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确立文化自觉观念正逐步成为国人的共识。一般来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哲学的发展对于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我认为文化的自觉必先做到哲学的自觉。

②哲学    没有华丽的外表和富贵的身份,    因其追求朴实的真理和阐发深邃的思想而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哲学与时代水乳交融,任何哲学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哲学的精神境界。哲学是时代的窗口,是一种社会生活。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所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③高品质的人生不能没有哲思的陪伴,健全的社会不能没有哲学理念的导引。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哲学是行动者的头脑,哲学是社会的灵魂。哲学离不开火热的生活,也离不开冷静潜心的探索。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耐得住寂寞。哲学徜徉在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理想与现实之间。它既超越神学的虚幻思辨,又突破具体科学的实证局限。人们在哲学思考中究古今之变,穷天人之理,寻精神家园。在哲学园地,一代又一代学子和哲人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上下求索。哲学也有自我放逐或被边缘的时候,也有魅力消减或深陷尴尬的时候。然而,哲学只要与时代同行,与生活为伍,与思想同伴,它的价值和魅力就会永驻。

④哲学家是社会中独特的思者和智者,他们为社会奉献的是思想和智慧。哲学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例如,有的哲学家把“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当作自己的精神动力。我们面对的世界充满矛盾,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现代化进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许多传统价值观念被颠覆,而新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未能确立;到处都呼唤人文关怀和诚信,可现实中却又充斥着冷漠和欺诈;倡导以公平正义理念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却与悬殊的贫富差距和城乡鸿沟并存;急功近利的发展换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哲学家需要面对现实。一些学者不满哲学的现状,发出了“哲学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的疑问,并呼唤哲学回归现实生活。当代哲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社会,拯救信仰,拯救诚信,已经成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⑤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思想事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和政党。新中国成立伊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成为人们解析中国国情、激发攻坚克难精神的重要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典范***哲学思想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哲学名篇为人们耳熟能详。在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岁月,“学哲学用哲学”的倡议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念得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得到系统解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各国各时代哲学发展历程的著述蔚为大观。

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研究筚路蓝缕、启发民智、锐意创新,对纷繁复杂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富有现实感的哲学解答,反映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诉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功不可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以哲学语言表达的改革号角。改革的哲学与哲学的改革相伴而行,改革开放为哲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中国的哲学学者们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审视和反思现实问题,探讨实践哲学、价值哲学、主体性哲学、人的哲学,深切关注人的地位、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他们以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充分吸纳世界文明成果,重视对外国哲学名著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他们尊重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思想资源,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学术典籍中的哲学思想;他们以哲学的方式反思时代,促进科学认识与价值目标的融合,提升理论研究的现实维度,实现学术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⑦我们处在文化发展多样化的时代,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在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思想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和回答各种挑战和问题。

(选自2011年10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空白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A.不但   更B.虽然   但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引用罗素的话,其目的是
【小题3】下列各项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哲学的自觉在于它能动地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
B.第⑦段既是对开头的呼应,又是对全文的总结。
C.哲学的自觉通过哲学家关注社会和人生来实现。
D.当前人们“学哲学用哲学”,哲学已进入辉煌时代。
【小题4】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①段中“自觉”一词的理解。
【小题5】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的自觉及其发展的理论成果
B.哲学的自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C.哲学的自觉及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D.哲学,人类精神世界中美丽而高雅的花朵
【小题6】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哲学对你的帮助和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0 07:0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舱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小题1】(小题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影响着城市的“和谐”。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记》《论语》中;另一方面,西方先贤如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
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只是到了今天,“和谐城市”的模式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同样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理想状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都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树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离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离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谈恋爱的地方多着呢,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呢,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呢。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不只是顺从米唐,更是理解她。
D.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小题2】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你有点眼熟
三石
软磨硬泡的,局长终于松了口,答应将洪波调回单位。
洪波心情不错,一边哼着歌一边收拾着东西。
“有本事,走了就别再回来。”万春没好气地说。万春是村支书,洪波是县里下派的扶贫第一书记,虽说工作时难免“马勺碰锅沿”,可一年下来,两人交情不浅。
洪波笑了:“那不行,虽然不驻村,但村里我还有结对贫困户呢!”
“知道就好。”万春拎起洪波捆好的被褥和包,搁到洪波的车后座上。
洪波跟了出来,握着万春的手:“老哥,我走了,媳妇明天的预产期,晚上得去医院。”
万春不舍:“也不跟大家伙儿打个招呼?”
洪波摇摇头:“不了,这一年好像也没干什么事,见着乡亲们不知道说什么。”
万春哼了一声:“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
顺着万春的目光看去,一帮村民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还没到跟前就有人高声问:“小洪,你这是要走啊?”
“没呢,家里有点事,过些日子还来。”洪波不好实话实说。
有人看到车后座的行李:“被子都带回去了,还能再来?”
洪波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
万春说话了:“小洪媳妇明天生孩子,孩子生完他还回来,用不了几天。”
大家有些半信半疑,善平大爷问:“小洪,你小子可别骗你善平大爷。”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使劲握着善平大爷粗糙的大手:“大爷,您老放心,我还会来村里的。”
大家乐了,一个个拱手道喜,七嘴八舌地说要去洪波家讨酒吃。洪波便有些哽咽,匆匆跟大家道别,开着车一溜烟地出了村。
洪波情绪一时平复不下来,车开得有些心不在焉。没出几里地,经过一户人家门口,一下没注意,轧死了个半大鸡仔。
“怎么开的车咯?”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骂骂咧咧地蹿了过来,拎起死鸡,一脸怒气,“你说,怎么办咯?”
汉子叫老扁,在当地口碑并不好。不是同村,所以洪波并不熟识;但经常从老扁家门口路过,知道这么个人。赔钱是肯定的,别漫天要价就成。“不好意思,我赔你钱,你说赔多少吧。”
老扁斜着眼:“不要你多,三百!”
洪波眼睛瞪得老圆:“一只小鸡仔要三百?你这不讹人吗?”
老扁冷冷哼了一声:“我就讹你了,怎么着?”
洪波差一点就火了,可一想还得赶时间,要是闹起来,一时半会脱不了身。再说跟这种人计较,不值。“行,三百就三百。”掏出三张百元票子递给了老扁。
“爽快!”老扁眼睛笑成一条缝,接过钱一张一张地对着阳光看真假,边看边问:“呃,我怎么看你有点眼熟?”
洪波没好气地说:“我是县里来扶贫的,从你门口过了一年了。”
老扁将钱一收,盯着洪波打量:“你是县里的扶贫干部?”
洪波说:“在箬源村扶贫,不像吗?”
点点头:“嗯,怪不得看着眼熟。”老扁搓着手上的三百块钱,表情有些怪怪的。洪波不想再搭理老扁,打开车门上了车。这时,老扁一步跨了过来,将钱从车窗扔给洪波,“这钱我不要了,还给你。”
洪波一时没反应过来,待缓过神来,老扁已哼着小调回了屋。
洪波把眼神收了回来,在车里呆坐了好一会儿,才启动了车子。
进了县城,洪波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单位,径直来到局长办公室,进门便说:“局长,驻村第一书记不用换人了。我想请几天假,等媳妇生完孩子就去村里,接着干。”
“什么?”局长一时没明白过来。
(选自2018年6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没干事,得他们说了算。”这一方面说明扶贫工作的效果怎样,一切以百姓说了算;另一方面也能暗中看出老百姓对洪波的工作还是肯定的。
B.“洪波眼睛便有些湿润了”“有些哽咽”表现了洪波对箬源村老百姓是有感情的,同时也铺垫洪波再次回村扶贫的可能,使情节不突兀。
C.小说语言描写极富个性化,能鲜明展现人物的性格。如“我就讹你了,怎么着?”刻画出老扁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急于挽回的着急心理。
D.老扁看洪波有点眼熟,得知他是扶贫干部后,就把钱退还给他,洪波深受感动,这更坚定了洪波舍弃小家返村扶贫的坚定信念。
【小题2】小说中洪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离不开矛盾冲突。请从文中找出三处矛盾冲突,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小说以“看你有点眼熟”为标题有哪些意蕴,试做简要阐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小题1】概括“我”第一次所见合欢树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
【小题3】第⑥段和第⑪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小题4】理解文中各个人生阶段有关合欢的叙写,探究文章的情感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出版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便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基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出版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则是为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这就发生一个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接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事、史料还原,还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莫属了。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则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修订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即本来的错误和发现新材料而证明出来的错误。尽管原著修订后更名再版时增加了些新篇目,但《红楼梦辨》还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红楼梦辨》初版肯定与上世纪50年代特殊时代环境下又增订再版的《红楼梦研究》思路不同,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删除了胡适的序言。通过对原著初版、增订再版前后变化的细致深入考查,可以见出作者红学观念移步换形的轨迹走向。

(节选自赵建忠《影印红学要籍的学术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作为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对后代索隐红学有很大启发,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B.蔡氏以后的索隐红学中,影响较大的是景梅九的作品,他的《石头记真谛》是以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为终极目的。
C.因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索隐派易于在解释作品时以意逆志,牵强附会。
D.民国时期红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派别,他们都重视对作品情节的考证,且倡导“回归文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景梅九自序中的话,意在证明《石头记真谛》融入了作者沉痛的民族情绪。
B.开头讲蔡、景红学研究成就,是为探讨“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提供前提支撑。
C.讲“索隐”方法在史学领域里的运用,是为了与后文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相类比。
D.作品一旦形成,与“本事”便无关联,这样的理论足以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头记真谛》是景梅九受《石头记索隐》的启发而著述的,自然与它一脉相承。
B.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竟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
C.以意逆志,是被写进教科书的鉴赏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易生牵强附会。
D.《红楼梦研究》删除了胡适的序言,调整了研究思路,修正了所谓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