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它贵。”老头有点生气:“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多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有个先来后到吧?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看你这穷样!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少来这一套!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选自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它暗示了社会生活的美好变化,为下文写很多人来看花买花作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例如“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中的“横眉”就体现了买花老头受到周围人的讥笑后生气又决心买花的心情。
C.小说对买花老头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又与他爱花买花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35元买一盆花的事,来表现生活富裕后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小题2】作者塑造“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小说中这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2 04:3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垢面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来找茬的珍妮。“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地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之前的住户曾经找贝蒂交流过这些,可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珍妮不一样,她笑容明净,性格温柔,言谈和善,令人怜惜。“哦,好吧。我行动不便,你自己进来开窗户!”贝蒂回头看看自家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您收拾房间吧。”担心贝蒂不接受“施舍”,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补充道,“就当是对您借给我家阳光的回报。”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里外外都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修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火焰木树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原先萎靡的状态明显改变。“原来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达了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有些难过,她稍思片刻,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人,更是很久没有与人共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团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冷孤寂的心。“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在贝蒂家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桩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她下棋,有时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阳光得来的幸福与温暖。2012年11月的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无憾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岁。
2013年3月的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遗嘱?”“是的,这是哈里斯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她财产的继承人是她的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 250万美元的房产就是您的了。”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和这房子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拥有它。
原来,阳光也是有价的,而且是高额回报,借出越多,回报越多,所以不要吝惜供给别人阳光。
(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快油尽灯枯的老人的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B.本文作者通过不多的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了独居老人贝蒂的形象,同时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C.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D.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少量的心理描写等刻画了珍妮热情善良、聪明能干、拥有高贵品质的形象。
【小题3】【小题4】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哈里斯太太的性格特点。
【小题5】【小题6】“阳光”一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探析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地名留住文化记忆
主持人:地名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含意?
李辉(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我们很长时间缺乏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改地名其实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事情,它的、它的延,续发展,它融进了很多经济的、文化.的个人情感,甚至家族的东西在里面。
我的家乡是襄阳,我父母是枣阳人,我是在随县出生,我长大20年期间都属予襄阳地区,对襄阳的印象很深,同时襄阳行署的所在地是在襄樊市,是个县级市,后来叫地改市,过去叫地区一级的改为地级市,就用到襄樊这个名字。我这次回家乡,家乡人说:我们这个年龄的可能有几百万人知道襄樊,但全世界有多少人知道襄阳呢?一个《三国演义》几十回都写的襄阳,我们看金庸的书,小说里面,杨过、郭靖、黄蓉战襄阳,还有唐诗宋词多少写襄阳,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还有社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孟浩然就是襄阳人,杜甫的祖父也是襄阳人。一个地名是和两手年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
我们有时候说到乡愁,乡愁不是一个虚的东西,乡愁是和你生活的地方的地名是连在一起的。一个省的民政厅的干部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有回来,身体不好不能回,后来让他的儿子回到家乡找他住的地名,但是这全地名没有了,孩子找了很多年没有找到,最后通过民政部档案里的地名找到这个名字,更改了。后来这个老先生写了一封信挺感谢他们,说你们可以发展得很好,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主持人:地名的更改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辉:首先,我们对这个地名要有一种情感,情感刚才讲了,是个人情感、家族情感和对这个地方的情感。另外,外面的人要改它的时候,你要对这个地方人表示尊重,对这历史敬畏,因为任何一个地名的形成都是有历史形成的。
打个比方,前面讲了襄阳,包括那些诗,你们都读唐诗宋词,说这在哪里,襄阳在哪里。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中国文化二三千年一个非常有支撑的东西,比如我去年去汉中一个县,就是武侯墓所在的那个县叫勉县,“勉”用的是勉强的“勉”。50年代是叫沔水的“沔”,过去汉水一直叫沔水的,所以《诗经》时代开始,到诸葛亮时代,包括到30年代、40年代,那个水都是沔水,沔水就是汉江如上游,沔水一直流到汉阳汉口,汇入长江。沔水到了5 0年代,这个“沔”不太好写,随便改了叫勉强的“勉”,因为我们读沔水就想到《诗经》,想到诸葛亮。说这个勉强的“勉”也能改,都能改,但是这样改是很草率的。包括湖北还有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几年改名叫仙桃,我们知道,仙桃的来历叫什么,因为有一个镇叫仙桃镇,就改为仙桃市了。沔阳也是很有名的,我们知道,湖北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恢复荆州以后,沔阳一个著名的作家叫池莉,她就是沔阳人,她认为能不能不要把沔阳叫仙桃了,我们恢复沔阳吧。像这些东西都是草率地更改。把历史都没有了,一想到这个名,就想到当年的美食,都没了。
主持人:您对于传统地名背后的文化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李辉:每个区域对自身特定的区域性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很丰富,面也很大,每个区域也不一样。传统文化不是虚的,有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文化,对特定区域性文化的凝聚力是在他的语言中,在他的教育中。还有美食,吃的东西。传统文化是和这些相关的,教育是有虚有实的。教育是让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知道这个地方是你的家,这里的语言是你一生的语言,这里的戏你要听,这就好。所谓保护传统文化,我觉得没有别的,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包括他们一到节假日就有祭祀活动,这就是文化。过去我们拜祖先、拜祖宗,过去一度作为破四旧的,现在都恢复了,都允许了,这是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原地带和北方比南方可能要差得远,福建、广东,包括浙江那一带的,他们地方性传统文化的保护,我觉得是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这就是靠具体的事情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当然也要有资金,资金不是主要的,要有热心的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地名的形成不是一件单纯简单的事情,中国历史上频繁地更改地名,反映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文化和历史缺乏一种敬畏感。
B.地名与历史文化关系密切,融进了经典名著之中;地名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融进了个人的情感,是唤起生命记忆的符号。
C.从拜祖先、拜祖宗等祭祀活动重新恢复这一角度来看,李辉认为,对地方性传统文化的保护,南方做得要比北方好得多。
D.任何地名都是历史形成的,我们要培养对它的情感,要尊重这个地方人的惰感,敬畏这个地方的历史,不能轻易地更改地名。
【小题2】李辉在文中列举“沔县”改为“勉县”,“沔阳”改为“仙桃”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小题3】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让地名留住文化记忆”的看法。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期间,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开始独立形成。这一时期通过对话产生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原创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在前轴心时代,主导文明对话的是帝王、国王、神话英雄或“王官”。到了轴心时代,思想家登上文明对话的舞台,成为对话的主体,引导对话的展开。春秋时期的中国“礼崩乐坏”,思想家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君王,批评政治,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努力。此时,古希腊社会的城邦也已形成。无论是雅典的民主政体还是斯巴达式的寡头政体,一切问题取决于专家、知识分子、演说家的演讲艺术,而且必须通过辩论做出裁定。雅典的广场、公民大会、参政院、法庭、体育学校等是这些文明对话的最佳场所。

思想家、学者或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是因为他们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在思想家那里,对话既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也是哲学思想本身。对话产生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持有对话的结构。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树立起思想与文化的权威,这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两大显学孔学与墨学就是由对话产生的对中国文明影响深远的两大哲学思想流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阐释了“仁”的丰富意蕴。与“问仁”同样精彩的对话还有“问政”。《墨子》全书也多为对话体。墨子为言论订了三条原则:“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这是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则。

轴心时代古希腊两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文明对话的高手。苏格拉底独创了自己的对话问答法,极其娴熟地运用对话思维方法来展开思想,通过对话,激发思考,探求真理。柏拉图完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思维方法,他创办了雅典学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对话问答法的教学方法,提倡通过对话,突显矛盾,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与苏格拉底的思维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从孔子、墨子到孟子、荀子,还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可以明显看到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化:由相对自由的对话体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不过,即使是思想家、学者“述而有作”,对话也没有退出思想学术领域。比如先秦诸子著作的经传,既是一种学生对老师学说的解释,同时也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永远是哲学思辨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另一形态特征表现为对话是教育的直接形式,通过对话展开教化,对话成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孔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以对话方式开展启发式教育的开山祖师。一部《论语》,一部《柏拉图对话集》,是人类对话式教育方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轴心时代出现在公元前,公元前500年属于轴心时代,而公元后的年代则与此无关,这是它严格的时间界限。
B.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C.轴心时代的对话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家与帝王、国王、神话英雄可以平起平坐,同台对话,可谓异彩纷呈。
D.轴心时代东西方都有其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如东方的孔子、墨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有原创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们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这种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
B.一个人只要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就可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并借助对话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C.轴心时代,哲学思想在表达形式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相对自由的对话体,后来逐渐转向比较严谨的论述体。
D.先秦诸子著作的经与传,可以看成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老师的学说变得更加明晰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学和墨学这两大哲学思想派别,都是由对话催生出来的,这些对话既是一种表达形式,又是哲学思想持有的一种结构。
B.不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都是最早运用对话的方式对弟子开展启发式教育的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其各自的哲学思想,也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宝藏。
C.轴心时代文明对话有两种形态特征,一是产生了具有深刻的原创性的哲学思想,二是通过对话开展教化,进行启发式教育。
D.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创造出来的各种形态的文明对话丰富多彩,今天的人们没有理由不从中汲取文明对话的智慧和营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杜甫的全部诗作中,绝句的比例不大,其中也不乏相当管理精致的作品,但是历来的许多诗评家却对他的《绝句》(其四)表示了不满,甚至不屑,“率以半律讥之”,这四句诗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四句皆对,好像是把律诗中间的两联搬进来了。这当然也是一体,其数词相对,色彩相衬,动静相宜,诗中有画。但是,为什么把律诗的一半转移到绝句中来,就要受到讥笑呢?这在理论上有干什么依据?
历来的诗评家没有说清楚,就现有的绝句理论积累来衡量,杜甫可能是疏忽了“宛转变动功夫,全在第三句”。第三句要求在前面两句的基础上承转。那么杜甫有没有意识到第三句的承转功能呢?似乎是意识到了的,前两句从“鸣翠柳”到“上青天”,事业越来越开阔,这里的视觉形象是开放的。而到了第三四句,这把它放在窗子的框架之中,使之真正的变成了一幅诗中之画。这两幅图画,承接则有之,变化也不能说没有,如门框里泊着的是“东吴万里船”,这就有一点主体性意象了,但还没有能够“动”起来——是对此间美景的留恋呢,还是对东吴生活之向往呢?心灵似乎没有为之受到冲击,与唐诗压卷之作那样“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相比,则不能不说缺乏性灵的动感了。第一,这里没有句法上的变化,四句全是陈述的肯定语气,两联都是对仗,结构上只有统一而缺乏变化,显得呆板;第二,全诗限于视觉景观,缺乏感觉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因而,性情不能充分地激活。。
杜甫的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为什么又是缺点呢?因为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刹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诗中之画是历时的、持续的。自古中外虽然都有“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的说法,苏东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但这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共同性。本来这话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赞美,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无疑有其片面性。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得越来越肤浅了。绝对地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优越那是一种盲从。
(选自孙绍振《诗中有画的片面性》,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绝句》(其四)四句皆对,结构一致,疑似把律诗的中间两联搬移过来。
B.历来的诗评家对杜甫的《绝句》(其四)的不满与讥笑,其实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C.杜甫虽然意识到但却疏忽了绝句的“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的创作要求。
D.“诗中有画”在对诗歌感情方面进行评价进,既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也有片面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杜甫《绝句》(其四)的缺失,缺失在其四句两联皆成对和诗中有画两个方面。
B.第二段通过论述杜甫《绝句》(其四)前后视觉形象的转变,得出其得失性灵的动感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通过分析画和诗中之画的本质区别,目的是论述“诗中有画”看法的片面性。
D.文中引用苏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的话,也是为了否定苏东坡的这种重于片面性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绝句》(其四)被历代诗评家以“半律讥之”,可见绝句写成两联对仗是不佳的。
B.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有了性灵的感动,那它就没有什么缺失可言。
C.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
D.“诗中有画”作为一种理论,它忽略了静态与历时的差别以及刹那的与持续的差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代的性灵文人对诗歌情感的表现范域进行了不断的开拓和“探底”。他们以“世情”为诗性情感,把庸碌人生、琐碎生活、平常心情诗意化,创作出了一批新鲜活泼、具有浓浓世俗气息的诗歌作品。他们的这种尝试,不仅推翻了前后七子建立的模拟王国,率领诗坛走出了复古的迷障;更是对以“诗言志”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正统诗学理念的挑战,在完善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经验、平衡诗歌文化生态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说先前的诗人们在努力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成果,性灵文人们则以“无法为法”,努力摆脱古人、成法、学问等的一切束缚,为诗歌营造一个独立、轻松的创作环境。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袁宏道语)是性灵文人针对当时文坛上风行的复古运动而提出的。在当时“黄苇白茅,弥望如一”的诗文创作中,性灵文人试图用一己之性灵扶救文坛“缩缩焉循而无敢失”的状况,因此,击破复古派的理论根基,就成为性灵文人的首要任务。同时,对古人的脱离,也是他们坚持诗歌情感的自然性、个体性、真实本性的自然选择。

“脱古人之缚”首先表现在对古之贤人、圣人的颠覆上。李贽认为,即使是被拜在庙堂的孔子,也并不能成为天下之是非的评判者。是非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变,而不应是僵化的、不可更易的固定标准。每一个人的“自然之性”,才是“自然之真道学”。其二,表现在不盲目地崇尚经典。“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李贽语),李贽瓦解的不仅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更是对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颠覆。如果人们都能保持自己的童心,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一个新世界的创造或许指日可待。其三,要摆脱古语的束缚,袁宏道认为,今天(明代)的文人在“学古”时偏偏不学古人的思想精髓,而专注于古文中的古语。况且,古人也并没有用古语来写文章的癖好。今人看来是“古文奇奥”的,或许在古时也只是街谈巷语的大白话而已。能明明白白地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已属不易,又何必非要取秦、汉时期的名衔来装饰自己的诗文?

因此,在反对古人、古文、古语的基础上,性灵文人们建立了一种比较进步的“诗文递进”观。袁宏道的诗文进化观非常激进:“世道既变,文亦因之”“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推翻先前的所有,并不是袁宏道等性灵文人的本意。他们反对的并不是“古”本身,而是七子派所“复”的方法和形式。程序化、模板化的“复”使诗歌创作成为鹦鹉学舌,诗人的真个性、真性情消失殆尽,诗歌的生命也就无从言说了,这也是前后七子掌控的明代诗坛萎靡不振的原因所在。

所以,性灵文人试图推翻以古之圣贤为是非的标准,推翻经典的权威地位,摆脱古语的束缚,使诗性之情重新回归为个体的自然性情。

(摘编自李小贝《明代性灵文人的诗歌追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性灵文人以“世情”为诗性情感,用诗的形式表现庸碌人生、琐碎生活、平常心情,创作出新鲜活泼、世俗气息浓郁的诗歌作品。
B.明代性灵文人反对当时诗歌创作中的复古主义,他们试图用一己之性灵改变文坛上畏首畏尾、泥古不化的倾向,击破复古派的理论根基。
C.明代性灵文人并不是反对“古”本身,而是反对复古派所“复”的方法和形式,因为那种程序化、模板化的“复”使诗人失去了真性情。
D.明代性灵文人建立起了比较进步的“诗文递进”观,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文学也要随着变化,古不一定高尚,今不一定卑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贽认为,古代圣贤并不能成为天下是非的评判者,世上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是非标准,是非标准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
B.李贽大胆否定儒家经典,认为这些经典是道学家的借口,伪君子的藏身之地。这既是对经典的瓦解,更是对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颠覆。
C.袁宏道指出,当时的复古派不学习古人的思想精髓,只专注于古文中的古语,其实这些奇奥的古文在古代都是街谈巷议的大白话。
D.颠覆古代圣贤,瓦解儒家经典,摆脱古语束缚,是明代性灵文人“脱古人之缚”的三种表现,它为诗歌创作营造了独立轻松的环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性灵文人不仅推翻了复古派的模拟王国,还挑战了“诗言志”的正统诗学理念,这种扬弃态度在平衡诗歌文化生态上起了重要作用。
B.“不曾依傍半个古人”之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针对当时文坛盛行的复古运动提出的;而当时的诗文创作蹈袭古人成风,已然失去个性。
C.明代性灵文人彻底摆脱了古人、古文、古语的束缚,他们高扬“自然性情”的鲜明旗帜,为萎靡不振的明代诗坛注入了一股生命活力。
D.坚持诗歌情感的自然性、个体性、真实本性是明代性灵派基于破坏复古派的根基以及“脱古人之缚”的自然选择,是他们的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