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撮黏土

[美]亨利·范·戴克

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普通的黏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头顶上,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沾沐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花儿看到这种美景惊喜极了,它们在春风的爱抚中探头欠身互相祝贺:“姐妹们,你们出落得多可爱啊,你们真是给白日增辉。”

河水也因为增添了力量而感到高兴,它沉浸在水流重聚的欢乐之中,不断以美好的音调向河岸喃喃絮语,叙述着自己是怎么挣脱冰雪的束缚,怎么从积雪覆盖的群山奔腾跑到这里,以及它匆忙前往担负的重大工作——无数水车的轮子等待着它去推动,巨大的船只等待着它去送往海上。

黏土懵懵懂懂地呆在河床,不断用种种远大理想来安慰自己。“我的时运终将到来,”它说,“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终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一天,黏土发现自己挪了位置,不在原来长期苦守的地方了。它被挖了起来,然后和别的泥土一起装到一辆车上,沿着一条似乎很不平坦的碎石块路,运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但它不害怕也不气馁,而只是想:“这完全是必要的。通往光荣的道路总是艰难崎岖的。现在我就要到世界上去完成我的重大使命。”

这段路程非常辛苦,但比起后来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又不算什么;黏土被抛进一个槽子里,然后便是一番掺和、捶打、搅拌、践踏,真是不堪其苦。但是一想到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

接着它被放到一只飞速转动着的旋盘上去,自己也跟着团团旋转起来,那感觉真好像自己即将被甩得粉身碎骨。在旋转中,仿佛有一种神力把它紧紧抟捏在一起,它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形状。

然后一只陌生的手把它投进炉灶,周围烈火熊熊——真是痛心刺骨——那炽热程度远比盛夏时节河边的炎阳要厉害得多。黏土始终十分坚强,经受了一切考验,对自己的伟大前途信心不坠。它心想:“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工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看来我不是去充当庙堂殿宇里的华美装饰,便是成为帝王几案上的名贵花瓶。”

最后烘焙完毕。黏土从灶中取出,放在一块木板上面,让它在蓝天之下凉风之中去慢慢冷却。一番磨难既过,报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木板之旁便有一泓潭水,波纹平静,能把潭边事物公正如实地反映出来。当黏土被人从板上拿起来时,它第一次窥见了自己新的形状,而这便是它千辛万苦之后的报偿,它的全部心愿的结果——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线条粗硬,又红又丑。这时它感觉到自己既不可能登帝王之家,也不可能入艺术之宫,因为自己的外貌一点也不高雅华贵;于是它对自己那位无名的制造者喃喃抱怨起来:“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等模样?”

一连数日它悒郁不快。接着它给装上了土,另外还有一件东西——灰黄粗糙,样子难看——给插到了土的中间,然后用东西盖上。这个新的屈辱引起了黏土的极大不满,“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过了不久,黏土又给人放进了一间温室,这里阳光和煦地照射着它,并且经常给它喷水,就在它这样一天天静静等待的时候,某种东西正在它体内萌动——莫非是希望重生!但它对此仍然毫不理解,也不懂得这个希望会是什么。

一天,黏土又给人从原地搬起,送进一座宏伟的教堂。这时空际仙乐阵阵,四周百花飘香。但它对这一切仍不理解,它便向它旁边和它一模一样的另一个黏土器皿悄声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我放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那个器皿道:“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正怀着一株状如王冠的美丽百合。它那花瓣皎白如雪,它那花心有如纯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里,因为这株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花的根就在你的心里。”

这时黏土心满意足了,它暗暗地感谢它的制造者,虽然自己只是一只泥土器皿,但里面装的却是一件稀世奇珍。

(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作家戴克擅长写寓言性小说,《一撮黏土》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则富于生活哲理的故事,表现了磨难成才的主题。
B.小说采用顺叙的方式,渐次展开一撮黏土的故事,时序并不因人物的变故而改变,它的成长经历也就显得格外清晰。
C.故事的讲述运用了象征手法,一撮黏土变成花盆最终承载使命,象征了一个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孤军奋斗的全过程。
D.作者赋予一撮黏土以成长中人的性格,让它痛苦甚至绝望,却始终有梦想,故一撮黏土的形象有一种可爱明丽之美。
【小题2】简析第二、三、四段描写春景的意图。
【小题3】小说中的人物“一撮黏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0:1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违背诺言
美劳莱恩•格雷戈伊
我们走在林荫道上,看见一家体育用品商店挂着“停业大减价”的招牌。“哎!快教我几招自我控制的妙法!”我想停下来,进去看看,便急忙对丈夫说道。
“没有我们需要的东西,”他说,“这里都是些价高质次的东西。不然的话,他们也就不会走到停业关门这一步。”
“可它们是体育用品。”我想哄他几句,“或许还可以为我们的孙儿孙女们买几样便宜的东西呢。况且,你也喜欢小渔船和钓具。你那张‘梦之舟’在浴室的镜子上都已经贴了好几年了,我想你也该进去找一找。”
“你疯了吗?”他说,“我想要的船可是超一流的,超一流的,知道吗?要是我攒够了6000美元,我就马上从厂家直接定做,而且还要银色的。这种快倒闭的商店肯定不会有我的‘梦之舟’。而且我也不愿意与这群见到便宜货就疯狂的傻瓜们挤来挤去。”
“你这人简直不通人情,令人讨厌!”我反驳道,“我恰恰喜欢人多的地方。我保证不买任何东西,只是在商店里四处逛一逛。你就在这里喝点咖啡吧,半个小时之后,我回来找你。”
“老太婆,无法守信就不要许诺。”他说,“我知道你又要去那里买一些无用的破烂货回去。你是向来如此。”
他的这句话令我气愤至极。我自信是一个明智的消费者。“老家伙,我要让你看看。”我决定不再买任何便宜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哈!我才不会给这个自作聪明的“万事通先生”幸灾乐祸的机会呢!
我调整了一下情绪,走进拥挤的商店。走廊上,曲棍球器械、篮球、高尔夫球棒、健身器械、钓鱼器具、各种儿童玩具上,到处都挂着一张张大大的标牌:关门大减价——最多打2折,决不还价!
我在人流中东躲西闪,享受着减价大甩卖所带来的兴奋。
突然,我发现商店后面陈列着一只与我丈夫图画上完全一样的、银光闪闪的独木舟,上面的救生衣、船桨和钓鱼器具一应俱全。我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眨了眨眼睛,再定神一看。是的,它还在那里。一条超一流的独木舟!我拨开人群,拼命往前挤,结果跌入独木舟中,便顺势坐在里面,急切地寻找上面的价格标签。
找到了!标签上制造厂家的含税建议价6750美元上打了一个“×”,旁边手写了一个750美元。肯定是搞错了,减了6000美元?我得找售货员问问。
我看到了一个佩戴“我是马修”证牌的年轻伙计。我冲上去抓住他的袖子。“请问这个独木舟是不是有毛病?为什么只要750美元?”
“噢,没有什么毛病,只是我们要停业了。我去查一下。”
几分钟后,他回来了。“夫人,很抱歉!有人将标签搞错了。它的整套价格是4750美元。按常规这条船要值8000多美元,因此,现在这个价仍然是物有所值。”我的眼里噙满了泪花。“噢,是的。”我满怀忧伤。“当然,刚才那个价格太诱人了。它与我丈夫梦寐以求的独木舟完全一样。星期五是我丈夫的62岁生日。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早早地退休了。光靠养老金生活,日子本来就艰难了。但是,这个固执的老家伙却要每个星期攒上10美元,想买一只这样的独木舟。他经常说,他要在退休后驾着一只独木舟去钓鱼,聊以安享晚年。”说着说着,我的声音渐渐软弱无力,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当我走出大门,马修追了上来。“夫人,你有750美元另加25美元运费,再交一点附加税吗?”“有的,有的。可我就这么多了。”我气喘吁吁地答道。此时此刻,我马上想到了自己为做白内障手术还攒了一点钱。
“那么,就这样吧,他可以得到这只独木舟了。另外,我们还将送上一只前桨,作为他的生日礼物。”
我忍不住哭了。我的一双老手在不停地颤抖着,在支票上签字时,我的两眼已经是一片模糊了。马修也同样哽咽了。
“夫人,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这家店是我祖父开的,他经营这家店已经超过三十年了。他总是答应哪一天要退休。他说,他要退下来放松放松,还要出去放舟垂钓。所以,去年他为自己定做这只独木舟。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去用它。”
说着,马修更是泣不成声了。“我的祖父死了,死得很突然,就在上个星期,他才68岁。我想,如果你丈夫得到这只独木舟,想必祖父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安慰。不过,你必须保证你的丈夫要经常使用它,能保证吗?”
“我保证。”说完,我急忙离开了商店,去寻找我那可爱又可气的丈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你疯了吗?”“你这人简直不通人情,令人讨厌!”等对话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夫妻间的矛盾,表现了他们性格上的尖锐对立。
B.小说写商店里拥挤的人流,走廊上的曲棍球器械、篮球、高尔夫球棒、健身器械、钓鱼器具等,为下文写发现独木舟后的惊喜之情作了铺垫。
C.小说中写“我”签完字后马修的哽咽,是来衬托“我”的“哭”,表明马修一方面同情“我”的家境,一方面也为“我”对丈夫的一片深情所感动。
D.小说的结尾句“我急忙离开了商店,去寻找我那可爱又可气的丈夫”很有意味,既有违背诺言后的惴惴不安,也有买到独木舟后的欣喜。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独木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模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我一直在照管家畜”他解释着。
“喔。”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呢。”
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
“是些什么家畜呢?”
“好几种,”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没有办法,我是不得不和它们分开的。”
我注视着这座浮桥和这块看上去像是非洲土地的埃布罗三角洲,心里揣摩着还有多久敌人会出现在眼前,也一直留神地听着是否有不测事件发生的联络信号声。而这个老头仍然坐在那里。
“是些什么家畜呢?”我又问他。
“共有三头家畜,”他解释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一定要同它们分开吗?”
“是呀,因为炮火呀!队长通知我离开,因为炮火呀!”
“你没有家吗?”我问的时候,举眼望着浮桥的尽头,现在只有最后几辆车子正沿着河岸的下坡,疾驰而去。
“我没有家,”他回答说,“我只有我刚才说过的那些家畜。当然,那只猫没有问题,它会照管自己的,可是,其他的牲畜怎么办呢?”
“你的政见怎样?”我问他。
“我毫无政见,”他说,“我今年76岁,刚才走了12公里,现在已经寸步难行了呀。”
“这里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我说,“要是你还能走的话,你就到去托尔萨的叉路口公路上,那里还有卡车。”
“我等会再去。那些卡车往哪里去呀?”
“朝巴塞罗那方向去的。”我告诉他。
“那个方向我没有熟人,”他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他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地望了望我,似乎要谁分担他内心的焦虑似的。然后说: “那只猫没有问题,,我心中有数,不必为它担心。但另外的几只,你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嘎,它们可能会安然脱险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罗,”我说时,又举目眺望远处的河岸,现在连车影也没有了。
“我是因为炮火,才不得不离开的。而它们,在炮火中怎么办呢?”
“你有没有打开鸽子笼?”我问。
“打开了。”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对,对,它们会飞的。……但另外的牲畜呢?唉,最好还是不去想它们吧。”他说。
“要是你已经歇得差不多了的话,应该走了。”我劝着他,“站起来,走走试试吧!”
“谢谢,”他边说边挣扎着站起来,但身子一个摇晃,朝后一仰,又跌倒在尘土中了。
“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时,他说话的声音单调、刻板,也不是在对我说,“我一直就是照管家畜的。”
此时此刻,我对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那是复活节后的星期天,法西斯军队正朝埃布罗推进。阴霾的天空中,云幕低垂,一片灰暗,连敌人的飞机也无法上天。
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
【小题1】小说一开头,便写那车水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写那孤零零地坐在桥畔的老人,写作效果如何?(2分)
【小题2】联系文中三处划线句子,分析“老头坐在那里”的原因。(4分)
【小题3】小说最后两段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分析小说中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小题5】小说主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从“桥”切入,以一个“老人”为刻画对象,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4分)
【小题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战争中的真切场景,这种逼真而恢宏的战争场景描写与作者曾到欧洲战场采访和参战的经历分不开。
B.老人反复说“我一直照管家畜”,这足以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既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畜而感到内疚,又为它们将会遭到不幸而忧心忡忡。
C.“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敷衍了事;老人问“我”动物能否躲过炮火,“我”心不在焉。这主要由于两人身份不同,关心和关注的焦点不同。
D.老人几次唠叨着自己的家畜,为它们的命运担心,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老人对和平的向往,对政治的关注,对罪恶战争充满谴责的心理。
E. 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我的“沉稳”与老人的“焦虑”构成鲜明对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③。”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①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②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市。
③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战争中,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而这位老人却对动物的安危反复惦念,借此表达人性的善良,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主题。
B.“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可知我对老人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所以老人反复对我提及他的动物们。
C.小说对话设计很具张力,我的“劝离”和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内在原因是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小说写了一位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的一无所有的老人,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E.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拉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小题2】桥边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