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肖邦之夜

① 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北京有无数的夜晚,歌吹乐喧,有的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的燥热的电子乐声。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的巴黎或者华沙。

③是傅聪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的深处。

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他的手指还是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我坐在楼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的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的涟漪,偌大的剧场和我的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

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在我眼中,傅聪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萍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的滋味。

⑥说实话,傅聪带来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有许多的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的痕迹,是太小的小品。而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的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的、明朗而宁静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的诗。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

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他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浊热,好像真的充溢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关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那有些冰凉却柔软的手指,用那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许多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短暂易逝,却会长久地印在我们的生命里。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渐远。起风了,吹起的尘埃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

1998、10 (有删节)

注: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译家)被划为右派,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文革期间不能回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北京的秋夜最美,夜色浸润了作者细腻的心,也为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B.第②段写北京夜晚音乐的喧闹浅俗,为肖邦音乐会铺垫了底色,不仅可反衬其高雅,也表达着作者的好恶。
C.文中对傅聪“手指”及琴声的描写,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D.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犹如玲珑剔透的诗。
E.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自己对肖邦、傅聪及其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挚爱娓娓道来,行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小题2】(1)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的原因是什么?
(2)“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之夜。”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 作者为什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
【小题3】关联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段中的画线语句“秋夜”描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5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3岁的柬埔寨小伙坤卡今年年初不幸患了面瘫,寻遍了柬埔寨大小医院都没治好,后来听说吴哥国际医院来了一批驻诊的中国医生,坤卡决定去试一试,经过中国医生的针炎治疗,20多天后,坤卡现在已基本痊愈,坤卡一家人连连称赞:“感谢中国医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自2018年7月首批援柬医生抵达暹粒后,中方的多批医疗专家组为超过3000名当地患者和各国游客提供了医疗服务,驻暹粒领事为公室领事夏永宏表示,泰州援柬医疗专家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困境,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医疗救助和健康服务水平。

今年44岁的达拉家住马德望省,患有严重腰椎疾病,特地赶来暹粒尝试中医诊疗,援柬中医穴位专家张东升告诉本报记者“当时达拉的下肢创痛麻木非常严重,走路都成问题,我们给她做了全面检查,并进行了穴位注射。”经过治疗,达拉的创痛逐渐解除,现在基本治愈,她兴奋地说,“中国医术太神奇了!中国医生的医术好,医德高,我对他们充满了信任。”

(摘编自201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中国医术太种奇了”——记中国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作者:赵益普林芮)

材料二:

中药熏蒸所用方剂均于纯植物中药,具有清扬发散之性,可达到良好的清热、活血、驱风、退翳等作用:辅以其热效应,扩张患处血管,明显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及炎性反应递质吸收等,缓解患眼眼表损伤,促使泪液分泌及泪液循环,因而显著改善眼部组织的营养状况。中药熏蒸也可有效补充患眼水分,刺激泪腺,进而达到促进泪液分泌,修复角膜组织损伤的作用;加之人工泪液也具有润滑眼表、营养角膜、增加泪膜稳定性的作用,可防止角膜结构损害,进一步缓解眼部干、涩、痒等症状,因而治疗后干眼症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均有所改善。

(摘编自赵丽胡小凤徐邦丽《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视觉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

材料三:

中医很早就传入西方。其实,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不成体系,大都是“小打小闹”。比如,印度是有民族医学的,但是他们没有科研队伍,都是一些个体在制药,墨西哥跟中国一样,民间也是采撷植物的茎和叶然后熬点水来喝,以求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没有系统起来,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药店,没有加工厂,就只是一种民间的经验。在发达国家,德国、英国都有类似的疗法。比如德国也有像中国那样的草药铺,可是德国人自己没有传承下来。英国的传统医药叫顺势疗法,这种疗法基本上就像中国的按摩、针灸这类东西,但它只散落在民间。

但中医,它有系统性,也有传承,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国外研究它们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改革开放,中医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外掀起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热潮,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及瑞士等国,与我们都有合作,也有许多人干脆到中国留学,就学中医。到了现代,国外已经不仅限于引进我们的中医理论和理念了,还邀请许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师去国外帮助治病。

(摘编自《石学敬院士纪实:一位让中医针炎享誉世界的传奇大师》》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医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一项是(    )
A.中医运用针灸治愈了柬埔寨坤卡久治不效的面瘫,受到其一家人的称赞。
B.中医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针灸和医药。
C.美国、德国等一些相对发达的回家,在中医学术研究方面都与我们合作。
D.许多外国人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医;邀请许多中医大师到国外帮助治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医疗队在柬埔寨开展医疗援助行动,不仅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且缓解了当地缺医少药的局面,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
B.中药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表明:用该方法治疗干眼病不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泪膜稳定性等均有改善。
C.许多中医药方都采用纯植物中药,这些自然界的原生态植物,不仅能医治各种疾病,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D.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由于种种原因,都不成体系,也没得到很好地传承,所以都不像中医那样影响深远而广泛。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医“真正地成为了一种医学学派”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梦人(节选)

严敬

①春天来了,白水塘畔的三角梅早早就把花开上了,一簇簇凝固的火焰,忧若梦境。我们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②要说白水塘,真的,它曾经名副其实,不但有水,水里居住着鱼,还有荷塘,生长着许多荷叶。荷塘虽然不大,十多亩的样子,但钻到里面,被荷叶簇拥,也会产生辽阔无穷的感觉。到了夏天,荷叶匀肩搭背,填补了彼此之间的缝隙,几乎覆盖了整个荷塘。白色的水鸟时时盘旋在池塘的上空,等相中了满意的地方,便一头扎下去,没入荷叶里面,得意地鸣叫。接着,荷叶们纷纷想开心了事,荷花开了,水红色,星星点点,点缀在一片碧绿之中。风吹过荷叶,荷叶一面的裙边便朝另一面翻卷,露出比叶面浅许多的底面,折叠成一个半圆。风如果不停的话,荷叶就始终保持着这种折叠的样子。可是,闷热的午后,风忽然停了,荷叶也仍然是那种半卷的形状,像一个人,将手臂高举起来,再也没有放下来。喧嚣的荷塘变得寂静,荷叶似乎瞬间沉睡。荷塘里的鱼儿喜欢这个时候浮到水面,一边纳凉,一边吮吸荷叶的清香。这是昔日的白水塘。后来,房产开发商开始填埋荷塘。荷塘渐渐缩小,慢慢消逝。

③冬天,荷塘尚有一角未填.剩下一捧清水和数株枯荷。每天都有两三人到荷塘垂钓。他们在塘边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挂饵、抛丝、提竿,样样做得一丝不苟。我和雯雯远远地看着他们,雯雯的笔下,除了花鸟虫鱼外,又有了这些垂钓者的身影。

④天气骤冷.飘起霏霏细雨。这种恶劣气候足以摧毁任何垂钓者的信心。但仍有一个穿雨衣的人到荷塘来垂钓。他是一个极其投入的垂钓者,伫立在荷塘畔,半天纹丝不动。他全神贯注,眼晴一刻也不离浮标。有时,他会举着钓竿,朝左或者朝右移动数步,换一个钓窝。先前,许多人时剩存的荷塘里面是否有鱼表示怀疑,但这个雨中垂钓者告诉人们,没有被填完的荷塘的确有鱼。这些鱼大概有三种结局:一、吞下垂钓者的诱饵,成为垂钓者的收获;二、拒绝垂钓者的钓饵,忍饥挨饿,最后俄死;三、等待推土机的活理,鱼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⑤这个垂钓者有顽强的毅力,风雨无阻,身影每天都出现在荷塘啤。他背对着房舍。他的背影很像一个石块。在雯雯的画里,他真的成了一块沉默、冰冷的石头。很久都不见他提一下鱼竿。风悄悄地擦过他的脊背。有时我们甚至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垂钓者,他只是一个悠闲散漫的人,多余的时间没有办法打发掉,于是,索性来到荷塘,陪伴那些鱼。

⑥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天忽然放晴了。好天气一下子给荷塘招来了几个垂钓者,一、二、三·····一共七个垂钓者。他们个个站得笔直,眼睛紧盯浮标,生怕鱼儿咬钩而错失良机。鱼儿早就俄坏了,他们快速地寻找食物,悬挂的鱼饵终于可以尽到职责。

⑦荷塘的水源本来早已枯竭,荷塘见底将是不久的事情。但一场大雨改变了这种情形,雨水一下子聚满了这个荷塘。新鲜而陌生的水流,带来了大路上的泥尘,带来了岸上的青草,带来了植物的种子,还带来了许多溺水的昆虫。这片小荷塘忽然变得令人向往和迷恋。雨水本来给困住这儿的鱼带来了逃生的机会。但是,它们太喜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生水。以致产生错觉,以为荷塘依然是它们往日的家。

⑧但这不表明,荷塘里的鱼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食物总有吃完的一天.而人的耐心又非常可怕,他今天一无所获,明天他照旧守在荷塘边,即使第二天他空手而归,但他还是会寄望于第三天。鱼很难斗过人,它的耐性没有人的好。鱼吃完荷塘的食物后,饥俄开始折磨它。垂钓者的美味天天悬浮在它的眼前,更是时它的折磨。鱼最终会去吞食钓饵。鱼被提出水面后,新鲜的身子,闪着银光,像一枚奇异的果实悬挂于空中。

⑨鱼继续和人比试着耐心。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制胜的法宝就是耐心,荷塘边只剩下一个垂钓者,他天天来荷塘,一来就不慌不忙地做窝、系线、抛丝,然后像生了根似的蹲在塘边。有时候,他会打个叱。天气好的时候,他说不定还会就着塘边的细草,睡上一会儿。

⑩雯雯越来越沉迷读书,她笃信知识就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想象可以克服任何困难。雯雯说。那人来垂钓,就是为了做梦,他梦见了荷塘和塘里的鱼,以前,荷塘里长有茂盛的荷叶,塘水清凉。一群鱼生活在里面,这种生活本来很好,可是忽然有人开始填埋荷塘。荷塘越来越小,眼见得鱼儿们要被活理于泥土之中。雯雯说,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人终日做梦,梦成了他的牢笼也囚禁了塘里的鱼。

⑪我问雯雯:“书里没说怎样解救鱼儿吗?”

⑫雯雯说:“说了。等那人梦醒。如果他梦不醒,鱼儿们就逃不掉活理的命运。”

⑬我和雯雯看到,男人天天垂钓,无论他睡没睡,他都是一个梦境。他手中握着鱼竿丝线垂入水中。现在鱼儿们也知道了囚禁它们的是日日到塘边垂钓的这个男人,是这个男人的梦,只要摇醒这个男人,它们就可以逃出他的梦境,逃脱被活理的厄运。

⑭鱼群中一条条鱼拼命地咬钩,还衔着钓钩拉直丝线,企图牵动男人,好叫他醒来。但鱼的力气太小了,不仅没有弄醒男人。反而使男人睡得更沉。男人开始是坐着睡的,后来索性倒下身来.在岸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鱼儿们非常绝望,照这样下去,他们无法脱离男人的梦境。

⑮我问雯雯:“书上没有说有别的办法可以救出鱼儿们吗?”

⑯雯雯说:“爸爸,有,我想一定有,我正在寻找。”

(节选自《钓梦人》,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小题2】结合选文,概括雯雯的形象特点。
【小题3】分析选文的叙述特征。
【小题4】标题“钓梦人”有什么含义?它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另外,狂风卷起的扬沙浮尘、降雨带来的湿度升高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开放给莫高窟文物带来一定程度侵扰。

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洞窟开放管理制度。自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以“莫高窟游客承载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确定了洞窟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2%,二氧化碳不能超过1500ppm的洞窟微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一旦洞窟环境超过预警指标,系统可自动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预警提示。洞窟管理部门和接待部门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调整游客参观路线,启用调节洞窟,及时对预警的洞窟进行通风和除湿,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指标回落至安全范围内。遇到强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情况时,莫高窟采取停止开放的管理措施,并向社会及时发布洞窟暂停开放通知。

为了解决洞窟空间极其有限,洞窟采光不好,游客可能看不太清楚文物细节的问题,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先后面向全球上线,实现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游客们在前往洞窟之前,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了解莫高窟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洞窟景观。显然,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的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小题1】下列关于莫高窟壁画修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受保护手段、管理水平、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敦煌研究院曾与外国同行开展合作。
B.“灌浆”技术,就是将特种泥浆注射、填充到空鼓的壁画中,泥浆变硬后固定壁画。
C.泥浆含有水分,会把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能诱发壁画盐害。
D.目前研究人员已找到去除和降低盐分的新途径,完全能解决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B.彩塑和壁画的制成材质脆弱,长时间后,病害增多,逐渐老化。
C.当洞窟内环境超过预警指标时,系统可自动向社会发布预警提示。
D.游客观看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小题3】莫高窟文物保护中所借用的科技手段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C.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C.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一一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B.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C.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相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D.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C.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D.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E.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小题3】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