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到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汉代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官学除中央政府所办太学之外,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庠”,聚回“序”。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着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班固赞颂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以想见当时学校教育发达的盛况。
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教育的成果,全面的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峰。唐代建立了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茅山书院等。元代政府也大力扶植书院,建制有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学校规模虽有大小,但彼此不相统属,学生皆有送至中央国子监资格。此外,地方性专科学校还有军事、医学、阴阳学等。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制。明清科举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此外中国古代教育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幼儿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的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模式、中国气派,其中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衰的魅力。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四五千年以前古代中国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可见我们的先民对教育的重视。 |
B.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等。 |
C.唐代的“国子监”不仅是大学,而且还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 |
D.元代政府因为大力扶植书院,所以使学校建制出现了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 |
A.中国古代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知识。 |
B.中国古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提倡发奋“立志”。 |
C.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 |
D.弘扬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 |
A.汉代的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有“校”“庠”“序”“学”“太学”。西汉的私学分为“书馆”和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两种。 |
B.班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赞誉,说明西汉时期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 |
C.我国古代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其中诸多优秀的教育遗产,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
D.明代的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及宗学,地方学校的学生也有进入国子监的资格,清代学制,完全地沿袭了明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