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爱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素有贤能,才华出众。张释之要辞官回乡,中郎将爱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之谒者的职位;张释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汉之间的事,受到汉文帝的称赞。
B.张释之理性睿智,眼光长远。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如流,要授予啬夫上林令,张释之以担心上行下效,误导天下人崇尚浮夸,不讲求实际来劝止皇帝。
C.张释之不惧权贵,刚毅严正。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人殿门,并弹核他们的不敬之罪,薄太后批评汉文帝教子不严,又传令赦免太子、梁王。
D.张释之执法公正,得到认可。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张释之议论公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3 05:4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日:“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 为政,赏不避仇讎,诛不择骨肉。书日:不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 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日:“孝文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绩屬;撞万石之,击雷霆之鼓,作徘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书日:‘正其本,万事理;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疆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诸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日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句中的“钟”即时钟。
D.“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B.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大夫,,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义,诛首恶而已。

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时帝舅红阳侯王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石,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征为京兆尹。故吏侯文以刚直不苟合,常称疾不肯仕,宝以恩礼请文,欲为布衣友,日设酒食,妻子相对。文求受署为掾,进见如宾礼。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督邮。哀帝即位,征宝为谏大夫,迁司隶。平帝立,宝为大司农。会越隽郡上黄龙游江中,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成称莽功德比周公,宜告祠宗庙。宝日:“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今风雨未时,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声,得无非其美者。”时大臣皆失色,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即时承制罢议者二会宝遣吏迎母,母道病,留弟家,独遣妻子i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节选自《汉书·孙宝传》)

【小题1】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B.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C.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宝对曰/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D.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i公即讯/宝对日/年七十/悖眊恩衰/共养营妻子/如章/宝坐免/终于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春秋》,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后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释。
C.二干石,汉官秩中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故可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D.周公,西周王朝周武王,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流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宝平乱有方,深受爱戴。为平定叛乱,孙宝劝说匪首悔过投降,放归乡里;益州蛮夷触犯法律,孙宝到任,蛮夷安居,官吏百姓都称颂他。
B.孙宝担责被贬,因功复用。出任益州刺史时,孙宝弹劾自己放走死罪犯人而被免官;益州官吏百姓感念他的功劳,后拜冀州刺史。
C.孙宝正直敢言,无惧权贵。红阳侯王立强占垦荒田数百顷,孙宝派人查询证实,揭露其罪行;太师孔光等都称赞说王莽功德无量,只有孙宝直陈见解,不予赞同。
D.孙宝对友亲厚,礼遇贤者。侯文为人刚直却称病不肯做官,孙宝用恩惠和礼节邀请侯文,并每天设置酒宴,最终打动了他,使侯文任东部督邮。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素与张胜相知
C.数通使相窥望D.汉亦留之以相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时,大司空王邑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B.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C.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D.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C.相如,即蔺相如,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
D.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于京师游学,仕途坎坷不顺。他受王音赏识,召为门下史,做过郎等官职;曾与王莽、董贤同朝为官,他们位列三公,权倾一时,扬雄却三代不升官。
B.扬雄虽好古乐道,世人不理解他。他求文章在后世扬名,推崇古籍,用心在内,而不求于外现,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C.扬雄受无妄之灾,投阁差点死去。他受刘棻奏献符瑞之事的牵连,在办案使者抓他时,从阁楼上跳下,差点死去;所幸皇帝了解他的为人,下诏不追究他。
D.扬雄身死名不灭,其文传于后世。他俸禄职位容貌不能使人动心,故当世之人看轻他的书;但桓谭认为,扬雄的书文义深厚,终究有一天会超过诸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2)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少卿,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日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份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C.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