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人老邱
明前茶
清明前,西湖边云龙狮虎梅等诸山峰的鲜叶一下来,老邱就该忙了,茶庄的主人挨个让老邱去表演,老邱开始吃素,连大蒜、葱姜和韭菜,都不许老婆买进门了 :“炒茶师傅身上沾了浊气和冲腥气,茶客的鼻子闻得出来。”
与其他地方用竹茶帚在大铁锅转圈拨压,让鲜叶萎凋并整出条索感不同,西湖龙井的芽叶更为细嫩,炒制出来的形状是扁平如梭,如黄绿的小鱼干在春天的光色里畅游,还不能有多少毫毛,竹茶帚那样粗暴的制茶器具是不能用的,只能以手接触三四百摄氏度高温的炒锅,将茶直接炒出。当然现在也有炒茶机了,炒出来颜色十分鲜翠,不像手工炒制的那样微微发黄,不过真正的茶客一嗅一尝,就会知道谁是上品——机器炒茶时茶汁很容易被压出来,而且在轰隆隆的滚动抛散声中,水汽散尽,茶香也散得差不多了;而手工炒茶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道行,真正的高手可以将浓郁的香味和醇厚甘爽的香气——含包在芽叶内,可经贮存而不走失;经过半个春天的贮存,手工和机器制法的差距就越发明显,机器炒出的茶,鲜翠色暗淡下来,寡薄的青草气,却越发冲口。
我去看老邱炒茶,感觉他像入戏的演员一样,抽离了自己的灵魂放在角色中,完全不似平常那样亲和。而他的动作恰似舞蹈,抓抖不休、搭拓如瀑、推捺有度、扣甩相错、磨压生香,你会发现那双粗大的手好比在跳双人舞,一会儿如男主角,骨节手腕都使劲,动作跳跃矫健,富于阳刚之美;一会儿如女主角,如雀翎般沙沙抖动,轻盈中有说不出的娇领,眉梢眼角都是情。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何同样品质的鲜叶,经老邱一炒,价格能比别人每斤再高个两三百。他的手与茶谈了一场恋爱,我们才能喝出那股不老的鲜洁与甘醇。
老邱的徒弟跟我解释师傅每个动作的含义。“抛”的动作要如绿泉涌出,炽热的茶叶快速松散,连抛三五下,水分散发掉,鲜叶的温度就降下来,以免出现焦苦气。“压”和“推”的动作是为了把鲜叶压出小鱼干似的扁平状,并令它身腰挺直。为了磨去茶芽上的萆毛,边推压,还要边增加手、茶和锅壁间的摩擦,这就是 “磨”字功,可以让茶芽光滑,倒入茶勺时甚至能听见爽洁茶芽碰撞时发出的簌簌声,这是有毫毛的茶叶所不 能比拟的。“抖”的动作要像孔雀求偶时摇动满身羽毛一样轻灵,这是最考验炒茶师傅功力的一个动作,光压不抖,而且使力过大,能把特级茶炒成二级茶,因为茶叶的形状会特别紧密,过紧就僵死了,冲泡后,一芽一 叶完整而不饱满,无法在三分钟之内在杯中上下蹿动,然后稳稳地站在杯底,旗枪林立,它会横卧在水面,茶 就炒坏了。“抖”这个动作是为了卸去三分压磨之力,让那仅有的一片叶牢牢拢住芽心,里面又是透气的,有 利于冲泡时香气的发散。
老邱炒出来的茶,不等茶庄主人收进去,一出锅就被围观者买了。听某个兴奋的购买者打电话约人“明天就来尝新茶”,老邱突然说,你买茶庄里的茶吧,我今天手感特别好,你别糟蹋了我的茶。
那人就被定格了,老邱放缓了口气说,你不知道新茶要放两周,去去鲜冲气,喝了才不伤脾胃?
那老板模样的人一脸尴尬:我知道,我等不及。
老邱转头对茶庄主人说:心里头这样焦躁的人,多好的茶他也喝不出味道,把他那二两茶卖给后一位。——我这身本事,只卖给懂的人。他不配。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茶庄主人挨个让老邱去表演,既引出后文对老邱炒茶的描写,又从侧面刻画了老邱的形象特征。 |
B.小说将机器炒的茶和老邱炒的茶作对比,表明传统炒茶技艺的难以替代性,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技艺的推崇。 |
C.第三段用一系列动词突出炒茶工序的复杂和老邱动作的娴熟,极富动态美和现场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D.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并巧妙设置情节波澜,增加文章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