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自白书”

快夜里十点钟了。终于印完了最后一页。这期《挺进报》,消息很重要,收复延安的战报,有五页,一共是两千五百份,他还得赶快工作,才清理得完。他相信,收复延安的胜利,一定会给群众带来最大的鼓舞,给还在妄想扩大军火生产的敌人以最沉重的打击。

隔壁,从寝室里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接着,就听到妈妈慌张的声音:“成岗不在家,钥匙他带走了!”妈妈的声音很大。她从来没有这样大声讲过话。大概是希望让儿子听到。成岗一惊,突然站起来。他明白这是出现了敌人!在这时候,要想保全印刷机关和印刷品,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逃命,也许可能,但他不能这样,也根本不想这样。此刻他需要做的,是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来找自己的同志和党的组织受到任何损失!他立刻拉开夜里用来遮灯光的窗帘,然后轻轻推开了窗户,把一把经常放在储藏室里备用的扫帚,小心地挂到窗口外面的那颗钉子上去——有了这个暗号,来找他的同志,远远地就可以发现危险的警号,不会再进厂里来。

挂好扫帚以后,他放心了一些,危险再不能威胁党和同志们了。他回头看看,决定在敌人破门以前离开。可是,不能把党的文件留给敌人,他转回身来,又把《挺进报》全部捆成一捆,挟着报纸,纵身跳上窗台,想从楼口跳下去。只要跳下去了,两分钟以后,就可以躲进工人宿舍,敌人再也找不到他了。

“站住!”“不许动!”喝叫声从四面传来。晚了。工厂已经被包围,楼底下布满了特务。成岗只好退下窗台。这时,小门已被猛力击破。成岗转过身来,几支手枪对准他的胸膛。

“哈哈,你是成岗,许云峰的交通员‘同志’?”成岗咬着牙,没有讲话。一个特务冲过来,死力夺下成岗挟着的《挺进报》。“这是什么?啊,《挺进报》!”特务根据叛徒甫志高讲的材料,只知道成岗是许云峰过去的交通员,却没有想到,在这里竟侥幸地找到了《挺进报》。“啊,《挺进报》找到了!”几个疯狂的匪徒,不约而同地叫嚣起来。

“许云峰,成岗,只要有一个开口就好。”徐鹏飞暗自说着。审讯就要开始,和共产党的重要人物立刻要见面,他希望侥幸,却又感到怯惧,怀着可恼的担心。徐鹏飞斜靠着转椅,侧对审讯台,沉默着,一言不发。他复制着脑海里翻腾着的成功与失败、兴奋与绝望的种种幻觉,尽力集中思路,准备应付即将出现的决战。

一个步履从容的人,出现在侦讯室里,正直的目光,沉毅地扫过全室。

徐鹏飞侧坐在转椅上,一动也不动,只斜眼望了望来人的镇定神情:高高的前额上,深刻着几道皱纹,象征着性格的顽强。清癯的脸膛上,除了一副旁若无人的,钢铁似的眼神之外,看不出丝毫动静。厚厚的嘴唇微闭着,大的嘴角上,带着一丝冷淡的嘲笑。

 “我们知道你的一切!”徐鹏飞猛然旋动转椅,挺直身体正对着对方。“你是重庆地下党的重要负责人——许云峰。”

许云峰知道,面对着的就是西南地区的特务头子。从他那貌似骄横却又目光不定的神情里,从他面似从容却又紧握两拳的动作里,许云峰看出对方内心的空虚和渺茫。

徐鹏飞霍然站起,在强光中走向前去。对面墙壁上一道沉重的铁门,吱吱地向两边敞开,更强烈的灯光,从铁门外面的刑讯室猛射出来。浓烈的血腥味,一阵阵弥漫过来,扑进许云峰的鼻孔。

敞开的刑讯室里寂静无声,寒光四射,冷气袭人。冰冷的水泥磨石地面上,横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脚上还钉着一副沉重的铁镣。鲜红的血水,正从那一动也不动的肉体上往水泥地面滴落,几个胸前露出黑毛的人影,提着带血的皮鞭,把一件黄皮茄克掷向那毫无知觉的躯体,突然发出一阵令人心悸的狞笑。

惨白的灯光下,徐鹏飞用烟头指了指地上的肉体:“这个人,你也许认识?看吧!你过去的交通员,厂长成岗!”

啊,成岗?成岗被捕了?这么说,卑劣的叛徒竟抢在前面了!

许云峰扑上前去,从血泊中,把血肉模糊的成岗,紧紧抱在怀里。他轻轻扶起成岗低垂的头,凝视着那失去知觉的面孔,拨开那绺盖住眼睛的头发,擦掉苍白面颊上的鲜血。一阵心如刀割的绞痛,顿时使许云热泪盈眶……

……

徐鹏飞声调一变,厉声说道:“你们应该明白,现在能掌握你们命运的人,不是你们,而是我!为了自己,你们应当想想……我不需要你们履行任何手续,不需要任何代价,只要一纸自白书,就可以立即改变你们的处境!

成岗忘却了周身的创痛,滴着鲜血,拖着脚上的铁,一步步迎着敌人的通视,走向准备好纸笔的桌前。他的目光象利剑一样扫过全室,缓缓伸出流血的手,提起笔来,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几个大字:我的自白书。他沉思了一下,很不喜欢“自白书”这样的字,立刻蘸饱了墨,把笔一挥,在已经写下的几个字的前后,添上引号,变成:我的“自白书”。

几个墨迹饱满的字,布满了一整张纸。成岗的胸脯起伏着,再也无法抑制那烈火一样的感情,他率性扔开了笔,冲着敌人高声朗诵起来: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七、八、九章)

(相关链接)
①成岗人物原型陈然。陈然烈士1923年12月出生。1939年加入***。1947年7月参加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编样、印刷和发行工作。1948年4月在工作间被捕,先后关押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949年12月28日在重庆大刑场被公开枪杀,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
②罗广斌(1924-1967),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从事学运工作和统战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
③杨益言(1925-2017),四川武胜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妈妈慌张的声音,表明她在敌人突然出现时有些紧张,又巧妙机智地告诉儿子敌人来了。
B.许云峰的沉毅镇定与徐鹏飞的怯惧空虚形成鲜明对比,塑造出共产党人正义的高大形象。
C.从许云峰看刑讯室的视角写成岗被捕后血肉模糊的躯体,从正面说明成岗受到严刑拷打。
D.从选文看,《红岩》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语言感情色彩浓烈。
【小题2】成岗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联系选文概括分析。
【小题3】请结合选文及“相关链接”,就小说创作中艺术真实与事实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9 10:4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远方想象,这个时代的重要症候
曾于里
时下的电视荧屏,民宿类的“慢综艺”扎堆。湖南卫视的《亲爱的客栈》和东方卫视的《青春旅社》不约而同播出首期节目,浙江卫视推出了《漂亮的房子》,江苏卫视的《三个院子》也开播在即……慢综艺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与竞技类“快综艺”不同的味道,更在于其贯彻的一种“慢生活”和“远方想象”击中了现代人的内心。
这样的远方想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症候。无论是早前某位女教师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是营销号屡试不爽的“逃离北上广”活动,都在舆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们共同昭示的是当下中国中产阶层对远方的一种渴望。
当下中国社会的远方想象,并没有从“在路上”获取任何精神资源,恰恰相反,我们的远方是剔除掉种种反叛、残酷、硌人的东西的。舆论中常常提到的远方目的地是氤氲在某种理想、自由与文艺气息当中的。换言之,都市白领渴望的远方,是一种柔性化的远方,一种充满美、意境和格调的远方。这样的远方,与远方的残酷和贫穷无关。这样的远方,肯定不是梁鸿笔下的“中国梁庄”,也不可能是刘绍华笔下的“凉山兄弟”。远方不过是他们在现实秩序外的片刻想象,他们不会在远方扎根生活,过过眼瘾、拍拍照片后,还是规规矩矩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柔性化的远方想象如何形成?这首先是都市白领不自觉地“文化区隔”。布尔迪厄在《区隔》中指出,一个阶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本确定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文化区隔是中产阶层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中产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大理、西塘、乌镇、凤凰等成为都市白领的“根据地”,因为这些目的地都带有某种小资与中产式的格调和气息。
其次,远方早就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都市白领成了后工业时代文化旅游观光产业的主力军,消费主义捕捉到了都市白领的需求。时下不少旅游景点打出的口号都是“小清新”“寻找心灵自由”“精神洗礼”,旅游被包装成一种结合心灵寻觅、健身、休闲、时尚等诸多元素的高级运动;虽然目的地大多千篇一律,“从一个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那里一定有台湾奶茶铺、有火柴天堂、有烤鱿鱼炸臭豆腐、有义务廉价工艺品、有时光邮局、有青年旅社,也一定有酒吧”。
说到底,想象远方并没有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没有错。只是很多人犯了两个错误。一方面,他们将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截然分割对立起来了,可实际上,眼前既有苟且,也有诗和远方,工作再忙碌,总可以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另一方面,他们将诗和远方具象化了,诗就只是诗歌,远方就必然是某个度假村或旅游胜地,可实际上,“诗和远方”更近于抽象意义上的概念,它还可以指涉一种心灵空间、生活想象和生活方式。远方,可以是心灵的远方,即便囿于鸡零狗碎,也不放弃对自由和美的热爱和想象;远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再快,也应该给自己放空的时间,慢下来、静下来,想想初心再出发。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心有远方,热爱当下,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选自《南风窗》,内容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结合文章分析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风筝不断线”,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没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30日07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一直深深扎根在乡村。
B.乡贤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方面,他们的影响力不能低估。
C.乡贤当中有的从乡村走出,经过奋斗取得成就后,不忘家乡,用自己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家乡。
D.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今天,乡贤完全靠传统的乡贤文化来保持着他们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乡村传统秩序受到冲击的当下,农村需要乡贤作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
B.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找寻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乡贤能将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与伦理协调起来。
C.弥合社会分歧,平稳推进乡村社会改革进展,让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乡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D.回归传统士文化,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需要复兴乡贤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贤文化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乡贤把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变成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B.复兴乡贤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乡贤成为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
C.生活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人们对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法律和契约的作用。
D.面对城镇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和重视乡贤对农村的稳定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注:荣枯线,即采购经理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临界值,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发展变化趋势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看法与信心。
材料二
“关于无人便利店,国外很早就有构想,像2016年亚马逊AmazoD G。的落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指出,我们的消费在几年的积累和培育后,被细分成三大类场景—体验式消费、便利性消费和性价比消费。第二种消费场景就是图方便,便利店和社区店就殊在这个场景上。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有超过500万家便利店,销售额超过10万亿元,市场空间极其广阔。可以预期,无人便利店甚至可能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下一个超级风口。
7月19日下午,记者前往上海市长阳路探访,找到了这个位于欧尚超市旁叫作“缤果盒子”的无人便利店。远远看去,外形如同一个透明的集装箱。缤果盒子占地面积较小,只有15--30平方米,在户外及建筑物内均可放置。缤果盒子于2016年由陈子林创建。手机注册扫码进入、选购商品、结账、核验后开门……整个购物过程不足5分钟,没有服务人员在场。
(摘编自董积君《无人便利店风口论的背后,短板不容忽视》)
材料三
记者了解到,缤果盒子去年8月落地广东中山,今年6月进入上海,7月在华南区进行200个盒子的铺设,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5000个盒子的落地。对于区域位置的选择,缤果盒子CEO陈子林表示,主要定位为高端社区,具体而言,位置要阴凉、不影响居民,不占用小区内的消防通道等公共区域,同时可以合理调整盒子朝向。此外,学校、医院也是可选择的区域。
目前缤果盒子主营便利性应急品,包括饼干、薯片、方便面等速食食品、乳制品、酒水饮料、应急快消品等。陈子林说,等自有供应链成熟,会引进生鲜这类高频刚需的货品。这一系列行为都将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来判断,继而优化商品渠道。同时,商品价格也会因与全球零售商的渠道资源合作而优于普通便利店。
在这样全数字化的零售体验中,会员、营销、供应链都将被打通,店铺可以获得非常清晰的用户画像:你在哪个货架上停留最多、下午2点什么产品最畅销、什么商品被经常拿起又被经常放回去?这些大数据与技术对接,商家可以更加合理、精确地对货品、货架进行管理。最终让消费者体验到更优质的服务,感觉“零售店更懂我”。
(摘编自彭扬《新技术下的商业新生:无人零售店引广泛关注》)
材料四
无人零售体现了零售业的进步,但其最大价值并不是简单地将员工取代掉。单纯着眼于通过无人超市来节约人力和店面管理成本是短视的。销售终端上是否有人,可以根据产品特征、消费者体验需求等因素来决定。从短期来看,无人商店的扩张或许仍然会经历一定的反复,也会遇到一些阻力。
(摘编自张影《风口上的无人零售,成败取决于数据能力》)
【小题1】下列关于便利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场景分为体验式消费、便利性消费和性价比消费三类,便利店和社区店是依据便利性消费方便的特征形成的。
B.中国拥有的便利店数量众多,销售额巨大,市场空间广阔,无人便利店必然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下一个超级风日。
C.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是陈子林在2016年创建的,它构造简单,占地面积小,摆放方便,可放置在户外及建筑物内。
D.无人便利店购物方便,顾客用手机注册扫码进店、自选商品、付款,所花费时间短,购物过程无需服务员在现场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左图表明,2016年中国便利店房租、人力成本的涨幅都比较大。房租与人力成本或许成为制约便利店发展的瓶颈。
B.材料一右图表明,2017年第一季度便利店景气指数高出荣枯线22. 2,说明便利店从业者对行业发展趋势总体持乐观态度。
C.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发展迅速,目前主要是选择高端社区,位置阴凉,可以合理调整盒子朝向,学校、医院是最佳选择区域。
D.缤果盒子营销的商品品类有限,主要是饼干、薯片、方便面、酒水饮料等便利性应急品,生鲜类高频刚需的货品则无法供应。
E. 无人零售的最大价值并不是简单取代掉员工,而是根据产品特征、消费者体验需求等因素来决定销售终端上是否安排员工。
【小题3】无人零售体现了零售业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一:请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能捉得住他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沙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地太久了。
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跳动。
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贱,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甚至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也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的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选自毕淑敏《我很重要》)
【小题1】对文段中“我很重要”解说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
A.我很重要,不等于我最重要,前者是一种自我觉醒与肯定,后者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为他人也是重要的。
B.我很重要,是一种非常坚定的表达,比如“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这说明只有我才可以主宰一切。
C.我很重要,是一种相对说法,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
D.我很重要,不能仅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来看,其实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生活甚至活着都是重要的。
【小题2】对文段理解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地太久了”指的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我不重要”的环境里。我们已经习惯于让个人从属于集体之中,只敢小声说我很重要。
B.作者所说的“重要”并不等于“伟大”,“伟大”是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来说的,而“重要”是从每一个单独的人,他存在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来说的,是“对生命的允诺”。
C.文章不是一味强调个体都很重要,而是对于作为整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文章叙述我很重要是从小声说、到放大声说、甚至向世界宣布,作者是从我不重要、到我重要,再到我最重要的次序来表达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是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此,一般有两种传统思路,一种是将公共资源私有化,以市场自身的机制使资源得到保护和有效率的利用。另一种则是对出现问题的领域,强调政府治理,以克服外部性、搭便车等现象。

然而现实中,两种对策也会面临力有不逮、弊端重重的局面。比如,管理者会受到部门预算、政策和个人利益的约束;同时,他们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少最切实、最一致的利益关联。而且,管理者既然并不是资源的直接利用者、相关者,就会受制于信息的相对缺乏。因此,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成本往往不甚如意。另一方面,在有些场合,私有化资源的成本极为高昂,或者出于资源自身的特点,几乎不可能成功,如海洋等公共资源就很难为私人所有。

更深入的经济学研究认为,公共资源保护不应该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对策。在可以建立排他性,从而可以确权的私有化资源之外,那些容易被搭便车者利用的资源,可以按照竞争性分为两类,即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过往的案例研究表明,仅仅是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无论是运河,灯塔,烟火,农业所需的蜜蜂,都未必不能以市场方式提供。而公共资源不但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还易于为个人所消耗,比如海洋渔业、草原牧地、森林、地下水等等。理论上,在自然状态下,因为人们预期其他人会消耗资源,所以自己也无激励保护性使用资源,结果就是使用者过度使用资源,最后导致资源耗尽,即成为公地悲剧。

但实际上,当地社区往往也会自发形成保护机制,通过文化和习俗保护当地使用者所赖以为生的资源。新制度经济学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不可忽视当地自治、自发生成规则的重要性。因为当地社区成员较为固定,成员之间相互拥有资源使用者的特征信息,并能够形成长期的反复的博弈,从而演化出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并且,在各个小的区域之间,当地社区使用者们也会互相对比,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各种措施会被小范围试错,成功的经验会被传播,资源因此会得到可持续的保护性利用。比如一些印第安部落的渔业生产,就当地而言就是成功的,尽管资源并没有被置于国家治理之下或者进行私有化,但当地部落出于自身考虑,有节制地利用渔业资源,并且互相监督其他部落的捕捞行为,形成有效的滥用约束机制。

当然,资源的社区治理也必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需要在市场化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政府的法治支持。经济学家认识到,因为各种资源和当地文化的不同,经济学上对公共资源的治理方式也会因地制宜,各有不同。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需要了解资源自身的特点;明确利益激励是人们消耗资源的首要原因;分析当地习俗惯例是否对资源有好的或者坏的作用;分析政府介入的成本和利弊。

(摘编自吴荻枫《公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济学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护与利用资源有两种传统思路,其方式与机制不同,力求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
B. 主观或客观上存在的不足,使保护与利用资源的传统对策在现实中面临较大困难。
C. 管理者由于缺乏公共资源的信息,也就缺少与资源的利益关联,不能直接利用它。
D.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使用上都不具排他性,因此对它们的利用易出现搭便车现象。
【小题2】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从传统对策和更深人的经济学研究方面阐述关于公共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B. 本文用较大篇幅论述资源社区保护与利用的运作机制、利弊情况和应注意的事项。
C. 本交论述辩证,如论述保护与利用资源的两种传统对策,既分析其利也指出其弊。
D. 印第安部落渔业资源保护这一成功案例阐明了当地自治、自发生成规则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察公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各种对策是否切实可行,成本和效率是两个重要参数。
B. 资源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人都认为即使自己不消耗资源,其他人也会消耗。
C. 实施资源社区治理,可使资源得到可持续的保护性利用,经济得到良性快速发展。
D. 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需要进行多个维度的分析、比较与权衡,避免对策的单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