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人的实践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要相应发生改变。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塑造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

②生态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

③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其所蕴含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重塑人的心灵,并催生一种新的人格类型的出现。同时,由于农耕文明的“依附型”不断被摒弃,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不断被反思,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们对生态价值的重视和对生态精神的渴望正在持续发酵,这种新的人格类型已经呼之欲出。

④心态,即人类的精神状态,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统一。在人类陷入精神危机、面临精神家园丧失的现时代,心态处于边缘化,陷入焦虑与矛盾中,变得不再健全。生态人格的塑造正是人在面对困境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得的唯一出路,其目的是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的深层次联系,重新思考人类精神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自然中汲取精神资源,从而实现人格的完满。

⑤传统意义上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与法权人格是完全脱离了生态环境而独立得到确立的人格。但是,生态人格的确立,实质上包含了法权、道德和心理人格的整体生态化转型,使之获得生态内涵。这种人格不仅要求人们形成生态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还要求人们在追求自我道德和心理完善的过程中致力于实现自我人格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成为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

⑥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在此意义上来说,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只有享用自然的权利,而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之所以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首先是因为自然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可享用性,其次是因为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能力。人类享用自然必须以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为前提,要享用自然必须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使自然为我所用,而要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则必须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实践应当保持人类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条件,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如果说,享用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权利,那么,维护自然的可享用性则是人类的基本义务。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和丰富性。

⑦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择善”的完满诠释,即生态人格在道德责任上打开了人对自然的关怀之窗,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拓展到了整个自然界。生态人格超越传统人格,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维度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珍惜的道德品质,赋予它们崭新的内容和气质。同时,生态人格是由拓展与超越传统伦理的环境伦理来涵育和教化的,环境伦理不仅需要藉由调节、导向、教育、辩护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功能来实现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控制能力,而且需要通过提高和改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生态人格正是在环境伦理的这种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德特质。

⑧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种心理态度及体验,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只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反映、认识活动。生态美感是在生态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与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从而和其万象,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共生、整生,体会其超然的生态美感境界,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全面发展。生态美感的树立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 2012年02月14日《 光明日报 》)

【小题1】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入第⑥段的空格处,并说明理由。
A而且  B但是  C固然
关联词: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③段中“发酵”一词的含义。
【小题3】阅读第⑥段,说说人类具有享用自然权利的原因。
【小题4】细读第⑧段,概括“生态美感”的主要内涵。
【小题5】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人格是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而塑造的人格范式。
B.生态人格就是人类心态与自然生态相互融合的完满人格。
C.人类必须首先向自然奉献然后才能保证自然的可享用性。
D.“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呼唤”可做本文标题。
【小题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塑造生态人格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5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夹克衫

王 溱

陈立这些日子躁得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儿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查身体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块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失魂落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科长听了叹口气说,你这日子以后难了。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好。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立说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立摊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下属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中央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一天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也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上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写“陈立这些日子躁得牙花子都肿了”,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小说中的科长,是一位细心、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想帮助陈立,并知道陈立不敢去找市长,便鼓励陈立大胆去找市长。
C.小说写市长的秘书,虽寥寥几笔,但血肉丰满,一笔“想上来阻挡”,一笔“您的头发”,写出了秘书的个性。
D.小说写“陈立托着那件……夹克衫”,“托”字很传神,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他毕恭毕敬的神态和自感礼轻的心理。
【小题2】小说中陈立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于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想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对“天”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由战争实践到理论提炼的过程。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中华文化才构建了包括天人之学在内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上所作出的贡献。
C.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天论》采用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路,对天人之分内涵的阐发深刻而清晰。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坚守传统的立场,与外来文化交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 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环境审美出现了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审美观。
② 环境审美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之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较少谈环境审美,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渔猎文明时代,人们对关涉人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这个时代对环境的审美突出特点一是功利性,二是崇神性。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农业文明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家族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合为一体,其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村走向城市开始的。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以至于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的诞生。
③那么,这种审美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呢?
④第一,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生态与文明的共生。生态与文明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相比以往文明中的自然人化,这是更高意义上的自然人化。这就是我们当今说的美——生态文明的美。
⑤第二,生态文明审美观在涉及人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生命时强调生态公正的原则。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自然美不过是人的生命的象征。生态文明审美观持生态公正的伦理原则,认为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美国学者罗尔斯顿说过这样一件事:罗瓦赫原野公园过去的标牌上写的是:“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现在标牌上写的是“请让鲜花开放”。标牌的这一转换虽然目的都是让人爱护鲜花,但前者持的是以人为本位的立场,后者持的则是生态公正的立场,即承认鲜花也有开放的权利,人要尊重这种权利。
⑥第三,在生态文明审美观中,生态平衡成为自然环境审美的核心。持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则认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不论其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也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
⑦第四,生态文明审美观特别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试想,如果喜马拉雅山不再是荒野,成为类似黄山那样的旅游胜地了,整个地球上的生态会遭到如何巨大的破坏。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⑧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审美应该说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 它因为较少被人们谈及,所以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
B.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环境审美意识也在此时萌生。
C.农业文明时代,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家族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为一体,其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D.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走向城市的农民渴望着新的文明,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审美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指出环境审美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新的观念——生态文明审美观,开门见山地亮出了所要阐述的中心话题。
B.文章②段以人类历史发展为序阐述了人类在不同的文明阶段环境审美观的变化,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生态文明审美观”的论述。
C.文章第⑤段引用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都是为了证明“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这一论断。
D.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重点紧扣“是什么”,对“生态文明审美观”作了层层深入的阐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的标牌变为“请让鲜花开放”,其实是对鲜花自有其开放权利的承认,人类应该尊重这种权利。
B.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给人带来的愉悦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要它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就不会给予正面的评价。
C.重视荒野保护,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D.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注“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庚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感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盏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哪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美走过的,是囚徒,貶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美的城檯,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11)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凤俗文化及地理坏境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12)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雨得名。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颓(tuí)B.泥坯(pī)C.一抔土(póu)D.维系(jì)
【小题2】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蜕变B.湮灭  演变C.淹没演变D.湮灭 蜕变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第⑩段,运用拟人、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小题4】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小题6】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知识、开展社会教育与提供社会活动场所等重要职责。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仍存在总量不足、经费不足、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黄志良《 中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

材料二:

材料三: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很多地方“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在中国事实上就逐步造就了“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基本格局。

随着径济实力提升、政府向服务型转型,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开始排上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再者进入新世纪后,恰逢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中国完成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制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之后,带来了服务效益的迅速提升和公众满意度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坚定了地方政府进一步推广总分馆制的决心和力度。地方实践经验很快被吸收转化为国家文化发展方针政策,又面向全国普及推广。

2012 年5 月l 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填补了中国图书馆规范体系中服务类标准规范的空白,是文化行政部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南,也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在这一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术:“公共图书馆应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原侧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总分馆服务,…提升同一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摘编自金武刚 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

材料四:

在美国,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国会图书馆、州图书馆和市、县图书馆分别承担不同的服务职能,定位明确。美国国会图书馆以为国会议员提供服务为工作重心。各州图书馆也以州议会、州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任务是向本地区居民提供服务。所有的市、县图书馆均实行总分馆制,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区城图书馆网,向辖区公众提供普遍、均等、无差别的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市、县图书馆并非都有总馆(或主馆)。总分馆制的广泛实行使公众可以就近方便地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身边的“大书房”,而且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此外,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税收占图书馆年度经费的70﹪-80﹪;实行由行政区域居民组成的董事会制度.图书馆经费预算、支出都要经过董事会审议.图书馆馆长向董事会负责。因此.美国公众普遍具有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图书馆普遍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美国公共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根本宗旨.所有工作紧密围绕读者服务展开.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摘偏自徐大平《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顶是
A.作为我国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其发展受到国家重视,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B.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级图书馆”的做法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逐渐演变成“一级政府建设并管理一个图书馆”。
C.2006年一2014 年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图书藏量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较前一年增长量最大的年份是2013 年。
D.《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是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立馆的纲领.它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国际化水平较低成为制约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B.2006年一2014 年,随着我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大.人均公共图书藏量也逐年增加,但2008年和2011年较前一年增长量最小。
C.2006年一2014 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呈正比增长,从2012 年起,总流通人次和书刊外借册次均超过了30000。
D.21世纪后,现代图书馆基本理念在我国得到重建,唤醒了图书馆人职业精神,因此新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建设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崛起。
E.美国公共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和图书馆服务意识都较强,这是因为美国市、县公共图书馆以行政区域的居民财产税为主要经费支撑,实行由行政区域居民组成的董事会制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实施制度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