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知音吴征镒

吴晶晶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结缘草木

这位一生与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

“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

壮心不已

直到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他的秘书杨云珊说。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8日,题目有改动。)

【小题1】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懂(méng) 忸怩 帐蓬   然而止(jiá)
B.磨(zhuó) 慰(jì)  窸窣   离群索居
C.耄耋(mào dié) 邀(yīng) 安详   无可辩驳
D.心(qián) 包(zā) 笼罩    屏气静神
【小题2】吴征镒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事迹和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小标题
事迹概括
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
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字典”
 
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
 
 
【小题3】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2:1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材料一:
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之所以能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地道的“中国创造”。老百姓之所以特别喜爱这档节目,是因为它没了往常靠明星脸吸人眼球的矫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来唱主角,所有登台的选手都是从基层攻关夺隘起步,一步步战胜对手,最后冲向高峰对决。这个设计理念是让朴实的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本身就打破了过去一贯盛行的“非明星便没有现众”的惯性思维。此外,在“百人团”“飞花令”等一系列的节目细节安排和精心编织的竞赛流程中,登台选手口若悬河,主持人仪态端庄,海内外观众倾心介入,不仅精彩纷呈.也把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因此一个本来普通的综艺节目,便呈现了精彩迭出、好戏连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可以说,它是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一档综艺节目,它理应给中国时下的文化创新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摘编自《为文化创新者点赞》
材料二:
西方物质文明的侵入与现代化传播形式无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接受内容、感受内
容的形式。曾经,中国人在残酷的暴力打击下如饥似渴地拥抱外来文明,盼望以此自强,
却在这一过程中矫枉过正,摒弃和遗忘了一些原本珍贵的精神文明。而在物质文明获得高度发展后,人们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精神家园的虚无。重新品味古老的歌谣,竟让我们获得如沐春风的感觉。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喜怒哀乐,究其本质,往往都有相似的心理成因。千年前的古人和今天寸步不离低头看手机的人同样为生活烦恼,同样存在感情困扰,同样为美好事物称赞,为美好的消逝感叹。今天的人不一定会写古诗词,但今天的人乃至未来的人,内心始终会留有诗意,人类尚在,诗意永存。所以古诗词在任何时代,凭借恰当的渠道与方式,都能成为流行文化,而不应在图书馆的藏书中昏睡,更不该沦为语文课后加于学生肩上的负担。
摘编自《<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意》
材料三: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时髦靓丽”?以广东粤剧院为例,该团近年来就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瞄准大学生群体,尝试用“互联网+戏曲”的理念吸引年轻观众。动漫主题粤剧《决战天策府》、以交响乐伴奏排演的《白蛇传·情》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粤剧进校园”活动自2011年至今已举行80多场,受众累计达8万人,仅在2016年就做了22场。2016年5月底,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系留学生汉语节目表演中,俄罗斯姑娘塔尼亚和美国小伙子乔治表演的粤剧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片断,引发现场最热烈的尖叫声。今年春节前,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麦玉清率领七颗“新星”共同演绎的粤剧折子戏专场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让粤剧艺术生生不息。.
摘编自《<中国诗词大会》等人文综艺节目人气高涨》
材料四:
全球文化节目方向和模式的九大创新规律
(1)文化活动(现象)是文化节目的一大创意
(2)海外鉴宝类,穿越类文化节目数量多
(3)老套益智节目形式做创新
(4)文化节目的游戏化尝试
(5)文化节目戏剧化呈现
(6)文化与音乐玩混搭
(7)教学模式的文化节目改变主体身份
(8)文化纪实节目融入情感故事
(9)更娱乐的文化脱口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 参与人员 草根平民 节目形式 竞赛单元
B.中国诗词大会 节目宗旨 演绎原生态中国文化 传播手段 恰当的渠道与方式
C.中国诗词大会 时代背景 物质繁荣后的精神贫瘠 播出目的 重塑精神于文化自信
D.中国诗词大会 创新模式 文化的游戏化 发展前景 多形式的吸收和融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四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的问题,而且都认为运用恰当的创新形式是可以让传统文化成为流行风景线的。
B.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古典诗词成为现代人谋求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并轨的契合点,而材料三认为戏剧可以提供更广阔的领域。
C.根据材料四中文化节目的创新规律,我们能够了解《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以及今后有待完善、借鉴、突破的方向。
D.尽管前二则材料给出了很多成例,但是包括古典诗词、粤剧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想要走得更远,创新形式、保持中国味是关键。
E. 四则材料的背后,折射的是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愿景,同时也是各主流媒体自觉担负责任的体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谋求与时代并轨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足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内容充实,词句做到“无可削,不得减”,这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
B.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那写文章就容易做到繁简适当。
C.对生活的提炼不够,以及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是文章有“水分”的原因。
D.虽然文章是辩证地看待写文章的繁与简的问题,但选段主要是提倡简练为文。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比喻,解说不正确的· 项是
A.“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比喻文章的繁简要视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而定。
B.“水分”比喻“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即把文章刻意拉长。
C.“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读拖沓累赘的文章使人吃力头疼。
D.“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们的名著让人轻松畅快,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小题3】画线句中的“提炼”包含哪几层意思?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十块钱一天

于心亮

父亲跟着街坊去干活。街坊说了,五十块钱一天,就是收花生、苞米和豆子。父亲说五十块就五十块,不就是收庄稼吗?简单。该刨的用锄头刨,该割的用镰刀割,该捆的用绳子捆,半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无非出上点力气。

不过,父亲还是问了句:“晌午,管饭吗?”

街坊说:“没说,要不……身上带点钱吧,万一不管饭呢?”

父亲想了想,就在身上装了五十块钱,绿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可看着稀罕人,就像庄稼一样。干活的地方不远也不近。街坊说:“坐我的三轮车吧,跑得快!”

于是父亲就坐着三轮车,嘣嘣嘣……一路冒着黑烟走了。

父亲干得飞快,就像在自家地里一样。街坊说:“干这么快做什么?反正五十块钱一天,还指望雇户多给你几个啊?”

父亲“哦”了一声,速度就慢了下来。可一会儿,父亲又嗖嗖地干到了前面。

街坊还是忍不住数落:“一天五十块钱,用不着那么仔细,凑合着干就行了。”

父亲嘴里答应着,手里的活儿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父亲对自己说:说好五十块钱一天,就要对得起五十块钱一天,哪好熊诓人呢?

也没觉得累,天就晌午了。雇户就送来了晌午饭:馒头、炒菜、稀饭……父亲搓着手,挺过意不去:“简单弄点,能吃饱就行了,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啊!”

父亲啃了馒头,吃了炒菜,喝了稀饭,肚子就饱了。街坊说:“吃、使劲吃,不吃白不吃!”父亲笑笑,找个半阳的草坡趄下,心说吃饱就行了,吃撑了,下晌干活不舒服啊。

父亲趄着身子打了个盹儿,精神头儿就又有了。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走进地里又埋头干了起来,当然也要拉呱了。比如街坊说:“在过去,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啊!”

父亲说:“那不一样啊,过去给地主干活,那是在剥削劳动力,现在人家五十块钱一天,是请咱们帮他干活,而咱们能来干活,那也是在照顾他面子,性质不一样,你说是不是?”

不知不觉一天的活儿就干完了,太阳也靠了西山。雇户很满意,掏出五十块钱给街坊,再掏,就掏出张一百块钱的。雇户继续翻找钱包,父亲想起身上装的五十块钱,就掏出来说:“你给我一百,我找你五十,不就结了?”

赚了钱,自然就美。街坊说:“走,上三轮!回头,咱俩喝两盅!”

父亲没上街坊的三轮,他说要去山岗的地里看看,自家那块晚熟豆子是不是也好收割了。街坊开着三轮车一路冒着黑烟走了。父亲没去山岗地,那块山岗地里的豆子,早就被勤快的父亲收割过了。父亲这么说,就是不想喝上两盅。

回到家的父亲,就不勤快了,他想烧饭,可又懒怠弄。晃晃暖壶,捏起壶塞,把手掌贴上去,感觉有温气儿。父亲就取过个碗,掰进块饼子,想想,又挖上块猪大油,挑进筷子咸菜,然后倒上水,搅一搅,拌一拌,就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填饱了肚子,他蹬了鞋,趄在了炕上。

父亲惬意地掏出那一百块钱,红色的一张,虽说有点旧,但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看着真稀罕人,父亲想,雇户晌午管了饭,自己带的五十块钱没花,因此饭钱省了,活儿干完了没凑着去喝酒,所以赚的钱也省了,如此里外一算,咱等于一天赚了一百块钱哪!

父亲这样想着,就又快乐起来了。他打开电视看电视。

电视响了。父亲的呼噜也响了。

(选自《天池》2017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重视在细节中塑造人物,如写父亲“撒了泡尿,紧紧裤腰,倒倒鞋洞的沙”,看似随意的动作实际是在写父亲干活前的认真准备状态。
B.针对街坊“咱们这就是给地主干活”的观点,父亲对自己劳动的性质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他朴素的平等意识。
C.结尾用电视的声响和父亲的呼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嘈杂躁动的氛围,目的是烘托父亲经过一天劳作后疲惫乏困的状态。
D.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像“稀罕人”“熊诓人”“趄着身子”“拉呱”等词语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读来真实亲切。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写“父亲临去干活时装了五十块钱”这一情节在结构作用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担心雇主晌午时分不管午饭,所以装了五十块钱。
B.父亲担心收工后,街坊说:“走,上三轮!咱俩喝两盅!”时,自己挣的钱少,街坊瞧不起。
C.引出后文给雇户找钱的情节。
D.前面是绿色的钱,后面是红色的钱,色彩形成对应关系,暗示父亲劳有所得后内心的喜悦。
【小题3】小说在塑造父亲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视自身和世界,方能化解自卑

张颐武

有关中国人的形象和自我认知问题,近年来一直饱受热议。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更加引人注目,使其具有了大国国民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期许变得更高。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形象”问题,又让中国人形成了与自我期许的强烈落差,令其感到焦虑、困扰,甚至精神上产生挫败感。

这当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新现象,只不过在今天新的形势下显得更加复杂。在近现代历史中,中国很长时间都是弱者。即便在新中国解决了国家主权问题之后,贫穷仍是现实问题。这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复杂的历史记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往往是以西方为参照系,并趋于两极化:一方面是对西方的仰视,因中国的贫弱就认为自身文明不如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落后,这导致了深深的自卑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的俯视,因对西方侵略的愤怒和对西方封锁的抗拒而产生了对西方的俯视心态,在封闭环境中形成一种自负感。这两种心态在中国为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历史中都有深刻影响,也都会在我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中留下印记。

虽然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告别了贫困,但自卑心态仍有强烈表现,即对自身新的历史角色缺乏认知,对中国社会没有自信,仍认为中国一切都不如人。比如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做中国社会独有的特殊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阶段也都出现过,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超越和解决。对中国来讲,这些问题当然应以最大决心并通过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加以应对,但历史阶段毕竟难以轻易超越。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当年西方发展时,进行工业化的只有它自身,其他国家大都还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痛苦过渡阶段。当时西方的外部没有可用来比较的更强大和发展更早的社会,因此它对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具有更大的承受力,应对问题时回旋的余地也更大。而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之中,西方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工业制造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环境等问题已得到解决。这种时间的落差加剧了一些人的自卑感,有些人甚至把中国现有的一些问题过度夸张和引申为我们制度的落后。

另外,快速发展使部分中国人出现过度自负现象,同样值得注意和警觉。但这也不是中国独有,在美国高速发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美国知识分子也认为美国是暴发户,并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到欧洲寻找文明的真谛。

如何超越仰视和俯视心态,以平视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这是我们当下应努力去探索的。对于自身,我们要认识到,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已彰显了中国社会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中国道路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适应中国国情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也要认清世界,了解西方和不同的发展中社会,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放平心态,从容理解和认真面对我们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这格外需要主流社会的清醒和坚持,也需要文化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只有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最终化解自卑。

(选自2015年1月4日《新华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使中国人对自身的期许变得更高,但一些复杂的“形象”问题,又让中国人形成了与自我期许的强烈落差。
B.在近现代历史中,中国很长时间都是弱者,甚至在新中国解决了国家主权问题之后,贫穷仍是现实问题,这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复杂的历史记忆。
C.把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做中国社会独有的特殊问题,是自身对新的历史角色的错误认知,是对中国社会没有自信的表现。
D.当年西方发展时,其对工业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具有更大的承受力,主要是因为当时西方的外部没有可用来比较的更强大和发展更早的社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西方为参照系看世界,一方面在对西方的仰视中导致深深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在对西方的俯视中产生一种自负感。
B.西方社会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阶段也都出现过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超越和解决。
C.中国社会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在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得以已彰显,可见中国道路有其自身的优势。
D.有些人把中国现有的一些问题过度夸张和引申为我们制度的落后,这是由中西方工业化发展的时间落差出现的自卑感而造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人因面临的自我期许的强烈落差而造成的焦虑、困扰乃至挫败感,是新现象,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更加复杂。
B.自卑和自负的心态在中国为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历史中影响深刻,也将在我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中留下印记。
C.虽然中国对在发展中出现的精神失范、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轻易超越,但我们应以最大决心并通过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加以应对。
D.解决目前困境,清醒认识世界,放平心态,从容理解和认真面对我们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升文化和综合实力,都显得尤为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经过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进化与发展而凝聚起来的艺术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刺绣的图案慢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示出了深犀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征。
我国的民间刺绣来自于社会群众之间,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非常浓厚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不同民族祈福求祥的信息。民间刺绣图案象征符号把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体现出民间艺人在图案构思中自然与直接的纯朴观念与愿望。比如最为常见的“鲤鱼跳龙门”,在作品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鲤鱼在激流中跃起,跳向龙门,表达出前途无量、步步高升的祝福。
民间刺绣图案除了部分文字之外,大多数的图案内容都是我国民间传统中的吉祥物,吉祥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比直接的话言表达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动物作为民间刺绣图案中的象征符号之一,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比如蝙蝠,作为民间吉祥物的一种,它所表达出的是“蝠”与福、富的谐音,因此,蝙蝠通常象征着福气与富贵,使用蝙蝠这种象征符号通常所表达的是福到吉祥、富贵满堂的寓意。还有很多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动物,比如龙。龙在民间是种神圣的灵物,县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能力,被视为吉祥之物,龙的传人就是非常有特色的象征符号。人们非常喜欢龙的象征符号,望子成龙寓意为希望子孙能够成为栋梁人才。
在民间刺绣图案中的植物象征符号主要包括花草类与树木类,一种或者多种植物相搭配组合,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寓意的象征符号。人们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观察与了解,熟悉并总结出植物的特点与性情,在观赏的同时,还根据植物的属性或者同音、谐音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象征符号。比如梅、兰、竹、菊通常被寓为四君子,这四种植物传递着自强不息、淡泊名利、坚贞高雅的内涵。在河南豫西一带的民间刺绣中,常常能见到绣葫芦的纹样。民间刺绣选用“葫芦”作刺绣纹饰,重要的原因是“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取其“福”和“禄”的谐音,使葫芦扩大了吉祥观念的内涵。
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还有人物故事,把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作为传递信息的象征符号,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另外还有些建筑图饰,比如楼台亭阁等,与动物、植物搭配形成复合图案,象征着如意、平安、吉祥等美好祝福。

   (选自赵蕾《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经过不断进化和发展,各个地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固定不变的风格。
B. 民间刺绣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图案构思中祈福求样的朴素愿望。
C. 民间刺绣图案既有文字又有吉祥物,在表情达意方面,寓意深厚的吉祥物胜过文字。
D. 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每种动物都是民间刺绣图案中的吉祥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了我国民间刺绣悠久的历史和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接着举例论证,形象地阐释了民间刺绣图案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性。
B. 第二段交代了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第三、四、五段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解说。
C.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深入阐述了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意义、深厚意蕴,论点明晰,论据翔实。
D. 文章在论证时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动物、植物象征符号的内涵,对于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这两种象征符号只是简单介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鲤鱼跳龙门”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前途命运的深深祝福,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够步步高升,改变命运。
B. “蝠”与福、富谐音,“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表达的都是吉祥富贵的含义,“蝠”与“葫芦”的内涵完全一致。
C. 人们根据植物的属性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内涵,比如牡丹代表富贵,蝴蝶代表比翼双飞。
D. 神话传说也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嫦娥奔月》就表达了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