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本,解答问题。

迷津处一片蒹葭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305篇,最爱就是这首《蒹葭》。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在纸上写,耳边听,嘴中念,心里想,都那么美,那么可思而不可言。这两个带草头的汉字也特别像身段娇好的美人,还带着那么点山野气,露水味儿。

②《蒹葭》是那种很彻底也很孤绝的诗,“诗无达诂”或“诗不可译”之类的话仿佛是为这类诗量身定做的。谓予不信,可试着改动或删除它一个字,你会发现,一整首诗都会喊“疼”!这样的诗注定是一个谜,公然挑战我们的情商和智力。古往今来,对这诗的解读早已成为一大悬案。譬如《毛诗序》认为这诗是讥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诗本义》的解释更有趣:“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欲逆流而上则道远而不能达;欲顺流而下则不免困于水中,以兴襄公虽得进列诸侯而不知所为,欲慕中国之礼义,既邈不能及;退循其归,则不免为夷狄也。”“美刺”的传统固然肇端于《诗经》,然诗歌的本义一旦被坐实,赏读的趣味便要减半。还是朱熹老夫子聪明,他在《诗集传》里说:“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闲闲一笔,不仅消解了上述诠释的权威性,也给《蒹葭》的多元解读另辟了一条蹊径。

③蒹葭,是长在水边的芦苇。芦花色白,何况一大早还打上了一层如霜的白露?想象里,那长满蒹葭的水边该是一处野渡吧,没有板桥,没有扁舟,当然也没有鸬鹚,隐隐约约的雾,在水一方的人,如真似幻,扑朔迷离得一塌糊涂。那是一片亘古的迷津,在汉字里疯长了几千年的芦苇摇着头,逗引着那些“会思想的芦苇”纷纷加入这场“猜谜游戏”。清代学者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在'字上加一'宛'字,虽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这样读法,算是入了文学之港。清末才子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这是一首“招隐”诗:“盖秦处周地,不能同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一为贤惜,一为世望。”陈子展《诗经直解》称《蒹葭》是“诗人自道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之诗”,又说“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的意味”。朱东润则肯定此诗“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前贤的这些说法虽也有理,但仍有“戴着镣铐舞蹈”之意,不若笔者拈出“距离”与“过程”二语解释得有味。

④上文学史课,每次讲到《蒹葭》,不免要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学生多半以“爱情诗”对之,殊不知古人眼里,爱情的地位远不如他们所想的那么大。不过读到一个“情”字也很了不起,应予肯定。然如果是写爱情,那也不是两情相悦,而是单相思。诗人和他的对象“伊人”实在离得太远,“在水一方”说的就是“距离”。而且,两个端点之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水,阻挡牛郎织女的银河不也是另一种“水”么?窃谓诗的美感一多半便是缘于这“距离”的营造。如果“伊人”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真的还能兴起美感和追求的冲动么?写“距离”只是第一层。接下来的“溯回从之,道阻且长”,则是写求索过程的艰难,惟其艰难才乐此不疲。“过程”的终点是“结果”,可一旦有了“结果”,会怎样?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其所有的悲壮和崇高正来自于石头推到山顶又会落下来。“宛在水中央”的“宛”字极妙,不仅渲染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也附带让这“结果”永远地悬置起来,成了钱钟书所谓“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结果”的未知既是一种缺憾,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美丽?

⑤进而想,这难道仅仅是写爱情吗?理想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所谓“生活在别处”,宗教所谓“彼岸世界”,这些对人生“此在”困境、“彼岸”虚无的一种哲学表述,亦可作如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不仅写了_____,抒了情,还言了_____。要说“朦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吧。

⑥我想,中国人应该会背这首美感和哲思兼善的《蒹葭》,将这首诗刻录在大脑的硬盘里,就是出国了也不会走失,情绪低落时吟哦一遍,灰暗的天空说不准就会明亮起来。因为这是地道的母语,也是我们民族的徽标,文化的基因和灵魂的胎记。

【小题1】首段的“山野气,露水味儿”是形象的表达,其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是:
【小题2】作者认为《蒹葭》“很彻底也很孤绝”的理由是(1)________(2)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提到了求索过程的艰难让人乐此不疲,你能举个历史上或现实中的例子说明吗?
【小题4】请你从《蒹葭》中另选一字,模拟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5】填空:《蒹葭》不仅写了____,抒了情,还言了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03:4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受“利奇马”影响,上海风雨影响开始显现。9日18时,上海从防汛防台Ⅲ级应急响应升级为Ⅱ级应急响应。记者从上海市防汛办获悉,此次台风影响预计将超过去年3次台风正面登陆的影响。截至15时,上海已撤离1万余人。

铁路上海站各站区准备了充足的应急储备物资,包括草包、沙袋、雨衣、雨鞋、应急照明器具及抽水泵等。车站加强了对各站站房屋顶排水管沟的清理、疏通,做好站区停放列车的防溜措施,加强对现场的安全巡视,及时掌握各类设备运行情况。针对列车停运,各站加开退票窗口,应对退票高峰,同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布列车调整信息,引导旅客安排行程。随着“利奇马”逼近,东航迅速进入抗台保障的备战状态,启动应急预案,科学研判台风对航班运行的影响,优化调整航班编排,多策并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障旅客出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关于台风的命名、除名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到底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被除名?除名意味着什么?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台风的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出10个名字,总计140个名字循环使用。而台风命名表上的名字并不是“终身制”,当一个台风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地区)的巨大损失,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地区)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请将该台风除名。一旦除名,则由该名称提供者,重新提交新名称补缺。例如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的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它们都因破坏力巨大,正式被除名,这些名称将成为这些“罪大恶极”台风的专属名称。

石妍介绍,截至目前,台风命名表上被除名的共有45个,其原因也并不都是台风”罪大恶极”,比如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中,泰国提供的“翰文”受到印度气象局以宗教因素为由反对,最终在未被使用下由“莫拉克”替代;2015年第47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韦森特”遭到除名,由“兰恩”取代,其除名原因是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类似的例子还有“库都”“欣欣”“婷婷”等。

(摘编自《盘点那些年被除名的台风》,中国天气网)

1949年以来登陆华东台风排行榜

排名

年份/编号

名字

登陆地点

登陆风速

1

1956/无编号

Wanda(温黛)

浙江象山

65m/s(超强台风)

 

2

2006/0608

Saomai(桑美)

浙江苍南

60m/s(超强台风)

3

2019/1909

Lekima(利奇马)

浙江温岭

52m/s(超强台风)

4

2016/1614

Meranti(莫兰蒂)

福建厦门

52m/s(超强台风)

5

1953/无编号

Nina(妮娜)

福建晋江

50m/s(强台风)

6

1980/8015

Percy(珀西)

福建漳浦

50m/s(强台风)

7

2005/0515

Khanun(卡努)

浙江台州

50m/s(强台风)

8

1985/无编号

Grace(葛瑞丝)

福建福鼎

45m/s(强台风)

9

1966/6614

Alice(爱丽丝)

福建罗源

45m/s(强台风)

10

1985/8510

Nelson(纳尔逊)

福建长乐

45m/s(强台风)

11

2004/0414

Rananim(云娜)

浙江温岭

45m/s(强台风)

 

材料三:

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通常由三方面造成:

一是狂风。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因此台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拋向半空拦腰折断,也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大风还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得非常危险。

二是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甚至500-800毫米的大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三是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如果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能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台风的这些灾害极易诱发城市内涝、房屋倒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摘编自《生命与灾害》)

材料四: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台能力大大增强。与9711号台风和“云娜”台风来时相比,台州海塘坝若金汤,“防台型”民居鳞次栉比,虽然“利奇马”风速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但台州未发生大面积倒房现象,狂风襄挟的海浪始终未能涌入堤内。另外,在过去,囿于气象科技水平,人们对游移路径捉摸不定的台风难以精准预报。但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和气象科技进步,我们对台风生成和移动速度、路径,已可精确到分秒和公里。

台风,作为杀伤力巨大的自然灾害,所涉的地区,每一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防台意识和行动,绝不只是政府部门和防汛防台指挥部的事,更是全社会芸芸众生出于自保和利他的义务和天职,务必众志成城应对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摘编自《台州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防汛办透露,过去一年台风三次正面登陆对上海造成的影响,均无法超过“利奇马”此次登陆带来的危害。
B.在“利奇马”影响下,东航通过优化调整航班编排,即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C.“利奇马”登陆风速高,时速可达每秒52米,势必对华东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因此它将被从命名表上除名。
D.“利奇马”堪称2019年以来登陆我国华东地区的最强台风,同时跻身建国以来登陆浙江最强台风的前三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风被除名的原因不尽相同,除了破坏力巨大、造成损失巨大之外,还有涉及宗教、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有冲突等原因。
B.目前有140个名字供台风命名并循环使用,但是并不代表这些名字是终身制,也有可能因某些原因而被除名,这意味该名称不再使用。
C.台风所造成的各种灾害,主要是由其风速高、降雨量大、潮水大幅上涨等引发的,其中,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D.台风登陆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所以不仅在台风登陆的沿海地区要做好监测预防工作,还要注意城市内部和山区的灾害预防。
【小题3】为材料一和材料四拟写新闻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同类题2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竞朝置酒,无敢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也就是说,借着此次机会,刘邦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最需要的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进而推论:汉朝礼制的原理就是来自《荀子》的礼治论。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小题1】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项是(  )
A.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B.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C.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D.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小题2】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B.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C.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D.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小题3】请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3

   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展开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首先区别于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现象。相对于多样的现象,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统一性:以道为存在的终极原理,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扬弃了彼此的分离而呈现了内在的关联。

《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这种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来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内在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世界以道作为其根据和统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又以道为其普遍的法则。换言之,道既被视为世界统一的本原,又被理解为世界发展的法则,在道的观念之下,整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无序变迁,而是表现为一种有序的形态。

  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天道体现了世界中千差万别的现象存在的统一性。
B.“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达了自然和宇宙存在和经常发生变化的主要现象。
C.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为人道的宽泛意义。
D.“道不同不相为谋”,原因是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
E.“道”的规范作用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阴一阳的宇宙变化使整个世界杂乱无章、无序变迁,经常表现为一种无序的形态,难以预测。
B.“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表现了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
C.孔子强调“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D.“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是道的原始涵义之一道路的引申。
【小题3】为什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周易》中关于道的另一重要观念?
【小题4】中国文化为什么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结合本文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缕清香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

走在路上,在雨中闻到一股清香。我喜欢这种清香,我也熟悉这种清香的芬芳,这是一种我叫不出名的树上飘下的、树枝上那寸许长的如韭菜叶般宽窄的白色花瓣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这样令人陶醉。有人说它是白玉兰,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我不仅见过照片上的白玉兰,也见过长在树上的真实的白玉兰。那是只有在初春才开花的,开花时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树枝上缀满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圣洁仙子,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淡然而又优雅地伫立着。

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

我不知道今天闻到的这种在雨中飘香的花叫什么名字。但在茉莉花开的季节,种花人把莱莉花摘下,用线串成一串一串的,也把那种叫不出名的花摘下两朵与茉莉花一起串成项链。然后,花农把这些项链挂在竹竿上沿街叫卖。试想,这两种花搭配在一起,洁白,美丽,芬芳,怎能不讨女孩子的喜欢?很多女孩子一买下,就立马戴在脖子上,也有司机买来挂在汽车内的后视镜上。在故乡时,我偏爱白色的金银花、栀子花和槐花。那时,我曾种过一盆藤状的金银花。我把泥土从一楼提到二楼走廊的阳台上,再把土装在一个破边的陶瓷盆里,冬天种下金银花的光秃秃的根和藤蔓,春天就发芽了,而且长得很快。我开始把藤蔓搭在一米高的栏杆上,等藤蔓长长后又把它挂在屋檐下的晒衣架上,这株绿色的生命就成了立体的花架。就这样,随着藤蔓的延伸,花在整个走廊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微风中,那种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觉得这是个奇迹,因为他一直认为金银花多生长在野外,是不宜盆栽的,没想到它居然长得如此茂盛,开得如此灿烂,香得如此芬芳。

一转眼,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年。今年春天回家乡,母亲在河边洗衣服,还从小河堤上采摘了一束金银花回家,我把它插在一个陶瓷杯里,清香盈室,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以前。

最有趣的还是小时候与小伙伴“偷”栀子花。端午节前后,是栀子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 我们村有两户人家栽种栀子花,有一家就在我家后院。我站在我家的院子里,眯起眼睛透过院墙的缝隙,会看到满树洁白如雪的栀子花,大朵大朵的,馋得我垂涎三尺。那家的主人并不大方,她宁可让那些花在芬芳后慢慢变黄枯萎也不肯送人。我与小伙伴便趁主人不在家,我放哨,她去摘,摘花时的紧张和摘到花后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故乡有很多槐花,早春二月,槐树未长叶就已经先开花了。纯白的槐花一串串挂满每一根树枝,整个村庄都被这槐花的清香笼罩着。离村庄不远的铁路两旁也全是槐树,远远望去,简直就像两堵永远也无法交汇的望不到尽头的白色花墙,还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村里众多的槐树,每年都引来不少放蜂人,每到花期,他们早早就开着卡车,运来装满蜜蜂的箱子,搭上帜布帐篷安营扎寨,放蜂,酿蜜。

我想蜜蜂采蜜是快乐的,放蜂的人也一定很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与花在一起。看着花的颜色,闻着花的芬芳,更解花的心事——他们珍惜花开花落短暂的美丽瞬间,利用它们最本质的花粉来酿蜜。

这些小小的槐花,奉献给人们的,是清香和甜蜜。

遗憾的是,在我离开故乡不久,就听母亲说村里的槐树都被砍光了,铁路两边的槐树也被砍光了。原来,有些村民在公路旁建房,老屋的宅基地留下的,都是断垣残壁。铁路两旁的槐树被砍去后种上了小麦,放眼望去,满眼的麦浪随风起伏。我再也找不到儿时夏天在铁路两边空旷的草地上放牛,坐在槐树下乘凉的美好时光了。

怀着对这些花的眷恋,在福州我也曾买过一盆栀子花。我把它放在阳台上,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花蕾一天一天地丰满,颜色由青变绿,花蕾的末端慢慢由绿泛白,花瓣绽开后,花朵洁白如玉,淡雅芬芳,让我久久不肯离开。

看着这些白色的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海棠、艳丽妩媚的芍药,它们虽然更加浓艳却淡而无味?而我钟爱的金银花、栀子花,槐花,还有南方的茉莉花以及那不知名的白花,都只是洁白如玉、不饰粉黛,却芬芳袭人。

一位花商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和快乐。他说:“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这些美丽的精灵,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缕缕清香,我更陶醉于它们纯洁、朴素的品格……

【小题1】“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文章题目“那一缕清香”文中却没有点明是哪种花的清香,这是为什么?
【小题4】作者为了突出“那一缕清香”,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至少两点)。
【小题5】花本无浓艳淡雅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往往赞美有些花,贬低有些花。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 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