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你不信任我

[俄罗斯]格·戈林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 “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

“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

“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你,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溜……”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嘛?”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又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坏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还能用?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了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有颗镶牙……”

“好,既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也凶巴巴地说,“干脆就来正式的!这是我的证件:身份证、通行证、结婚证。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也给我!”

“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户口证当然是没有啦。”我指出。

“没有。”他答道。

“好,没什么,必要时警察会找到您的。”

“必要时你也会被传唤的……’’

“万一出事,你触犯的是刑法第144条!”

“而您触犯的将是第146条第二款。”他回应道。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

“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您不觉得害臊吗?”

“您呢?”

“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

“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您的证件吧……”

“您也收回您的……”

“请把公文包拿去……”

“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MT—40—20。”

“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亲热地相互拍拍肩。

“我怎么会把您往坏处想呢?”我觉得奇怪,“您的脸这么讨人喜欢。眼睛是灰色的,脸颊上有颗痣。”

“您长得也很帅。”他说,“大眼睛,耳朵干干净净。要注意保护牙齿……”

“我一会儿就回来。”我说。

“去吧,”他说,“您不在,我怪闷的……”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快走到入口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

“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我的通行证……没什么……他溜不了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

【小题1】文中划线处,司机两次“皱眉头”的不同意思是: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写出文中司机情绪变化的走势曲线。
不满→___________________→凶巴巴→恶狠狠→_________________→亲热→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有明显的喜剧风格。
B.小说从小矛盾开始,由互不相让,互不信任,到各有所伤。
C.人与人的不信任。使世界的面孔也越来越陌生和冰冷。
D.自我保护如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自我封闭与孤独。
【小题4】在小说的结尾处,结合文意展开想象,分别以“我”和司机的口吻补写两段人物描写,字数8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01: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⑴□□    ⑵□□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3.(5分)
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狼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一段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可怕。
B.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表达了我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
C.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D.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小题2】请简要分析“孤狼”的性格。
【小题3】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