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以下中国乐曲,不出自阿炳的作品是
A.《二泉映月》
B.《听松》
C.《寒春风曲》
D.《十面埋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3 03:4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中的集大成者。
B.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其主要特点在于:语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苏轼的《赤壁赋》属于文赋,其较之传统的辞赋,更富于灵活变化。
C.词,起于宋且达到鼎盛,故称“宋词”。一般而言,一首词的创作遵照“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的原则。按风格来分,词可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大类。如苏轼、辛弃疾,就是宋代豪放词的创作大家。
D.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变诗歌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戴望舒、舒婷、北岛、顾城等。
同类题2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著作,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鸿门宴》就节选自其中的“项羽本纪”。
D.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其晚年的代表作是《随想录》。
同类题3
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修禊事也。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期功强近之亲。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同类题4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示辞去官职的词有“下车、致仕、移病、请老”等,“悬车”指官吏初到任,“解褐”指入任为官。
B.三辅指秦代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C.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辟、征、除”等,表示升官的词有“陟、拔、加”等,表示暂代官职的词有“摄、署、权”等。
D.九州指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秦居冀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同类题5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