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你一张捕梦网

毕淑敏

①人每日穿行于双重宇宙。

②一个是包绕肉体的现实中情境,一个是潜藏于我们内心的幽谧洞穴。人在清醒的时候,五官开放,不停接受着外界的信息,做出各种应答和反应。到了困乏之时,操劳了一天的理智,不得不开始陷进或深或浅的抑制,人就放松地进入了睡眠。但是,除了死亡,人不可能完全丧失感知。人的生理和心理依然保持着最基础的警醒。

③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放弃意识。当外界的干扰减到最小时,那个在理智控制之下的内在系统,就像地下水的泉眼,汩汩流出。它的代表作,就是弥漫夜晚的梦境。

④人们当然希望多做好梦。可人无法控制梦的性质,梦是无拘无束的黑蝴蝶。你不能制订今晚完成一个好梦的计划。梦如野马,放任不羁来去无踪。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越是内心不安宁,精神力量越是薄弱,安全感越差的人,越容易出现恶梦。

⑤儿童是恶梦的高发群体。婴儿会在睡眠中突然毫无来由地哭闹,旁边的人一定会说,这孩子做噩梦了。如果某人在睡眠中陡地脸色大变表情狰狞,人们也会赶紧叫醒他,说刚才你做噩梦了。

⑥为了控制无法无天纵横驰骋的梦境,古人一定做过不懈的努力。在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土著部落,有一个绵延至今的风俗,就是妈妈会亲手制作一种名叫“捕梦网”的羽毛箍,放在婴儿的摇篮边,期待以这种方式保佑孩子们梦境平安。

⑦捕梦网源于一则古老的神话。太阳女神是个长得如蜘蛛模样的神灵,她每天晚上会在婴儿睡觉的地方织网。当梦境的大军浩浩荡荡杀将过来之时,网就会把噩梦滤走,只放好梦通行,以保证宝宝们安睡到天明。印地安人的部落越来越大,孩子们也越来越多。蜘蛛女太阳神分身无术,无法亲自织网贴身照料每一个孩子,就把织网术教给了所有的印地安母亲。从此每一个妈妈都会织“捕梦网”了。⑧我到加拿大北部山区观看北极光。看北极光是要靠运气的。我们安营扎寨的酒店,外观很像印地安人的小屋,只是放大了很多倍。大堂的屋顶上,悬挂着一张巨网。当地人说,此网耗时许久,功能卓著。我大喜,问,是否所有住您这酒店的人,都不会做恶梦?当地人答,单有一张捕梦网还不够,必须下符咒才灵。

⑨印地安人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制作“捕梦网”的材料,可谓充满象征意味。网代表力量,石头代表土地,主要指陆地;羽毛,代表着通往梦境那看不见的道路。黑羽代表着权贵和死亡,艳丽的红羽则表达善意、能力和富饶。贝壳,是情感的保护者。玻璃小球和珠子,表示梦幻、创意、魔力和转变。捕梦网的环,单圈代表能力,双圈代表平衡。如果是三圈,象征着身体、精神、灵魂的统一。还有人说,圈越多,法术越大,有镇静、平衡、减压、自控、智慧和爱的能力。

⑩我却陡地生出疑心,疑惑在更多圈圈上所附会的意义,是现代人面对困境无可奈何的求祈。想当年在密林和旷野中自在生活的印地安人,应该没有如此多的烦闷,需要一层又一层的圈来佑护。

⑪当地朋友们想得很周到,夜里去看北极光,白日怕我们闲得无聊,安排学做捕梦网。老师是位娴雅的当地女士,为我们早早备下了原材料。大家围坐在小桌旁,老师手把手地开始教我们。窗外大雪飘飘。端坐在椅子上,轻触精巧的小剪刀和圆圆胖胖的胶水瓶,突然忆起了小时候做手工时的情形。多少年了,我们不再有闲情逸致动手做玩具,不想却在这异国他乡的漫天飞雪中,用古老的印地安人方式,为自己编织祝福……

⑫几小时后,我的捕梦网宣告完工。印地安人可愿以他们古老的法术,来保障恶人的睡眠吗?我问老师。

⑬光有捕梦网的形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下魔咒。老师回答。

⑭我触摸这垂挂着鸡毛的微小版捕梦网,一眼瞥到那个曾装着各式制作材料的纸上赫然印着,“本品供5岁以上孩童使用”。它和印地安人的神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⑮回国后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友,总是夜不能寐。她说,就算服了强力安眠药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噩梦连连。我说,送你一个捕梦网算作祝福吧。

⑯她双手接过来,连珠炮地发问:捕梦网张挂哪儿最好?床头还是床尾?可以用钉子吗?真有效果吗?

⑰我说,不要用铁器,就用一根树枝悬挂吧。

⑱她思忖着说,古老的捕梦网,就算从前灵光,它能与时俱进吗?有本事分辨出今天的梦境,什么是美好,什么是邪恶吗?如果在升任主管和调到外地去当大区代表这二者间做出选择,哪一个是善?哪一个是凶?在好强的屌丝和纨绔的富二代之间,梦见谁算是恶梦呢?

⑲我苦笑,说,捕梦网哪里管得了这么惊悚的东西?印地安人信奉强大的“灵力”,只有施了咒语的捕梦网,才构成完整的保障体系。

⑳朋友眼巴巴地问,你可会这咒语?

我摇头说,不会。

朋友失望已极,愁眉苦脸地说,那捕梦网不配上咒语,还是没法安眠啊。

我说,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内心的平和更能催眠的了。自己在心里织一张捕梦网吧,心安为经纬。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加以分析。
【小题2】请对第③段中加点的“弥漫”一词进行赏析。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4】第⑭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它和印地安人的神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小题5】下列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做捕梦网,打发了白日里苦等北极光的无聊。
B.看窗外的漫天飞雪,增加了我们做捕梦网的兴致。
C.在异国他乡做捕梦网,少了些小时候的闲情逸致。
D.当地朋友用印第安人的方式,为我们送来了祝福。
【小题6】文章以讲述回国后年轻女友追问捕梦网作用的故事结尾,颇有意味。请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1 03:4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的阿勒泰,有大雪五亩
李娟
今年春天,把家从富蕴县南面戈壁滩上的阿克哈拉搬到了阿勒泰市,在红墩乡买了个小产权房,院子很大,五亩!为了充分炫耀此事,我四处吆喝,组织了一拔又一拔看房团前来参观。一到地方,大家除了尖叫和眼红,都不约而同地问了一个问题:“那冬天怎么扫雪?”
在阿勒泰的冬天,人人都得扫雪。乡下人扫自家的院子,城里人扫各单位的片区。一到久雪初停的日子,天大的事都得放下,处级以下干部职工无人幸免。不便人工清扫的主干道上的积雪,则以推土机推开,再用挖掘机装满一辆辆卡车,然后运到城外倒掉。
之前我早就提醒过我妈,阿勒泰市比不得富蕴县,雪大。她嗤之。意为:老子什么样的雪没见过?
下第一场雪时,我妈真心地感慨:“老子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下第二场雪,我妈又感慨:“除了上次那场雪,老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到了第三场雪,我妈继续:“这是老子这辈子见过的第三场大雪!”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纪录刷新了三遍。
才开始,我俩约好,管它多大的雪,咱只扫一条通道。能走路就行。
后来发现,头几遍雪如果不腾出空来,后面再下的雪根本就没处码。只掏一条路?太天真了。
况且,才十二月就此等规模,若真的只掏一条路,等到二月间,人岂不得夹在深沟里走,脑袋都冒不出来。
然而,就算只掏路,这活儿也不好干。当初为什么要买这么大的院子?
这么多年以来,终于,第一次有了结婚的想法……找个老公,帮忙扫雪……
雪停了,我和我妈去赶集。
回到家,我妈警告我:“再不许让人来咱家了!你看这一路上,家家户户都扫了雪,就咱家堆得满院子,丢人!”
雪太厚,要到我家,连大铁门都近不了身,来人站在马路上就得狂喊,惊动我家的狗之后,才能惊动我和我妈。
偏那两天又刚盖了一层新雪,我妈挣扎着趟行,一百米呐!齐膝深呐!那人隔着铁门的栏杆遥遥看了,怪不好意思的,只好也下了马路,把双脚插进雪里,从马路到大门,帮我们踩出了宝贵的十二个脚印。从此以后,我每次出了大门,都踩着这十二个印子上马路。谢谢他。
进得门来,那人笑道:“雪把门都埋了一大截,要不是看到烟囱在冒烟,还以为这家人搬走了!”
我妈问:“年年都这么大的雪吗?”
那人说:“也不是……”
我俩微微地舒心。
然而他又说:“大的时候还没到呢。”
才开始那两场雪,我妈还会在鸡窝外扫开一片空地,让鸡们放放风,啄啄泥巴。鸡在封闭环境里呆久了,容易缺钙。可后来……缺钙就缺钙吧。
我妈一扫雪就骂狗,说累得半死也不见狗帮个忙。结果狗还真帮忙了。我家大狗豆豆是女的,除了能生仔,再没别的本事。整天招风引蝶,院子里一天到晚野狗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间一久,竟给趟开了一条路!只可惜这条路我们只能借用一半,走着走着,就通向了隔壁家围墙的豁口处。
地上的雪还好说,掏一掏,挖一挖,总不至于把人给埋了。最大的担忧来自屋顶上的雪。我买这个院子很大,房子也大。是三十多年的土坯房,墙壁八十公分厚。整修房顶时,发现上面盖的房泥足有一尺深。房泥厚了固然保暖,但份量太沉,大梁和檩条承了这几十年,全变形了,向下弓着。
多少令人发怵。如今再加上雪的重荷,真是住不安稳……
大雪一停,左邻右舍们赶紧上屋顶推雪,我和我妈……谁都不敢上。我要盖房子的话,房檐上一定要再加一排围栏!要不就盖锥子一样的尖顶房,让雪自己往下滑!
前两天看新闻,初冬雪灾,受灾最大的当然不是城市,也不是农村,而是牧区。城市已经和天气没什么关系了,农村虽依附着天气,但尚有抗衡的力量。而牧民们只能被天气的绳索紧紧缚着,在空中甩来荡去。在电视画面上,人们把羊一只一只从雪堆里刨出来。有的活着,有的死了。
上午,又一场大雪开始了。掐指一算,冬天这才刚刚开始。
(本文选自《最散文·书生的骨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首段交待“我”买了一个带大院子的房子,引来了参观者的羡慕,但也引出了“冬天如何扫雪”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写城市中各单位“自扫门前雪”,目的在于引出“我”和“我妈”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需要扫我们门前的雪。
C.“我的阿勒泰,有大雪五亩”非常富有诗意的标题,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及所处的环境,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无奈。
D.雪本是浪漫而温柔的,但一旦雪大成灾,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文章中透露出对牧民的担忧。
【小题2】根据文章中画线的三段内容,分析为什么作者三次描写母亲对雪大的盛叹。
【小题3】文章的语言质朴而不失幽默,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小题1】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小题3】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小题6】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听风楼记

北岛

①1976年10月上旬某个晚上,约摸十点多钟,我出家门,下楼,行百余步,到一号楼上二层左拐,敲响121室。冯伯伯先探出头来,再退身开门,原来正光着膀子。他挥挥手中的毛巾,说:“来。”于是我尾随他到厨房。他背对我,用毛巾在脸盆汲水,擦拭上身。那时北京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有条件洗澡。冯伯伯那年63岁,已发福,背部赘肉下垂,但还算壮实。他对拉着毛巾搓背,留下红印。正当他洗得酣畅,我突然说:“四人帮被抓起来了。”只见他身体僵住,背部一阵抽动。他慢慢转过身来,紧紧盯着我,问:“真的?”我点点头。“什么时候?”“就前两天。”他相信了我的话,把毛巾扔进脸盆,和我一起来到客厅。我们话不多,语言似乎变得并不重要。他若有所思,嘴张开,但并非笑容。

②当我听到冯伯伯去世的消息,最初的反应是麻木的,像一个被冻僵了的人在记忆的火边慢慢缓过来。我首先想起的,就是三十年前这一幕,清晰可辨,似乎只要我再敲那扇门,一切就可以重新开始。

③要说这“听风楼”,不高,仅丈余;不大,一室一厅而已。他们家最吸引我的是文革中幸存下来的书,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那些书名我都忘了,只记得有一本冯伯伯译的海明威的《第五纵队》,再现了海明威那电报式的文体,无疑是中国现代翻译的经典之作。他自己也对《第五纵队》的翻译最满意。在一次访谈中,他说:“你想一次翻译成功不行,总是改了又改,出了书,再版时还要改,我译的海明威的戏剧《第五纵队》,我推倒重来了五、六次,现在还得修改,但现在我已没力气改了。因此,我曾苦恼、气馁,想改行,可翻译是我的爱好……”

④七十年代末,听风楼终于装上了电话,那是个现代化的信号,忙的信号,开放与拒绝的信号。冯伯伯从此成了大忙人,社会活动越来越多。我再按往日的习惯去敲门,往往扑空。

⑤《世界文学》要复刊了,这就等于给一棵眼见着快蔫了的植物找到了花盆。冯伯伯喜形于色,郑重宣布《世界文学》请他翻译一篇毛姆的中篇小说,发在复刊号上。但毕竟手艺生疏了,得意之余又有点儿含糊。他最后想出个高招,请一帮文学青年前来助阵,也包括我。他向我们朗读刚译好的初稿,请大家逐字逐句发表意见,为了让译文更顺畅更口语化。一连好几个周末,我们聚在冯伯伯的狭小的客厅里,欢声笑语,好像过节一样。我们常为某个词争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当然由冯伯伯拍板,只见他抽烟斗望着天花板,沉吟良久,最后说:“让我再想想。”

⑥像冯伯伯这样的大翻译家,居然在自己的领地如履薄冰。他常被一个词卡住而苦恼数日,最终顿悟有如天助一般,让他欣喜若狂。再看看如今那些批量生产的商业化文学翻译产品,就气不打一处来。

⑦1978年12月下旬某个下午,我匆匆赶到听风楼,冯伯伯刚好在家。我拿出即将问世的《今天》创刊号封面,问他“今天”这个词的英译。他两眼放光,猛嘬烟斗,一时看不清他的脸。他不同意我把“今天”译成Today,认为太一般。他找来英汉大词典,再和冯妈妈商量,建议我译成The Moment,意思是此刻、当今。我没想到冯伯伯比我们更有紧迫感,更注重历史的转折时刻。于是在《今天》创刊号封面上出现的是冯伯伯对时间的阐释:The Moment。

⑧我想起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诗句:“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记忆有如迷宫,打开一道门就会出现另一道门。说实话,关于为《今天》命名的这一重要细节早让我忘掉了。有一天我在网上闲逛,偶然看到冯伯伯握烟斗的照片,触目惊心,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此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此刻,而这个此刻的门槛在不断移动。说到底,个人的此刻也许微不足道,但在某一点上,若与历史契机接通,就像短路一样闪出火花。我昨天去超市买菜,把车停好,脚落在地上,然后一步一步走动,突然想到27年前的这一幕:The Moment。是啊,我多想看清冯伯伯那沉在烟雾中的表情。

⑨说实话,得知冯伯伯的死讯并未特别悲伤。他生活过,爱过,信仰过,失落过,写过,译过,干过几件大事。如此人生,足矣。我想起他那孤立无援的赤脚。它们是为了在大地上行走的,是通过行走来书写的,是通过书写来诉说的,是通过诉说来聆听的。是的,听大地风声。

⑩如果生死大限是可以跨越的话,我此刻又回到1976年10月的那个晚上。我怀着秘密,一个让我惊喜得快要爆炸的秘密,从家出来,在黑暗中下楼梯,沿着红砖路和黑黝黝的楼影向前。那夜无风,月光明晃晃的。我走到尽头,拾阶而上,在黑暗中敲向听风楼的门。

注:文中的“冯伯伯”即我国著名翻译家冯亦代(1913—2005)。“听风楼”是他生前的书房。

【小题1】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⑧段关于人生中此刻的联想有何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寓意。
【小题4】对冯伯伯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听到四人帮被抓,冯伯伯因消息突如其来而内心极度震撼、惊疑不定。
B.《第五纵队》反复修改了五六次,还为无力修改而苦恼,突出冯伯伯敬业。
C.冯伯伯将“今天”译成“The Moment”,显示出老翻译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D.“得意之余又有点儿含糊”是因请他翻译而得意,因自感手艺生疏而迟疑。
E.文章多次写到冯伯伯抽烟斗,意在通过人物个性化动作,表现其独特嗜好。
F.老人对青年人热心鼓励与扶持,工作精益求精,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小题5】从文章结构角度,赏析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精妙之处。
【小题6】文章重点是写冯伯伯,却以“听风楼”为题,对此加以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殷墟随想
李丽红
我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
当我的脚跨进殷墟的大门,迈上门口的青石台阶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午后的天空,高而远,是安静的,淡淡的浅蓝,无所谓的蓝,无所谓的几片云,轻轻地、悠悠地飘着,太阳一如既往地照耀,万丈光芒像波浪一样无声地涌来,却不炽烈,说不清身上什么地方倒有一丝丝凉。
是不是阳光已经陈旧古老了?这还是三千年前照耀着殷的阳光吗?对于时间的河,三秒钟是一瞬,三千年也是,对于人类历史的河,三千年,确实够遥远了。此刻,当我慢慢靠近一段过去的时空,想起儿时趴在一口古井边上向下看的情景,井底的水是幽暗而沉静的,水缓慢而沉重地晃动,有夜的天空一样的黑光。历史的纵深就像那口井一样深邃、神秘、深不可测,它让我头晕目眩、无所适从。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这是一个遥远的王朝,遥远得让我无从把握,无以触摸了。
一千多年,一个王朝从诞生到灭亡,从辉煌到没落,有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有金戈铁马的冰冷无情,有苦心孤诣的经营,也有骄奢淫逸的放纵。如今,这一切早已都烟消云散了,部族的厮杀归于沉寂,疆土的争持归于沉寂,王的威仪归于沉寂,后的美丽也归于沉寂。一个逶迤千年的王朝,在三千年后留下了什么?又能留下什么?
它留下了殷墟。今天,在一个晴朗的初夏午后,我就在这墟间,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漫步,从南到东,从东到北,再从北到西,从殷墟博物馆到甲骨文碑林,从车马坑到墓葬群,再到妇好墓。风很柔情,丝丝缕缕,缠绕着我的脚步,所以脚步犹豫不决,裹挟着目光,所以目光游移不定。在一个王朝的碎片中,我不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更不知道会错过什么,内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一座废墟,这是一个王朝的记忆,也是一个王朝的诉说。
我只有倾听。
青铜、兽骨、龟甲、玉饰、陶、兵器、墓葬……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每一个器物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在幽暗的角落里,或忧郁,或喜悦,或呐喊,或叹息,幽幽地、悠悠地诉说。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目光掠过,那些陶,那些青铜,玉饰,无一例外都有一个拗口的名字,我叫不上来,却都似曾相识,不说青铜和玉饰,只说这些陶,和我家储藏室里大大小小的罐子真是如出一模,这就叫一脉相承吧。但一脉相承的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当我注视着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幻觉,这些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字是活着的,这时候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它们是太阳,是草,是花朵,是翩翩飞舞的蝴蝶,是潺潺流动的水,那么新鲜、生动,有色彩,有温度,亦有香味。在星星点点的历史碎片中间,人的意志好像进入了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和过去的阳光、风、花香、水色奇异地揉和在一起。我站在那里出神,看着阳光投影在地上的字,不知道我是它的一部分,还是它是我的一部分。
只有源头的清冽与甘甜,才会有这样清淡、疏离,幽远的美。我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衔接,也懂得了融入。我相信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些在自己的生命里已经走远的东西,生命深处的,生命里最真实的,爱或诗歌。青铜的绿锈,玉的沉光,陶的泥土本色,也许现在能留存的,才是本来最应该具有的。
也只有沉默。
这是一个真实的王朝。它的真实是司母戊鼎。我被鼎的沉重、沉稳,鼎的坚不可摧,鼎的不可撼动所震慑。做为权力的象征,没有比它更形象了。它的真实是一枚鲜红的印章盖在纸上的一刹那。它不容置疑。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
是谁的诗?忘了,是哪个朝代的诗?忘了,但不用多说,无论是谁的,无论是哪个朝代的,这诗是我现在的心情,是我想像中殷商的模样,这诗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来自殷商的一股清流。
(选自《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作者心情,为下文写“我”对股商的历史以及文化的理性思考作了铺垫。
B.作者在殷墟的遗址上徜徉,殷商时代蔚为大观的遗迹和文物令作者发思古之幽情,脚步变得犹豫,目光也游移不定。
C.作者引用“穆穆清风至”等诗句,形象而又诗意地表现了自己行走在版墟面对历史文明时的感受和心情,语言隽永,蕴藉深沉。
D.这篇文章名为“殷墟随想”,主要内容是对殷商时期社会生活情境的再现,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残骸的浓浓叹惋和留恋之情。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1)心里微微一颤,明白了那一丝凉的来处。
(2)它们很遥远,但不陌生,更不意外。
【小题3】作者面对殷墟采取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持这两种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降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睛睛,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壤,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小题2】文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