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1:27: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 ,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C.“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 “孝”与“不孝 ”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D.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逍遥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
【小题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小题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请说出两至三点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 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C.亚文化族群常常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B.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实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绿色。开放。共皁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面临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的关系,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同行业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托有不同特点,具体监管活动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网约车平台采取更为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在资金融通的P2P平台上,对于非法集资、欺诈公众的行为应严厉惩处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1日)

材料二:

2013—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趋势图

“共享经济”规模(亿元)

材料三:

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了百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共享单车为例,它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使得都市中原本已被边缘化的自行车重回人们生活中。对于共交通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堵。而共享汽车、共享玩具等平台的出现,有利于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让大众廉价地共享这些资源。商品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成熟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促进了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发生改变,人们更看重使用而非占有——而这正是共享经济出现的内驱动力。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的困局仍然待解。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当前泛滥、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恶果已经形成。据统计,去年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达到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30万吨废金属。其次是维护问题。私占、私藏、恶意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运营平台在起初执行的“重扩张、轻维护”的运营思路,导致对共享经济运啓模式的探索并未出现大的突破,这也成为困扰当前共享经济生存的大问题。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有效应对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要构建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实施分类、治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等。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不能只致力圈钱。政府应该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

在未来,共享经济将不只是共享一辆汽车、单车、住房,更多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思维,这需要社会信用体系、规则、秩序等“公共品”来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共享经济在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频频爆出种种风险问题,如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用户信息被过度采集等等。如何处理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顺风车风波”之后,滴滴出行“掌门人”程维认为,“我国现行政策以及各地细则存在近一步完善的空间。建议研究对网约车实施分类监管”。

用户信息也存在被过度采集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将会损害用户权益。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就否定共享经济对社会建设的贡献,关键是要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监管部门应针对不同行业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又严格监管。
B.共享单车的出现是参社会闲置资源的有效调配,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又解决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C.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有所改变,更看重对物的使用而非占有,这使共享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
D.个人信息数据被过度采集,可能会损害用户权益,但也应看到共享经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能因噔废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B.2016年后,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仍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C.资源浪费是当前共享经济面临的生存大问题,运营平台只有转变“重扩张、轻维护”的思路才能解决这一困扰。
D.共享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