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题。

老屋祭

李汉荣

(1)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2)自从搬了新家,很多年没回老屋了,再加上我又久在异地,所以住了几十年的老屋的影像竟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模糊起来。
(3)记忆里老房子比我的年纪还大。听奶奶说,老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是祖爷爷建起来的,据说他是个大地主,这一代的房子,全部是他家的,后来二爷爷用卖花生赚的钱买了这所房子。再后来,二爷爷在城里有了工作,自己又建了一所房子,这座老房子就归了我家。老屋一共五间,中间是隔开的,奶奶一个人住东边两间。房子是土坯的,只有房子的地基是砖垒成的,是那种古绿古绿的砖。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4)老屋的门是暗绿色的,屋门上的几块玻璃,有的已经破了半边。屋顶覆以苇子编成的席子,椽子很黑,黑的油光发亮,因为日久天长,烟熏缭绕,有的地方甚至能滴下油来。屋子很小,即使是白天屋里的光线也很暗,窗框是木头做的,纸糊的窗棂被风一吹沙沙作响。窗户外面是一颗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一到秋天,红红的枣子青春便醉了我的青春,我的梦想。白天的时候,硕大的树冠便遮蔽了半个老屋。下午,当慵懒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透过密密的树叶间隙碎碎点点的落在白色的窗棂上,如星星,又如小花,空灵静雅,如幻如梦。
(5)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那时候村里很穷,家里也很穷,电灯经常没电,停电的时候就点上油灯或蜡烛,当然,蜡烛也是奢侈品,偶尔的时候也点上支。油灯的油是柴油,就是老人们说的“洋油”,灯芯是棉花做的。夜深人静的夜晚,昏黄色的光晕顿时洒满了小屋,细细的火苗伴着些许的黑烟,袅袅地飘向屋顶。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橘红色的灯光,照着他古铜色的脸颊,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一道一道的舒展开来,每每此时,我便觉得也许那时便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6)屋里的摆设极其简单,外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老式的藤椅,因为有些年头了,上面的漆掉了许多,斑驳陆离的表面上有些细碎的小坑,上面沾满了油渍和灰尘。里屋摆着一张桌子和一个长方形大柜子,据说是母亲的随嫁品,木质很好,用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柜子里除了放衣服,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西面是一个土炕,和东北的大炕差不多,冬天冷的时候,烧火做饭,灶台的热气就会顺着通道涌进土炕里,睡在上面十分舒适和暖和。
(7)春天的时候,院子里的那棵老枣树,结出嫩嫩的细芽,一场春雨过后,便长出椭圆形的叶子;夏天的时候,白色的小花簇满了枝头,浓郁的芳香引来成群的蜜蜂,嗡嗡地穿梭于细密的小花间。花谢后,便结出青绿的小枣子,起初还不如绿豆大,后来竟长成如大拇指肚大小的椭圆形枣子;秋天,枣子渐渐地由青变白,由白再变红,到了金秋八九月间,红彤彤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间,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我们兄妹三个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蹭蹭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抓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的一下从嘴里甜到心里,继而传遍整个神经末梢。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的下起枣子雨,妹妹提着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那种情形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8)老屋院子很小,小的养上牛、猪、狗、鸡等家禽、家畜以后就挤得满满的。来人的时候,鸡犬相鸣,其乐融融。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还一直陶醉童年时代的槐花香里。
(9)然而,就像歌里唱得那样,岁月就像一把无情刻刀,不知不觉改变了我们的模样,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父亲早早地盖上了新房,原本想我学业上没有成就的话,就给我娶上一个媳妇,做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可是我上了大学,在另一个城市找了工作,买了房子,于是父亲就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新家。然而,人一上了年纪,心里就越放不下东西,就越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我说过父亲很多次了,“房子既然没人住了,倒了就倒了吧,反正早晚要倒,就让它倒了吧。”可父亲依然倔强地多次回到老房子里修修补补。过年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到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的老房子里转了转,看了看。因为很久没有住人了,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枣树叶。土坯垒成的院墙终于倒了,只留下南面一段孤零零的门楼,还有那扇写着“忠”字的黑漆漆的大门……
(10)如今,成群的鸡鹅不见了,成片成片的白杨树栽满了小小的院落,错落有致。房屋白色的墙皮已经脱落的伤痕累累,房顶的茅草长得一尺多高,有的地方已经塌陷了一个窟窿,露出了一角苍白的天空。枣树已然没有了,可屋子依然很黑,很静,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唯有起风的时候,几篇残留的白色窗棂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我给父亲说,老屋的院墙倒了,父亲听了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但是,久久的沉默和那一声重重的叹息,让我的心酸酸的。我知道父亲舍不得老屋,舍不得几十年的眷恋。可是有些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终究会被风化的。父辈们总喜欢回忆过去,年轻人喜欢畅想未来,这也许就是我和父亲的观念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11)也许,老屋在我的眼里,只是一件过了时的艺术品,我们只能在远远地驻足凝望,却永远走不进它,而在父亲的心里,却是一种厚重情感的积淀,只有他能走近它,读懂它,欣赏它,感受它无与伦比的震撼。
(12)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小题1】赏析第(1)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2】根据文意具体阐释对第(5)段画线句“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的理解。
【小题3】文中多处写到“枣树”,简析其表达作用。
【小题4】结合文意,赏析文章标题“老屋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7:22: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韩翃的《秋斋》“(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汁》诗说“(丁)”,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世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小题1】(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把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B.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D.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丙
甲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丁_______
【小题2】下面的词语分别能表现A萧悦、B苏轼、C倪云林、D金冬心中哪三位竹画家的艺术特色?(把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1)雄健、豪放(________)   (2)古拙、朴质(________)   (3)雅致、逼真(________)
【小题3】简要概括出第2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小题4】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隐若现若。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面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节选)
埃德加-斯诺 笔录
回转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大混蛋张敬尧。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这时学会中开始分成两派,左翼和右翼——左翼主张来一个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彻底改革。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在那里我又一度的碰到陈独秀。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平,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年我与杨开慧结婚。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政治生涯中始终是做了更加直接的活动,他不仅仅是运动的参与者,更是运动的领导者。
B.1919年,***和陈独秀第一次在北平相见,在北大的时候,他给***的影响比那里任何人所给的都大。
C.***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他组织活动积极活跃,工作周密,范围扩大,而且有组织有计划。
D.***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呈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他一旦认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则工作目标更清晰,活动更有战斗力。
E. 这篇传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事件更真实可信,自传贴近人物心灵,字里行间流露着自然、亲切与真切,传主在回忆中的叙述饱含情感,易打动人,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
【小题2】***这段时间主要从事了哪些活动?
【小题3】对这个时期自己政治活动的叙述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东西在哪里
黄建国
胡军胜在外头打了两年工,然后回来了。他对人说:“城里好是好,但好东西全是别人的。好吃的好喝的是别人的,女人是别人的,轿车是别人的,连拉屎尿尿的地方都是别人的。好有什么用?不如回到村子里,我是我自己的。”话虽这么说,可过了几天之后,胡军胜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
梅庄跟其他村庄一样,早上天一亮,家家打开头门,用扫帚在门前划拉几下,接着,你出来我进去,一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干些啥名堂;太阳一落山,暮色四合,家家门户紧闭,街上一片漆黑又悄无声息,好像整个村庄钻到地底下去了,好像地球上没有这个村庄了。所以,胡军胜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
上午十点多钟,胡军胜走出家门,穿过街道,离开村子径直到北边的阳峪岭去。他想在那儿寻一阵子清净。事实上家里也够清净的,麦子已经下种,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不过,胡军胜不喜欢家里的感觉,因为他父亲胡庄庄总吊着个长脸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时为布尔山羊的事唉声叹气,让人不舒服。
节令已过寒露,搭眼望去,四周一片乱糟糟的。果园的树叶还没有落尽,玉米杆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地里,麦苗只探出一点黄芽,连土坷垃都遮不住。胡军胜不看地上,看天空。他看见空中有一只鸟在飞,他仰起脸朝它吹了一声口哨。
翻过底角沟,又过一道梁,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就到阳峪岭的最高处了。胡军胜找到一个合适的斜坡半躺下去,用胳膊肘支着头,眯起眼打量梅庄。他从来还没有隔开这么一段距离认真地打量过梅庄呢。冬天尚未到来,太阳依然温暖,明亮的光线如同绸缎一样又柔软又光滑。从眼缝望出去,梅庄渐渐模糊,变成了一条黑色的细线;睁大眼,它又清清楚楚了。哎,这个梅庄哎。在深而远的天空下,在岭坡平缓的地方,梅庄被树木遮盖着,不像一头牛,也不像一只羊,而像一块贴在地上的膏药。哎,膏药,胡军胜说,真的像膏药。胡军胜想,梅庄夜晚的街道太黑太静了。胡军胜想,梅庄应该有点什么事,它不能老没有事。胡军胜这么想着,睡着了一会儿。
胡军胜呼的一声坐起来。胡军胜揉揉眼走下阳峪岭。胡军胜推开他家果园房庵的门。胡军胜愣住了。屋子里烟雾缭绕,四五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围在一起玩扑克牌。胡军胜惊讶地说:“你们干什么?”很显然那是几个逃学的初中学生,个个嘴里叼着烟,扭过头,表情怪异地对胡军胜笑。一个说:“上午的课没意思,老师胡讲呢。”另一个说:“我们死活念不进脑子里去。”胡军胜像他父亲那样哦了一声,说:“你们,看看这梅庄,像一块膏药。我以前没有用功念书,不然,城里的好东西就有我一份了。你们,自毁前程啊。”几个初中生哗的一声笑起来,说:“考不上学的人一茬子呢。我们跟你一样。管屎那么多。”胡军胜也笑了。但胡军胜忽然一挥胳膊吼了一声:“出去!”他又说:“都滚出去!”他从墙角扛起一根木椽走出来,他是到房庵里去取那根木椽的。
下午,胡军胜在他家门前的街道边竖起一根木杆,然后找到村上的电工梅跃进说:“
扯二十米电线,接一只电灯挂起来。“
梅跃进眨巴着眼睛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胡军胜说:“村子里应该有点事。夜晚太黑了,没一点人气。”
梅跃进绕着胡军胜转了一圈,上下打量着他说:“你给街上扯电灯,让梅庄变得亮堂?”“我不想让黑夜淹没了村子,看上去像一块膏药。”
“胡军胜哎,你进城打工两年,叫人认不得你了。”
“城里没有黑夜,街道和广场彻夜通明。”
“地方不一样哎。”
“好地方都这样。依我看,梅庄应该发生点什么事情。”
“好,你弄嘛。”电工梅跃进说,“我现在就给你接线。你哪怕在灯下耍猴呢。不过,电线得从你家电表里走。”
这时候,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突然冲了过来。他说:“我不同意!”左手在屁股上拍打了两下。他右手牵着一只布尔山羊,刚从双庙镇赶集回来。这只羊让他伤透了脑筋,五个月前两千多元买进,今天买主只出到三百元。他两眼通红,愤怒地瞪视着胡军胜。
胡军胜对他父亲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你回。”
“我不同意!”胡庄庄说。他倒了一下手,右掌又拍打在屁股上。“鳖大头才耗财呢!”
但是,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没有能够阻止胡军胜。当天晚上,梅庄的街道上亮起了一盏黄灿灿的电灯,一群猴子追逐打闹到小半夜。
不久,梅庄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一只布尔山羊被吊死在灯下的木杆上。
(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黄建国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胡军胜的形象。如他对逃学孩子的呵斥,梅跃进对他的评价,父亲的反对等,具体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B.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等,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
C.小说叙事简洁,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又掺入方言,如“管屎那么多”“鳖大头才耗财呢!”等,呈现出鲜明的乡土色彩。
D.小说结尾写“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吊死布尔山羊,呼应上文,暗示胡军胜试图改变一潭死水的梅庄的愿望落空,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的胡军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好东西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岁科界泰斗 一生赤子情怀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193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到交大访问,张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与大师面对面,极大地鼓舞了张煦,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一生修身治学的精神支柱。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在美国求学的四年,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曼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High Thinking,Low 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抗战艰难时期的祖国。回国后,他就开始了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张煦顺应通信科拄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工厂、企业,无偿地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学术上,张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而生活上,他却十分简朴。一双老式中国布鞋、一身半旧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坐在江泽民主席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有意思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
年逾八旬,对别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在颐养天年,张煦却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扰可登讲台”,坚持继续为学生们上课。2005年,92岁的张煦还亲临学校的“饮水思源”BBS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功立业。
(摘编自张文清《百岁科界泰斗,一牛赤子情怀》)
相关链接
(1)1978年11月,离开他心爱的母校已整整22年的张煦终于调回了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任后,他大胆地作了几项重要决策。首先是将原来的“无线电系”改名为“电子工程系”。其次,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他一方面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另一方面着手自己培养研究生。
(王延峰《百岁院士张煦: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
(2)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煦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半个世纪以来,张煦先后亲授近千名高级科研与教学人才,著述(译著)近900万字。荣膺诺贝尔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张光武《百岁院士张煦的故事》)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煦在交大就读时,与到访的无线电领域的大师——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有过一面之缘,这为他以后修身治学提供了长久的精神支撑。
B.在美国学习通信工程学科的期间,张煦的博士论文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与他认真专注的求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是分不开的。
C.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心。
D.张煦为资助生活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设立的“张煦奖学金”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表现了他严苛保守的一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煦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几十年,能够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前沿,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B.本该顾养天年的张煦依然坚持著述,并继续登上讲台为学生们上课,甚至还亲临学校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不忘对学生们进行谆谆教导。
C.1978年重新调回交通大学的张煦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一方面自己培养研究生。
D.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熙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被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琨先生称赞为“中国通信界元勋”。
E. 对自己克勤克俭,对学生满腔关爱,对事业不懈追求,是张煦作为一名资深院士、一名教育家、一名科学家的精神境界,也是他一生赤子情怀的真实写照。
【小题3】对张煦院士的座右铭“勤奋思考,简单生活”,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