版商,阅文通过固定许可费及收入分成获得营收。为了最大化挖掘IP价值,阅文也在尝试新的模式。
2016年,阅文集团宣布推出“IP共营合伙人制”模式,和下游厂商针对高端IP成立公司,共同建构一个基于这个IP的产业链。通过这种紧密的捆绑,实现更长久的合作与利益共享。
阅文集团总裁吴文辉表示,作为影视产业最大内容源头网络文学公司,其面向下游的合作方式不再仅仅是出售IP(内容版权)的“一锤子买卖”。
未来阅文集团将基于IP与各个合作方一起开一家IP运营公司,一起为了未来五年、十年的IP开发做奋斗。而在新的合伙人体系中,多方合伙人将共同分享体系中的所有收益。此外,作者也将被绑定到这个体系中,承担艺术总监、版权指导者的职责。
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阅文在作者、作品的数量及质量;平台运营模式;用户规模及渠道方面均积累了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阅文依然面临同行竞争、成本上涨、内容质量下滑、增长放缓等潜在风险。
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阅文也已有了自己的规划,在招股书中,阅文披露了接下来的发展策略:系统地吸引、培育及推广作家;进一步扩大移动阅读的市场份额;释放知识产权的变现潜能;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有选择的进行策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扩张国际业务。
上市是阅文的一个里程碑,登陆资本市场后,阅文将接受来自投资者的严苛考验。可以预测,接下来围绕平台特点,阅文在IP运营、国际化方面将有更大投入,IP价值挖掘及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将影响到这家网络文学巨头接下来的具体表现,而它的动作,也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的未来。
(摘编自“深网”《中国网络文学迎来高光时刻 最大网文平台阅文这样炼成》)
材料三:
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依然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如何像经典文学一样传之后世。”十月杂志社副主编宗永平说。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杨晓升认为,网络文学想象的天马行空,是传统文学所不能比拟的。而传统文学的厚重、严谨、精致,对现实的关注和介入,又是网络文学应该吸收的养分。
文学终究是人学,其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自我更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了“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学来说,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学正可充当其创新的“火车头”。扎根人民、面向大众、肩扛重任,当代网络文学在更进一步之时,也必须思考,如何能通过与传统文学的交汇与融通,开辟出崭新的文学之路。
(摘编自鲁博林2017年11月04日光明日报《网络文学的深耕与广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文集团对未来的发展已经制定出了发展的战略规划,设立了期望建立未来健康的阅文生态的远景构想。
B.阅文集团对未来雄心勃勃,成立两亿元内容合作产业基金用于支持一些文笔更佳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现实题材作品。
C.当代网络文学如果要进一步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如何通过与传统文学的交汇与融通,营造出全新意义的文学艺术的问题。
D.阅文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无论在作者作品的数量及质量方面,还是在平台运营模式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从几个角度探讨了网络时代新型文学样式的生态问题,并提出了网络文学健康生态的重要性。
B.根据材料二图表1中的数据比较,在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方面,手机网络文学用户增长迅猛,向手机网络文学用户倾斜有可能是网络文学重要的发展方向。
C.对于阅文集团,上市既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新契机,也面临着新的更为严苛的考验,所以未来的发展道路会充满坎坷。
D.如果能够扎根人民、面向大众,提升文艺原创力,那么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就有可能实现不断的自我更新,从而产生可以传之后世的好作品。
E. 行业寡头化的加剧,促使一些大型网络文化娱乐集团不断推进以网络文学IP为核心的生态化建设,网络文学作品出海将成为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健康的网文生态,以及健康的网文生态对于网络文学发展必要性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渐深

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

【小题1】第①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④段进行赏析。
【小题3】第⑨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
B.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C.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
D.第⑧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
【小题5】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 矞

①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②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③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④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⑤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⑥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⑦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小题2】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每座城几乎都是大小不等的国。尽管这些国名义上都从属于王和上级诸侯,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无不将行政功能置于首位。由于人口稀少,土地富余,城的范围可以划得很大,城内不仅有手工作坊,还可能有农田。相比之下,普通居民的住所和活动场所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自秦以降,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巩固,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等级制度也越来越明显。每座城都设有政府机构,实行逐级管辖;都筑有城墙,宫殿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作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相应的衙署和其他行政、军事机构也会占较大面积,居民能享受到的设施很有限,城市生活的质量很低。

在一个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除了不得不住在城里的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商人、工匠等,其他人往往选择乡居,因为城市生活未必比农村生活更美好。

东汉末年分裂割据.饥馑反复,战乱频仍,宫殿毁坏,朝廷无力建造新的宫殿和衙署,民居在城市中比例相应增加;人口流动增加了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佛教传入后,寺庙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首都与大城市中形成特殊的景观。

唐都长安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五条干道宽百米以上。街道将城内分为110坊,各坊建有坊墙、坊门,坊内为居民住宅、宫衙、佛寺、道观等。两市筑围墙,市内店铺、作坊密布,商业繁荣。三渠引水入城,满足宫苑和景观用水,汇成曲江池等风景名胜。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大、人口最多、设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但封闭性结构还是对居民的生活有所影响,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有所限制,这些局限到宋代才得到突破。结合《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和文献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材料二:

表一  2006-2016年中国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

(图表:国家统计局)

表二2008-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变化情况

(图表: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建设经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市建设目标从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为主开始转向对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追求,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城市向着“智慧化”建设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城市管理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使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更加显著,为城市创造以技术为驱动的商业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有机生态城市系统。

早在90年代,IBM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中国也在1995年启动数字城市建设,这是中国智慧城市的1.0版本;随着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再次进入到3.0感知智慧城市时代;在2013年,WiFi、3G/4G的网络传输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后端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技术进步下,4.0认知智慧城市时代开启;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积累以及传输带宽和速度的再次腾飞,使得智慧城市迭到整体架构协同管理,“人工智能城市”的时代也将到来。

中国城市的政策方向则回归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城市的发展都围绕着“高效、惠民、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城市建设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但是,近年来“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高的城市效率、更优的城市运作、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环境……成了国内城市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摘编自艾瑞《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展望研究报告》)

【小题1】下列对中国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关注相对较少,使得人们更愿意生活在乡村。
B. 复合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建设突破封闭性的局限,建设模式在逐渐改变,并进而促进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C. 新型城市建设追求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方面更为显著。
D. 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人工智能城市”建设引起的“大城市病”逐渐成为国内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二、三内容显示,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是因为城市的人文化功能越来越明显。
B. 材料一显示出中国古代立足于政治功能的城市建设模式具有封闭性,而以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建设模式则更具有开放性。
C. 材料二揭示了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增加城区面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应将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上。
D. 材料三所描述的“人工智能城市”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颠覆和终结,它必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从古至今,从传统城市建设到“人工智能城市”建设,虽然城市建设的功能和模式在不断变化,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小题3】如何才能在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