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刘虞,字伯安。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余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公事去官。中平初,黄巾作乱,攻破冀州诸郡。朝廷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疏俭率下。

②后车骑将军张温讨贼边章等,发幽州乌桓三千突骑,而牢禀逋悬,皆叛还本国。前中山相张纯私谓前太山太守张举曰:“今乌桓既畔,皆愿为乱,凉州贼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阳人妻生子两头,此汉祚衰尽,天下有两主之征也。子若与吾共率乌桓之众以起兵,庶几可定大业。”举因然之。四年,纯等遂与乌桓大人共连盟,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移书州郡,云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纯又使乌桓峭王等步骑五万,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杀害吏民。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宽弘,开许善路。又设赏购举、纯。举、纯走出塞,余皆降散。纯为其门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灵帝遣使者就拜太尉,封容丘侯。

③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两亿有余,以给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务存宽政。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

[注]  ①牢禀逋悬:军粮拖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虞初孝廉 (__________)  (2)公事官(___________)
(3)庶几可定大业(__________)  (4)督农植(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举然之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B.自鲜卑、乌桓、夫余辈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虞务存宽政     吾恂恂
D.民夷感德化     皆出于此乎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明年,复拜幽州牧。
(2)纯为其门客王政所杀,送首诣虞。
【小题4】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
朝 廷 拜 虞 甘 陵 相 绥 抚 荒 余 以 疏 俭 率 下
【小题5】刘虞战胜张纯、张举的直接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刘虞“德化”之政感召的对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0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玄纁:帝王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复固辞疾  笃:严重
②朕能君,能杀君     生:活着
③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 行:去、就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超过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从师学习
⑥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   曾:加倍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受业四方而至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用心躁也
B.①又不闻匡救术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渊以为固。
C.①恭谨若是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①而子始不訾之身  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州郡前后礼请不应
B.君何以慢朕命?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古代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典,加上《乐》,就是《师说》中所说的“六艺”。
B.庠序:是古代的学校,周代叫庠,商代叫序,后庠序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庠序之教即学校教育。
C.贤良方正:“贤良”指才能、德行好,“方正”意思是正直、有原则,贤良方正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科目之一。
D.合从:与“连横”相反,是一种分散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将他们各个击破的策略。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同类题2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谏②邹忌齐王纳谏
C.①时王骄奢,不遵典宪②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相攻
D.①衡少善文②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从活用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衡少属文②安帝雅闻衡术学③妙尽璇玑之④大将军邓骘其才⑤皆共之⑥乃知之所在⑦京师学者咸其无征
A.①②③/④⑦/⑤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②/③/④⑦/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B.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斋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首,指传首示众,以达到警告民众的目的,在古代,被徇首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策免,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看,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3)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司农众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洲,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振当世,人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三也。”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B.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C.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D.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范围一样。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D.仲尼,即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的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出身显贵,为司农郑众的曾孙,曾被举孝廉、辟三府,朝廷征召,但他都不去赴任。
B.郑太深谋远虑。他看到何进召董卓相助,于是劝谏何进,何进却不听劝告。后面又陈述了几件紧急的事情,皆不备采纳,郑太只得弃官而走。
C.郑太为官有担当,遇事也能随机应变。群臣对董卓很是畏惧,不敢忤逆,而郑太却敢直言。当董卓因此而生气时,郑太马上编了一套诡辩之词,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以平息董卓的怒气。
D.郑太乐善好施,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