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它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节选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药奖后感言)

材料二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中医药现状调查的样本

调查范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调查机构: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计73.96万个。

工作人员: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超过80万名。

中医机构及相关资源

全国医疗机构中,中医医疗机构占8%左右。

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约3人。未来五年,中医人才缺口将达51万。

全国每万人中,中医院床位数不到4张。

中医就诊人数和方式

中医门诊服务总量6.7亿多人次,占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总量的19.2%。

选择中医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医治率分别达到90.1%、86.2%以及74.3%。

约有50%的受访者相信中医,但这些受访者中有6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就医会首选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相关政策落实在不同省(区、市)有较大差异。

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在不同省(区、市)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点不够健全,村卫生室具有中医执业资质的人员不足。

 

(节选自《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中医药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因此,要从理念层面、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真正将中医药文化渗透、植入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健康教育当中,单纯依靠一些形式上的、短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系统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才能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材料四

中医药在欧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医带药”,即以针灸医疗为主带动中药产品的销售。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则是“以教带药”,就是说,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日本不同阶层人士踊跃参加培训和考试,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药“以教带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传统医学”和“以教带药”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认为,加强传统医学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她说的“传统医学”即给她发明青蒿素带来灵感的传统中医文献。
B.“以教带药”指的是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并促进更深层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模式。
C.日本采用“以教带药”的发展模式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的结果。
D.“以教带药”在日本取得成功,得益于不同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和他们在中小学校推广中医药教育培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医机构和资源的建设亟待加强,民众对中医的疗效信任度不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B.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C.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是全民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渠道,中医药知识应该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单靠一些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
D.中医既有传统哲学基因,如把元气论、阴阳说等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切实的诊疗手段,如重视汤药针灸等施治方法,所以说中医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
【小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两小题。
(1)上述四段材料讲的都是中医药,本质上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和“ ”问题。(在“现状、理解、模式、传承”中选择两个词填到横线上)。
(2)对于中医药文化进课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之,不超过5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5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唯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小说结尾,海尔曼最终舍救死扶伤之小义,而取保家卫国之大义,这一情节设置使人物性格更完整,形象特征更突出,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 这篇小说以“天职"为线索展开叙述,立意深刻,构思精巧,形象特征鲜明突出,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小题2】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小题4】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半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各地区对自己地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和深入,但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比较薄弱,即对各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纳入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宏观研究格局中来,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繁荣发展,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建设一支热心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相当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举办各种地域文化学术会议。

(摘编自邵汉明《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B.地域文化研究不包括民族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而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地域视角的研究。
C.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对各地域文化自身进行了充分的纵向研究,但横向研究还不成熟,有待加强。
D.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需深入关注各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来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B.文章多次论及地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彰显了立足当代的立场。
C.第二段以西周和秦汉为例,都具体详实地论证了中华地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的历程。
D.第三、四段针对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及缺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属于地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色彩。
B.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经济形态、悠久的历史,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C.地域文化在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化文化转化,可见对其作深入地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
D.如果能够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那么中华文化就可以繁荣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艺批评家要勇于自我批评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在解剖别人的同时,要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们在从事批评工作时不能缺失对批评自身的反思,这是文艺批评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如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在文艺批评中不断完善起来的,文艺批评的锋芒不但是在踏实的文艺批评中磨砺出来的,也是在文艺批评家对自身的真诚反省中磨砺出来的。可是,中国当代部分文艺批评家却缺乏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他们在批评作家艺术家及其文艺作品时慷慨激昂,咄咄逼人,但对文艺批评自身却没有起码的反思,以至于出现了飚捧浮夸、前后自相矛盾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矛盾,首先是因为他们崇奉的理论使然。他们推崇文艺发展的多元论,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时期,一些文艺作品在价值观上相互对立。有些文艺批评家为了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多元化发展,仅仅停留在探索文艺作品的意义上。他们不是努力克服现存冲突,而是跟着现象走,放弃了不可缺少的是非判断和价值高下判断,结果陷入了自相矛盾。这些文艺批评家如果没有理论上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就不可能走出误区。
其次,这些矛盾是他们身上的鄙俗气的产物。恩格斯曾经指出,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和作家歌德身上有着庸人的习气,认为“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虽然没有成为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但身上却有不少这种庸人的习气,即鄙俗气。他们没有把握住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规律,没有对文艺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是过于强调个人关系的亲疏好恶。这些文艺批评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甚于追求真理,既不努力挖掘文艺家的独特贡献,也不客观地批评他们身上的缺陷,而是停留在对一些与个人关系密切的作家艺术家的评功摆好上。他们在取媚那些价值取向不同的作家艺术家时陷入了自相矛盾。显然,如果他们不根除身上的鄙俗气,就难以避免矛盾,甚至还会助长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中的不良风气。
要从根本上清除鄙俗气,除了改善文艺批评家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外,还有必要强化他们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他们需要清醒地回答,文艺批评家是从正确的美感出发的,还是屈服于淫威、取媚于权势、趋承上意或随波逐流?文艺批评家是追求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审美理想,还是追逐肤浅的时尚?文艺批评家是摒弃那些陈腐的审美观念,还是以文艺为玩物并停留在浅表的娱乐上?文艺批评家是不断超越,还是结束对真理的探求?
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文艺发展中的价值分歧,就不能有效地引领中国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就不能适应中国当代社会自主的创造时代,就不能具有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缺少对批评自身的反思,阻碍了文艺批评的发展。
B.文艺批评的锋芒是在踏实的文艺批评和对自身的真诚反省中磨砺出来的。
C.文艺批评家们放弃是非判断和价值高下判断,推动了文艺的多元化发展。
D.要从根本上清除文艺批评家自身的鄙俗气,必须改善他们发展的社会环境。
【小题2】(小题2)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的身上有哪些“鄙俗气”? (3分)
【小题3】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应该怎样强化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色发展”及相关概念辨析
沈满洪
什么是“绿色发展”,在概念上还不甚明晰。
首先,“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绿色经济”主要针对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绿色发展”则包括绿色理念、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科技、绿色制度等的变化。“绿色发展”比“绿色经济”具有更加宽泛的内涵。
其次,“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什么区别?
从含义广狭角度看,三个概念之间具有包容关系:“绿色发展”含义最广,“循环发展”其次,“低碳发展”最窄。“绿色发展”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循环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也正是“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低碳发展”主要针对碳减排和碳循环利用,它仅仅是循环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个概念各有侧重:“绿色发展”针对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旨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针对资源危机,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发展”针对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旨在建设气候舒适型社会。
由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都逐步发展。例如,浙江省遂昌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上市公司新安化工,依靠自己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原来作为废气排放的氯甲烷的回收,回收一吨的成本是200多元,而氯甲烷的市场价格是每吨2000多元,这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陕北窑洞可以做到冬暖夏凉,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并减少了碳排放,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或低碳建筑。对于这种情况,政府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倡导。
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不良现象。黑色经济——对社会而言是黑色的,但对企业而言是经济的。如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发展模式总体上属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代价实现高增长的黑色经济模式。线性经济,例如小造纸、小印染、小制药企业等。高碳经济,如火电就是高碳能源,虽然火电内部成本低,但是发展火电会增加外部成本。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首先是技术障碍,也就是科技创新尚未达到既绿色又经济、既循环又经济、既低碳又经济的水平。其次,也与制度障碍有关, 由于错误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使得黑色经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没有得到遏制。
(选自《文汇报》2017年6月9日,有删改,925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不是同一个概念,“绿色发展”的内涵更宽泛。
B.从含义的广狭角度看,“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者是相互包容的。
C.“绿色发展”的概念就是既要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又要求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D.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逐步发展,必将带来新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绿色发展”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侧重点。
B.文章运用例证分析法阐述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
C.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法阐述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
D.文章采用总分模式,先总说“绿色发展”,再分说与它相关的一些概念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发展”涉及多个领域的变化,目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鼓励和倡导。
B.“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一样,都只有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这三个原则。
C.我国曾经实行“先污染、后治理”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属于黑色经济模式。
D.只有从技术与制度两方面抓起,才能阻止黑色经济、线性经济、高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