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若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湮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湮,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湮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注)王黼、张邦昌,当时朝廷权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玄宗、钦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庙号。
B.钧轴:钧以制陶(钧,制陶所用的转轮),轴以转车。比喻国家政务重任或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C.起居:宋史(起居郎)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记录皇帝日常行动、所发命令及国家大事等。
D.请祠: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请求辞去官职的一种说法,相当于“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
B.潘良贵敢于直言。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他被贬官。黄潜善、汪伯彦厌恶他的话,改任工部。潘良贵因进言没有实行,请求离职。
C.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D.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
(2)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幹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日:“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明年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
(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脩”即十条干肉。古代诸侯大夫相互馈赠的礼物,也指学生初见教师时奉赠的礼物,引申为学费。
B.“粮糗”即粮食。“糗”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可以直接食用,有捣成粉的,也有不捣成粉的。
C.“属文”即能够诵读文章。
D.“象简”即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执,供指画和记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父亲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由推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想法,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退隐后晚节不保。他注重个人享受,广置良田,禁止百姓在自己所居山林砍伐采摘,甚至诟骂驿吏,所以舆论对他评价不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娃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久之,除密州推官。修洁自重,为欧阳修、吕公著、赵概所知。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尝召见便殿,累上书陈时政,因及大臣,无所附丽,皆时人难言者。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进枢密直学士,改兵部尚书,转户部。神宗崩,哲宗立,永裕陵财费,不逾时告备,宰相乘间复徙之兵部。有建议罢教装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门下侍郎韩维罢,存言:“去一正人,天下失望,忠党沮气,谗邪之人争进矣。”又论杜纯不当罢侍御史,王巍不当罢谏官。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日:“故道已高,水性超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始,存之徙兵部,确力也。至是,为确罢,士大夫善其能损怨。岁余,加责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绍圣初,请老,提举崇禧观,迁右正议大夫致仕。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九。赠左银青光禄大夫。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B.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C.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D.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乡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古文,文体名,区别于骈体文而言,与韩愈《师说》“好古文”中“古文”的含义相同。
B.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属于文官,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职。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也称“致政”、“乞骸骨”。
D.保甲,是宋朝时期开始的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十户为“甲”,十甲为“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存不畏豪强,严格执法。有一豪门大户杀人,很久没人过问,王存到任后,严格审查案件,终于查清是州吏收受贿赂,最终罢免了受贿官员。
B.王存为人耿介,敢于直言。他曾被宋神宗在便殿召见,多次上书指陈当时政事,虽涉及一些大臣权贵,但绝不依附,敢说别人难以说出的事情。
C.王存独具慧眼,见解独到。有人建议废除京畿内保甲制度,他透彻分析,坚决反对:水官建议恢复黄河旧有的河道,王存据理力争,停止了工役。
D.王存性情宽厚,不计前嫌。当年神宗去世后,因蔡确作梗,王存被移任兵部:后来蔡确获罪,王存却力争为蔡确减罪,自己也因此事被罢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2)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周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周太祖闻之怒,将谴责之,而恐伤世宗意,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权判二司。世宗征淮南,留美为大内部署。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俄真授三司使。
四年,世宗再幸淮上,皆为大内都点检。北征,又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 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 世宗连岁征讨,粮馈不乏,深委赖焉。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
初,李筠镇上党,募亡命,多为不法,渐倔强难制。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后筠果叛,太祖亲讨之,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无阙,美有力焉。拜定国军节牟。县官市木关中,同州 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矣不取。未几,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皆命偿之。
乾德五年,移镇沧州。太平兴国初来朝,改左骁卫上将军。美献都城西河曲湾果园二、蔬圃六、亭舍六十余八年,请老,以本官致仕。
(选自《宋史•张美传》)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B.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C.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D.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B.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悤。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
C.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D.致仕,即 “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 给皇帝,称“致仕”,而“乞骸骨”则是指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美年轻有为。他从小擅长做文书会计工作,初任左藏小吏时,就以能力强、工作干练而闻名。
B.张美料敌于先。李筠镇守上党,常干不法之事。张美料想到他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为世宗后期的讨伐提供了物质保障。
C.张美廉洁疏财。在率分钱事件中,只有张美对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退休之前,他还捐献出了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
D.张美机敏警觉。任大内部署时,内酝署起火,因有准备,大火很快被扑灭,后被正式授任三司使。
【小题4】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行为里人所     宗:尊崇
B.士而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耻:耻辱
C.九龄不以职闲自     佚:放松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   遂:满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家世饶财。父颖事晋至安州防御使。
永德生四岁,母马氏被出,育于祖母,事继母刘,以孝闻。周祖初为侍卫吏,与颖善,乃以女妻永德。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贼即舍去,繇是免祸。
乾祐中,命赐潞帅常遇生辰礼币。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时周祖镇邺,被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遇,永德探知其意,谓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耳。”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蠹政,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然,止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几,周祖使至,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
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引契丹来侵。世宗亲征,战于高平,大将樊爱能、何徽方战退衄。时太祖与永德各领牙兵二千,永德部下善左射,太祖与永德厉兵分进,大捷,降崇军七千余众。及驻上党,世宗昼卧帐中,召永德语曰:“前日高平之战,主将殊不用命,樊爱能而下,吾将案之以法。”永德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世宗掷枕于地,大呼称善。翌日,诛二将以徇,军威大振。
太祖即位,加兼侍中。会出师讨金陵,永德以己资造战船数十艘,运粮万斛,自顺阳沿汉水而下。富民高进者,豪横莫能禁,永德乃发其奸,置于法。进潜诣阙,诬永德缘险固置十余砦,图为不轨。太祖命枢密都承旨曹翰领骑兵察之,诘其砦所,进曰:“张侍中诛我宗党殆尽,希中以法,报私愤尔。”翰以进授永德,永德遽解缚就市,笞而释之。时称其长者。
(选自《宋史·张永德传》,有删改)
【注】①周祖:后周太祖郭威。②繇:古同“由”,从、自。③衄(nǜ):引申指挫伤、失败。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谗,族其家 族:族灭
B.遇贺且谢曰 谢:感谢
C.永德乃发其奸     发:揭发
D.时称其长者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B.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 绐曰/此悲田院耳
C.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D.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德侍奉母至孝。张永德四岁时生母被弃逐,他由祖母抚养长大,但他侍奉继母刘氏就像侍奉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以孝敬长辈闻名乡里。
B.张永德冷静机智。当张永德知道朝廷授予常遇密诏是想杀他时,便主动对常遇说起此事,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常遇,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C.张永德作战英勇。刘崇带领契丹来犯,在高平激战,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退缩,张永德和太祖分头进发,带领士兵以少胜多,最终取得胜利。
D.张永德不畏豪强。豪绅高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阻止,张永德依法处置了他,高进因此诬陷张永德谋反,张永德识破并鞭笞了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