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比西方有成就得多,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对此,除了有学者就命题本身的客观性、科学性进行研究外,更多的学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去求解,但都没有深入关注到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直觉体悟式思考等。“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建构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统一模式。直觉体悟的特点是摒弃逻辑推理,通过意识活动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宋明理学讲“求理于吾心”,均是直觉体悟式的思考方式。
这类思维方式在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方面曾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逐渐显露出诸多不适应。
其一,不利于分析和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方式形成。“天人合一”的思维导致传统中国人在观察世界时,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不注重对客体进行精确分析,只是满足于将朴素直观的认识和生产经验进行简单的综合和抽象,获得一种整体性认识。而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坚持实体论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使西方人重视探索自然,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恰恰需要分析和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但中国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没有催生出这种追求精确性的精神。
其二,不利于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直觉体悟式思考虽然具有突破认识程式化的作用,但这种重直觉、轻论证,不求精确与严密解释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走向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经验性的观察与综合是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前提,但经验性知识的综合如果少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是靠直觉体悟,不可能达到理论高度且形成科学体系。
如我国在唐朝时期,建筑与工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力学:我国在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文材料和经验认识,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天文学。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路线,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中国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只是到了近代在有些方面显得不适应,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否定得一无是处或者认为已经丧失全部意义,更不能定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就一定是落后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熊燕华《李约瑟难题新探——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李约瑟提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
B.传统中国人在观察外部世界时,着眼于整体性认识,从不注重区分主体和客体。 |
C.直觉体悟式思考不讲究逻辑和实证,故依靠直觉体悟不能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 |
D.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有历史必然性,与同期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各有优劣。 |
A.文章基于科学思维的视角,论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
B.文章在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特质时,注重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其形成的原因。 |
C.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不适应,论证结构清晰。 |
D.认为思维方式与文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思维方式影响科技发展的前提。 |
A.在孟子和宋明理学家看来,人可以通过“心”的意识活动,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
B.西方人追求精确性的精神传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
C.如果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我国古代也能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力学、天文学。 |
D.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并不只是历史的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