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卒:士兵的旧称,属政府正规编制的部队。士兵需要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死、有虎劲。
C.州郡:郡,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出身显贵,多次不就。郑太为司农郑众的曾孙,多次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见机行事。郑太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郑太弃官而走。
C.郑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郑太引经据典,用三条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2)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05:0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   引:隐藏。
B.皆共目之 目:递眼色。
C.衡下车,治威严 治:治理。
D.阴知奸党名姓   阴:暗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右迁,指升任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永和是汉顺帝的年号。
C.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尚”,掌管之意,“书”即文书,合起来就是执掌文书奏章的官员,战国时亦作掌书。
D.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意即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2)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小题4】对下列各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D.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坐以抵罪,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忿其不己附。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诏赐钱,太医视疾。恢荐任城郭均、成阳高凤,而遂称笃。诏听上印绶,乃归乡里。窦宪因是风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众庶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博士”古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征辟”是汉代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官府征召称“征”,朝廷征召称“辟”。
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D.“缞绖”,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年少至孝。父亲做县吏时,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乐恢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他的行为感动,释放了他的父亲。
B.乐恢勤奋好学。他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
C.乐恢清正廉洁。担任功曹时,选举从不偏袒,信阳侯阴就送礼请托,他也从来没有接受;虽遭杨政诋毁,仍举荐其子为孝廉。
D.乐恢不畏权贵。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检举揭发,没有什么回避的,遭到贵戚憎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2)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忿其不己附。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①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②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③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

④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 ,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⑤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 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⑥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 书·赵憙传》)

【小题1】解释文中下列加点字词。
(1)无相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举义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律不可枉也”中“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屈就    B.冤枉    C.空白    D.歪曲
(4)“帝令熹典边事”中“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标准    B.主持    C.抵押    D.祭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是一项是(     )。
A.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小题3】翻译文中直线句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小题4】试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小题5】根据文中人物的事迹及品行,完成表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党高其义:“乡”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党”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古代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指乡里、家乡,文中是指乡族朋友。
B.搢绅诸儒莫不流涕:“搢”有“插”之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C.我力能族人:“族人”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族”和“人”组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族人”,“族”的用法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是相同的。
D.正定六经文字:“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常侍徐璜等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由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但进京途中,蔡邕走到偃师就假称生病,回家了。
B.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请他赴宴,他走到门口却离去了,是因为他从弹琴者的琴声中听出了杀意,这正是他妙操音律的表现。
C.蔡邕被司徒桥玄请入自己的幕府,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蔡邕认为经书离圣人的境界很远,文字又有很多错误,因此请求修正。
D.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自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毁谤。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和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同类题5

阅读《张衡传》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 )毁己,皆共目之,衡( )诡对( )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作《思玄赋》( )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后迁侍中 迁:升任
B.皆共目之 目:眼睛
C.阉竖恐终为其患 患:祸害
D.称为政理 理:清明
【小题2】选出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之   乃   以   而   乃
B.其   乃   而   乃   以
C.其   以   而   遂   而
D.之   乃   以   乃   而
【小题3】下列对文段理解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上疏切中时弊,因而受到皇帝信任。但却受到朝廷权贵排挤诬陷,出境险恶。
B.张衡认为到现在受到皇帝信任固然是福,但其中也许酝酿着杀身大祸。但是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文章引《思玄赋》为例,描述了张衡身处险境之中时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情状。
C.张衡终于被排挤出朝廷,出任地方官吏。张衡在出任河间相时主动与奸党斗争。“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D.选文介绍了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同时也暗示了张衡晚年的悲剧结局。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一是出任河间相,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