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1978年以来,中国(   )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认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小题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一段括号里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D.只有  才能
【小题2】第二段中“亢奋”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的前三段均提及了中国的GDP,各自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小题5】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6 06:3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各题
小鞋子  巩高峰
那双鞋在我眼前出现时,我觉得它简直不是从鞋盒里被拿出来的,而是自己跳出来的,带着耀眼的光芒。鞋是真皮的,枣红色的鞋面,橙黄色的牛筋底,鞋底有一排可爱的菱形方框,鞋带松松垮垮的系着,仿佛在懒散又傲娇地说:“你来穿我啊!”
这可是我第一双皮鞋,而且竟然是我爸买的!
我爸什么人啊,在他眼里,只有天塌下来才是他表现的时候。所以他总出门,却连糖果都没给我们买过一块,更别说衣服鞋子玩具了,我严重怀疑他知不知道我们衣服穿多大、裤子有多长。可这次,我爸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给我买了双鞋子,是单独给我一个人买的哦!天啊,他挑的还是最洋气的枣红色,最神奇的是,他竟然知道我脚几码……
这种种破天荒加在一起,让我心里严重不踏实。那天傍晚,我妈给我洗脸洗手洗脚,然后试鞋子,我不知道试穿鞋子为什么要洗手洗脸,只是有些恍惚地照做。我惴惴不安地想,不是等一会儿把我梳洗打扮好了,弄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然后将我卖了吧?
皮鞋正合脚,软软的底、硬硬的帮,系成蝴蝶结状的鞋带,我妈高兴地拍了拍手,让我走两步,“去给你爸看看”。我像是踩在棉花上,不,肯定是踩着云朵,摇摇晃晃扭扭捏捏地走到我爸跟前,两只手不知道往哪里放,那一刻我只希望自己无限缩小、缩小,缩到鞋子里。因为以往我爸出门回来,第一件事是算旧账—看看他走之后我都干了多少坏事儿惹了多少祸。
现在他一直对我笑,笑得我心里发毛。
我表演完毕,我妈笑着招手让我回去,说:“我先替你把皮鞋收起来,等过年过节或者有什么重要日子,让你穿出去绝对洋气!”
我这才发现弟弟小肆的眼神,那已经不是羡慕嫉妒恨所能形容的了。我有点儿心虚地低下头,看着我妈仔细把鞋子裹上防潮纸,装进盒子,塞进床下的箱子里。小肆的眼睛一直跟着那双鞋走,等我妈盖上箱子推进床底下再放下床单,小肆的眼睛似乎还粘在箱子里粘在鞋上没出来
我心里噼里啪啦开始翻日历,我妈说的过年过节或者重要日子,下个星期堂哥结婚,全家都要去吃酒席的,这算不算重要日子?
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酒席人太多,那些菜汤汤水水的,把鞋弄脏了怎么办呢?
我在心里继续翻日历。中秋节刚刚过去,后面等到过年可有点儿儿远,冬天都还没到呢。那,只能等下个月了,因为下个月学校颁奖大会要颁发上学期班级前三名和三好学生的奖状奖品,我肯定是要上台的。想象着我穿着闪闪发光的新鞋子,一步一步“咔咔”走上台,腋下奖状,手捧着奖品,全校老师和同学都能看到我枣红色的皮鞋,然后“哗哗”鼓掌,那我得多有面子!
我很快就把自己在脑海里描述无数遍的场景说给小利听,想提前得到点儿艳羡。可是小利满眼都是怀疑,“你爸揍你都嫌不够,还能给你买新皮鞋?”
我就知道小利不能相信,所以趁我妈不在家,我掀开床单、拉出箱子、打开鞋盒、解开防潮纸,让小利亲眼看看。小利看完还用手摸了摸,装作内行地说:“皮子不错。”我满足地正要把防潮纸重新裹上鞋子再准备再放回去,发现鞋子的鞋带没了。我带着点儿惊慌一回头,一道身影闪过,是小肆,他眼里有几丝惊慌,又装作没事人一样。
“是不是你拿了鞋带?”我没有大声,也没有生气,我喜欢先礼后兵,“要是拿了就赶紧给我,就什么事儿也没有。”
小肆微微低下了头,接着又仰了起来,说:“如果你答应把皮鞋叫我穿一下,我就把鞋带给你。我只穿一下!”
我懒得跟小肆计较,我是他哥哥,赢了他我也不光彩,万一输了-—当然我不会输的,我说的是万一—我爸很快就会帮他赢回去。所以我点点头,大方地说:“没问题,不过要等我先穿过之后。”
小肆一见我点头,就兴奋地跑到里屋从他的书包里拿出那两根鞋带,我仔仔细细穿回到鞋上。
可颁奖大会终于到来的那天,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满天乌云,要下大雨的样子。我妈不肯让我穿新鞋去学校,说下雨了又是水又是泥的,把新鞋穿坏了。我带着侥幸进行最后的努力,“天气预报没说有雨,也许不会下呢”。
没想到一旁的奶奶说话了,她跟我妈三天两头吵架,从来都不对付,这次竟罕见地站在我妈那边,说:“今天肯定要下雨,昨天我这手腕就疼了。几十年了,手腕一疼准下雨,比天气预报还准。”
连最疼我的奶奶都不帮我,我只好悻悻地带着一肚子的失望和落寞去学校。即将到来的颁奖大会让我觉得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这个机会错过了,后面只能再等过年。到时配上新衣服,走亲戚串邻居的,也能熠熠生辉。想想那一刻,盖过小利他们的风头,成功焦点,那是肯定的。
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不然这中间好几个月的时间,让我怎么过呢?好在还有比我更着急的,小肆,我有机会而不能穿新鞋,他显得比我更失落,因为说好的,我不穿第一次,他别想尝鲜。
所以大年三十的那天早晨,小肆醒来的第一件事儿不是问我妈要他的新衣服,而是催着我赶紧穿新鞋。外面下了大雪!穿上新皮鞋“咯吱咯吱”这么一踩,每一脚下去就是一溜菱形小方框……我想着就乐,赶紧穿上新衣,这会儿小肆已经跳下床帮我拿来了新皮鞋。
奇怪的是,第一只鞋我就感觉似乎穿不进去了。鞋带系得太紧?我松开鞋带,重新再试,冤枉鞋带了,的确是塞不进去。我有点儿慌了,脱下脚上的厚棉袜子,重新再穿,这下勉强穿上了,可是脚在鞋里是弓着的,像个委屈的老鼠。
我焦急地叫来我妈,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儿,话里满是埋怨。这肯定是怪她啊,好好的新皮鞋,不让穿不让穿不让穿,你看,热胀冷缩,鞋小了吧!
我妈试着把我的左脚也塞进了鞋子,让我站起来走走看。可哪里能走哇,光站着,双脚就钻心地痛,我奶奶一直跟我说她裹小脚时的各种痛,在我想来,那痛也不过如此吧?
我妈见我满脸痛苦的表情,反倒笑了,说:“今年先长脚,明年该长个头了!这鞋你没法穿了,只能给弟弟穿。”
听我妈这么一说,我和弟弟都愣住了。我们俩的愣不一样,小肆满脸都是不相信的意外惊喜,而我则是心疼、不甘、惊讶、惋惜……复杂难言。这下倒是一切都应验了,小肆的确是在我穿过之后才能穿这双新鞋,不同的是,他不是只穿一次,而是要一直穿下去,直到鞋子穿烂或者他也穿不下为止。
我坐在床上,惆怅地看着大年三十满地的大雪,这个年真是……
我唯一的安慰,是“今年先长脚,明年该长个头了”。虽然失去一双新鞋,但长高一些总是好事,这,算是我的新年礼物吧
【小题1】小说中“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文字。
【小题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划线句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首段描写了“我”的第一双皮鞋,使用拟人手法,鞋子被赋予了生命一般,表现出“我”对人生第一双皮鞋的喜爱。
B.“我爸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给我买了双皮鞋”,正话反说,写出我得到人生第一双皮鞋时的心理——难以置信;“竟然”强调出乎意料。
C.这篇小说以“小鞋子”为题,一语双关,写鞋子变小的过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经济拮据家庭的孩子,向往富裕生活,立志改变现状的故事。
D.“奶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她的出现,反衬了“我”的形象,她阻止“我”在“颁奖礼”上穿新鞋,这是一个爱儿孙,惜财务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
E. 本文语言平实,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我”在想象中,穿上新皮鞋;而在现实中,“我”未能如愿;现实和想象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一波三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C.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小题2】请紧扣“飞”字,赏析文中画线句。
【小题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做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C.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终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D.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小题2】结合上下文,谈谈如何理解第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石丁的“暗记”被胡笛识破。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
【小题2】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结合小说加以概括。
【小题3】小说以“暗记”为题,有何作用?结合小说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