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上曰:“票姚校尉去病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二千五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去病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

(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B.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C.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D.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事多此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称,可以指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
B.单于,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除此之外他们也称部落联盟首领为“可汗”。
C.传,可以指古代过关津的符信,也可指驿站的车马,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D.行在所,简称“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战功显著,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活捉相国、当户,杀死单于祖父辈的籍若侯产,生擒单于叔父罗姑比,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B.霍去病身先士卒,深入敌区作战。霍去病深入匈奴地区,率军到达祁连山,捕杀敌人很多,并且常和精壮士卒奔驰在大军的前面,从没遭遇过很大的危险。
C.霍去病机智应变,阵前平定叛乱。浑邪王和休屠王等商量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休屠王反悔,霍去病冲入匈奴军营,杀死要逃的八千人。
D.霍去病志向远大,誓言消灭敌人。皇帝替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誓言不消灭匈奴,就无以为家,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病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2)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4 10:0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B.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C.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D.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到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 “博士”,在古代是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C. “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
D. “伊、管”,指的是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相齐桓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再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贾谊为廷尉。
B. 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心意,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做到了太中大夫。
C. 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升官至公卿,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还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任长沙王太傅。
D. 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贾谊十分愧疚,以至于一年多后也悒郁而终。他死后,在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4)上过其羊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生人无争 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事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牧羊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小题4】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小题5】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①。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②。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③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解:①(chōu):抽引;引申为研究。史记:历史记载,还包括档案文件。石室、石匮:都是汉朝藏书之处。②缧绁(léixiè):拘禁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③隐约:谓义深言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吾不能早用子”“君知其难也”“是寡人之过也”其中的“子”“君”“寡人”都表示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D.“晋侯秦伯围郑”其中的“侯”“伯”是古代爵位名称,春秋时王以下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嶷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少好学问,有志行。哀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子。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喜执谦②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臣,社稷之卫。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①,其遣就国。”后又欲夺喜侯,上亦不听。
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归故郡,晏将妻子徙合浦。莽白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②,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伯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奉朝请。”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赐谥曰贞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②端悫(què):正直诚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B.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C.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D.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家亦称外戚,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外戚一般要远离朝政,以消猜忌。
B.从弟,就是堂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C.陛下,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最初的含义就是代称做些人,后来才转指皇帝。
D.谥,就是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都是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喜深受成帝和哀帝赏识、亲近。大司马王莽以年老为由辞官避嫌后,百姓把希望都寄托在担任太子庶子的傅喜身上。
B.在堂弟傅晏的女儿成为太后后,傅喜多次劝止她不要干预朝政。但傅太后施弄手段,导致傅爯盘受虚衔,远离朝政。
C.傅喜劝谏不避亲,反对傅太后称辟做法。皇帝推重傅喜,试图用免去师丹官职的做法来触动他,但傅喜没有顺从。
D.王莽执政后,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职爵位,遣返傅氏回郡,却肯定了傅喜的忠诚正直,赏赐府第,令他留守长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2)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爱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素有贤能,才华出众。张释之要辞官回乡,中郎将爱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之谒者的职位;张释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汉之间的事,受到汉文帝的称赞。
B.张释之理性睿智,眼光长远。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如流,要授予啬夫上林令,张释之以担心上行下效,误导天下人崇尚浮夸,不讲求实际来劝止皇帝。
C.张释之不惧权贵,刚毅严正。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人殿门,并弹核他们的不敬之罪,薄太后批评汉文帝教子不严,又传令赦免太子、梁王。
D.张释之执法公正,得到认可。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张释之议论公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