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地球上自6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过6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除了最为著名的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规模最大、对生物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未期。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由中、澳、美、德等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导致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元凶”,极有可能是硫化氢。

②根据化石记录,在寒武纪末期、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均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研究表明:二叠纪未期,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则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在陆地上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在这次大灭绝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成为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发生原因,科学界曾经提出过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是超大规模火山爆发或者海平面的下降导致,有的认为是由于彗星、小行星等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是各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大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③2003年,一个由中、美、德、澳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开始对二叠纪生物物种大灭绝的成因进行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葛瑞斯在从帕斯盆地提取的岩芯样品中发现了来自于绿硫细菌特征的分子化石。绿硫细菌是一种适合生存于厌氧、硫化氢丰富的透光带环境中的自养型菌类,能利用硫化氢、单质硫等进行光合作用。他们并且发现,岩石中的碳、硫同位素、铁离子丰度等都出现异常变化,由此推断出生物大灭绝期间帕斯盆地一带的海区严重缺氧和水体富含硫化物,现在唯一和当时情况类似的地区就是死海。专家推测:当时可能是因海洋透光层(海底200米左右,生物能自主进行光合作用生存的最远距离)带有有毒硫化氢,“杀死”大量需要氧气呼吸的海底生物,并且这种有毒气体达到富集状态,向陆地扩散,造成陆地生物短时间内同样大面积“消失”。

④那么有毒硫化氢从何而来?专家解释,海底淤泥会产生有毒硫化氢。但海洋是流动的,一般情况下会缓慢释放,不会全部富集到表层水体透光层中,只有当古海洋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完全不流动不交换,呈完全静止状态,才会出现有毒硫化氢富集表层水体的情况,造成海洋动物灭绝。

⑤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由于澳大利亚帕斯盆地岩芯的地层记录并不完整,研究小组选择了研究程度极高的中国浙江煤山二叠纪——三叠纪国际标准剖面开展生物分子化石的合作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博士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塞蒙斯院士合作,分析了浙江煤山露头样品的生物分子化石,得出与澳大利亚帕斯钻井样品类似结果,证明了2.5亿年前海洋硫化氢污染事件是全球性的。

⑥虽然新观点已经形成,但是曹长群博士表示,进行此次生物大灭绝原因的研究牵涉到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现在他们还在对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是当时南北极温度不断升高,造成海洋难以形成环流, 大量绿硫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大量硫化氢气体难以沉积到海底。”曹长群指出,现在发表的只是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煤山科学钻井项目的生物分子化石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只有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小题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所说的“生物物种大灭绝”是指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引入研究材料的有意图是
【小题3】下列对第④段划线句第一层次及其层次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才……(假设关系)
B.……//只有……(因果关系)
C.……//甚至……(递进关系)
D.……//只有……(条件关系)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使得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彻底更新。
B.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因此一直是一个谜。
C.2.5亿年前,有毒硫化氢气体首先在海洋中大量产生,而后向陆地扩散。
D.在澳大利亚和中国浙江发现的类似的化石样品,证明了二叠纪末期硫化氢污染的全球性。
【小题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请概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成因。
【小题6】分析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10:4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华的智慧》一书“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区别于大而化之地讨论中国文化的数以千计的著作。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索”“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特质。“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在老子的有些著作中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说:“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他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他在本书《序言》中说:“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此种高屋建瓴的中国文化观,成为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们,超越他们的旧哲学。他在书中还提出任何文化形式也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
(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评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小题1】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
B.张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从老子的“道”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C.书中关于老子的研究认为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是老子著作的显著特征。
D.著作中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是接近于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观点。
B.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是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
D.文章第三段引用《<中华的智慧>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
B.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
C.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有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穷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
D.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
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一定表达真情实感,另一面又强调正名,要名实相符,说明早意识到言辞不一定可靠,有欺诈的可能。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就讲出了互相矛盾的两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更明确把可靠的话和好听的话区别开。文学当然是美言,而且是想象的虚构,所以确实可以说“美言不信”。文学的虚构不等于欺骗,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就连思想很符合儒家正统的杜甫,也因为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便受到程颐指责,说“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扬雄是汉赋一大作家,却说那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后来曹植给杨修写信,就引用杨家这位祖先的话,说“辞赋小道”不足以“榆扬大义,彰示来世”。弄得杨修不得不反驳,说他“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来之思也”,就是说曹植把话说过了头,有欠考虑。
在西方传统中,柏拉图认为诗模仿本来就虚幻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则模仿惟一真实的理念世界,所以诗是模仿之模仿,与真实相隔两层。而且诗只激励人的感情,无助于理性,所以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中影响深远,而认为诗不真实,于实际生活无补,就很接近于“美言不信”的看法。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过去压抑文学的或者是宗教,或者是政治和道德,而在现代,则恐怕是经济和商业,或者说是只讲实用和功利的心态。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价值呢?
【小题1】文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3】依据文本,试概括诗的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程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其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支持表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回报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回报就是生态服务。我们需要一个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这一支持和服务不仅是宜居的、审美的,而且是产业的和经济的。只有越来越大的生态的支持和服务,才能持续地激起人类投入越来越多的生态实践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而越来越大的生态支持和服务,也只有在积极的生态实践投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竭泽而渔是传统实践方式的基本特征,不可再生的资源被无情榨干之后,生态支持不可持续,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生存危机,因此生态支持一定是建立在生态实践基础上的良性循环系统。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而只有主要部门和地区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人类才能建立生态文明,我们也才能实现生态建设的美好的中国梦。

(摘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要求人的发展与生态改善必须具有同向性,不可把文明与生态对立起来。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
B.人们既可以依靠自然自发修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通过遏制人的生存和发展来保护环境,这就是“生态支持”。
C.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善生态,生态支持要求实践主体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但要继续发挥人的实践的自觉性。
D.生态支持就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要求,用自己积极的实践方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生态支持论题,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生态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通过列举对传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榨取等情况的摒弃,论述了生态支持的特点。
C.第三段中,作者通过描绘优美的生态场景来论述生态支持给人类社会的益处。
D.第四段主要通过事实论证生态支持要建立在生态实践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的生存发展在自觉帮助生态的优化中、在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实现,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家园是可以建成的。
B.人类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如可以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成就自己的新的美好的幸福生活。
C.积极的生态支持,最终使生态不断改善而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优质服务,“封山育林”、各种“保护区”正是积极的生态支持的实践。
D.人类只有建立生态支持和服务系统,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境界,否则人类自己必然面临种种难以应对的生存发展危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 “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    。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 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 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 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 1969 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 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 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 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 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 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 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 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可以为农牧 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 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 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 平方公里可安装 100 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 1.5 亿度。我国 有荒漠面积 108 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 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 2003 年全国一年的用 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小题1】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D.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传统电力系统一旦受损而无法供电时,太阳能发电设备可以发挥替代作用。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小题3】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光伏发电纵横谈
B.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光伏发电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