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②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

③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00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00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00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④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⑤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 “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她认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因此可以推测,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母亲,也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己人”,“自己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当然也就放在心上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男人与美国男人对于“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的反应。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 “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并且不具有可替代性,很难舍弃。

⑥从上面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可见,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种影响真那么确凿,那么在中国人的大脑里是否存在相应的自我表征的神经生理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 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者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⑦这是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还是中国人的大脑比较特殊呢?为此,研究者特别研究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群体——香港人。在研究者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同住在腹侧内侧前额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的神经基础是分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深入骨髓”。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的自我甚至会根据文化情境转换:有时候母亲像是“路人甲”,有的时候又与母亲“形影不离”。

⑧总之,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

【小题1】文章第三自然段“00”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A.不仅 而且 于是B.虽然 但是 因此C.由于 而且 所以D.因为 所以 于是
【小题2】对文章第三、四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记忆具有“母亲参照效应”,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B.研究者把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来测验被试者对相关材料的记忆效果。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D.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无论在婴儿时期还是成人以后对母亲的依恋都更为强烈。
【小题3】请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因。
【小题4】文章第七段中“深入骨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根据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例子
作用
中国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的对象”母亲
(a)
(b)
说明西方文化更加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
 
【小题6】很多艺术手法都会用到“母亲”这个意象,请举一例并联系本文加以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2:0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 化 时 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 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消失的鸟群
邱红根
傻根娘眯着眼睛在阳台上晒太阳。阳台很大,挂满了香肠、猪蹄子、腌鱼等年货。按以往的经验,进入腊月,傻根娘便准备忙碌了。
还是五年前,傻根娘在儿子这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次也是在冬天。一进腊月,城里人也开始“忙年”了。傻根媳妇是个能持家的能干人。进了腊月,儿子阳台上便挂满了年货。这些东西——腌鸡鸭鱼、香肠、猪蹄子都是要在阳台上晾干的,否则就会长出霉斑。临出门儿媳妇交代,
“妈,您帮忙照看一下阳台上的年货,城里的鸟蛮狠。”
儿子的房子很大,阳台也大,占了一面墙。阳台原本是用玻璃封了的。玻璃外面又罩着一层防盗网。因为阳台上的年货需要晾干,封了的玻璃窗要打开,让阳光和风灌进来。
那时候,城市里鸟可真多。这些鸟都是被阳台上的香肠的香味吸引来的。麻雀、八哥、乌鸦、蓝鹊是傻根娘叫得出名字的,还有很多傻根娘叫不出名字。这些鸟总是趁人不注意,飞进防盗网,飞上阳台,在香肠上啄个洞就飞走了。最讨厌的是麻雀,这小东西灰头灰脑的,一来就是一群。那年的整个腊月,傻根娘就坐在阳台上赶鸟。
傻根娘不识字,看不懂电视。儿子家里的东西都是电气化,家务活插不上手,来到城里,傻根娘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儿子儿媳工作忙,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孙子在外地上大学。儿子儿媳出门后,偌大的一个房子,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对象。傻根娘就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在城市邻居之间从来不说话不来往,这点可真比不上乡下,一出门,整个村子都是熟人,这里站站那里瞅瞅,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在城市傻根娘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这次,傻根娘是不得不随儿子来到城里的。去年傻根他爹去世后傻根娘觉得乡村再没有值得牵挂的,才答应随傻根来到城市。儿子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到了城里,后来取了个城里媳妇,在城里安了家。傻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傻根爹没去世时,傻根多次说,“妈,你们就不种地了,到城市里来吧!儿子能养活你们。您和爸爸这么大年纪,也该享清福了。”对儿子的要求傻根娘总是不答应。傻根娘是个明白人,她不答应儿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虽然儿媳妇很孝顺,但“媳妇和婆婆原本就是天敌”——这可是书上说的。再孝顺的媳妇和婆婆待时间长了,也会闹出矛盾。“就是牙齿和嘴唇也有打架的时候呢!”再说懒散惯了的傻根娘可受不了城市的局促。因此无论傻根怎么做工作,傻根娘就是不松口,一直和傻根爹在乡下侍弄他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城市的这些日子,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勤劳了一辈子的傻根娘便觉得浑身不自在,就一直盼望着进入腊月。希望自己能像五年前一样,在阳台上赶鸟,体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隐秘的内心深处,傻根娘已经把鸟当作自己的一份期待,一份渴望,一份坚守。
现在,傻根娘躺在阳台的宽大藤椅上,眼睛眯成一条线。阳台上的香肠,散发出好闻的香味,傻根娘爱闻这种香气,这种香气仿佛是一种诱惑,人都受不了何况鸟。今年却出乎意外,没有一只鸟飞进阳台啄食。这倒是让傻根娘很是失望。傻根娘不知道城市的鸟群都飞到哪里去了?太阳病怏怏地挂在天空,风中流动着一种发霉的味道。傻根娘瞥见阳台上的甜香肠的表面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霉斑,特别是在香肠皱褶处更明显。傻根娘知道这霉斑是有毒的,需要被清除。想到这一层,傻根娘颤微微地去厨房拿块抹布,把一根根香肠表面的霉斑耐心地轻轻擦拭……
做完这项工作,傻根娘真的累了。她吃力地躺在藤椅上,她想,自己真的老了,不中用了。
跨过年,傻根娘就进八十七岁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第四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插叙傻根娘当年在阳台上赶鸟的情景,和现在城里无鸟形成对比,反映出任务内心的孤独。
B.傻根娘本来一直不愿意到城里来住的,认为自己和媳妇合不来,后来发现傻根与傻根媳妇很孝顺,于是才答应随傻根来城里居住。
C.小说在塑造傻根娘这一人物时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尤其通过对她的动作描写,来体现其生活状态。
D.这篇小说以一位农村老人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老人的阳台赶鸟事件,主要表现出城市环境变化的现实,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卫家园。
【小题2】小说中“傻根娘”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富有深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

王剑冰

有哪一个县名,是和一个剧种连在一起的?只有弋阳。弋阳腔因弋阳立身,弋阳亦因弋阳腔扬名。“弋阳”二字本身就很有意味,那么,弋阳腔呢?

终于听到了,那是在一场雨中。很大的雨,似乎要先沐浴才能听曲。满街筒子都是雨水,哗哗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场地,场地里已有不少人等在那里。他们从弋阳的各个方位赶来,湿了鞋子,湿了衣衫,一个个却眼睛明亮,心志高昂,等着锣鼓开篇。戏是《珍珠记》,书生高文举与王金贞悲欢离合的故事。据说是百年老戏,2017年才由弋阳腔剧团复排出来。

雨的声音不时从门外传来,场内的观众却全然进入了戏中。八场戏环环相连,紧紧相扣,人们有时叫好,有时鼓掌,有时私下里帮腔,直到遭强权拆分的夫妻在包拯的主持下于公堂团圆,才舒心地出了一口气。演出结束了,还有不少人站着迟迟不走。

我来弋阳腔剧团的时候,部分人员正在排戏,排的是新挖掘出来的传统剧目《芦花絮》,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忠孝内容。

我就和舞台总监杨典荣聊了起来。老杨75了,说话有些漏风,但吐音有力,精神矍铄。喜欢了大半辈子弋阳腔,人老了,还在团里操心。老杨说,弋阳腔是元末明初的时候,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弋阳一带,结合当地乡语和民歌滋生出的一个全新地方腔调,后来,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被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是高腔鼻祖,京剧、湘剧、川剧、秦腔等四十多个剧种无不受到弋阳腔的影响。清康乾时代,内廷都以弋阳腔和昆曲为主要演出曲目,乾隆五十大寿,点的就是弋阳腔。

排练休息时,我见到了《珍珠记》中扮演王金贞的徐小芳,这位1987年生的鄱阳人,读初二的时候上饶艺校去招生,就进了艺校。四年后毕业,考到了新建的弋阳腔剧团。“这个团是新团,年轻人多,同学多,风气正,最重要的还是觉得弋阳腔有前途。”她说。她在这里认识了爱人操正。操正在《珍珠记》中扮花脸,扮相让人印象深刻。小芳说,团里的人现在说起来还年轻,可也都三十左右了,再有十年就四十上下,很快的。我想起演老仆的演员,她说她叫黄青南,才32呢。哦,演得真好,把一个善良的老奴演活了。

弋阳古戏台数量的众多,是我所想象不到的。一个个抱得十分紧密的村庄,竟然收藏着典雅精致的秘密,守护着村子长久的信仰。戏台多数是清代的,也有的从明代坚持到现在。

这些老戏台,就像固执地开放在乡野的花树,不仅安抚了生活,也闪亮了历史。

变化的时代,总会有一些不变的理想,那些同外婆的故事一样老的唱曲,还顽固地统治着农村的喜好。戏台与戏曲也是一种未尽的情缘,当锣鼓声从内里响起,一切都成了上天赐予的浪漫。有些戏台的墙上还留着当年演出的剧目,不仅有《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封神传》,还有《金貂记》《卖水记》《花蝴蝶》《借亲配》。看着那些戏台,你会觉得弋阳腔的调子已经渗入各个细部,在许多个夜晚翩衣舞袖,牵扯迷离的月光。

是的,那一个个戏台,总为一袭长衫虚席以待,敞亮的空间,也最适合装下青春的梦想。

信江舒展地流着,这是一条母亲河,无私地养育了弋阳。

远远地就看见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戏楼,风风雨雨多少年,依然光彩屹立。村里的孩子几乎都集中到了这里,在戏台上疯耍疯闹,说词唱曲。

你会见到这种情景,饭盆汤碗在那里放着,戏装粉彩在那里摆着。弋阳腔一开唱,男女老少个个仰着脸笑着、呆着或恨着。听戏本身,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风吹起来,场边的树枝在摇动,一颗果实掉落了,砸到地上有一种深刻的响,又一颗果实掉落了。竟然没有谁在意,他们在意着戏里的事,每个人都要从戏里去窥一窥自我。有的泪水挂在脸上,不擦也不抹,就那么随着戏,感同身受地将自己敞开在这个世界里。婆媳关系不好的,或许会在这一刻各自有了触动,夫妻关系有裂痕的,或许会从剧情里看到各自的毛病。失去的还会回来吗?错位的还会复原吗?

戏真好啊。那一场场戏,就这么看了下去,一直看到鬓霜须白,看到地老天荒。

明白了,弋阳腔就是弋阳永久的代言,是弋阳百姓永久的感念。此后再提到弋阳,就会想起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28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弋阳腔借弋阳县立身,弋阳县也因弋阳腔名声远扬。作者在首段运用了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强调二者的相辅相成。
B.文章中提到舞台总监杨典荣75岁了,说话有些漏风,但还是在剧团操心,这从某个方面表现了老杨对戏曲的喜爱。
C.文章写变化的时代总有一些老唱曲“顽固地统治着农村的喜好”,“顽固”一词作者贬词褒用,写出了农村人对地方戏曲的由衷喜爱。
D.文章的题目“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描写形象,意蕴丰富。“牵曳阳光”,既联系了弋阳县,又蕴含弋阳腔富有发展前途的意思。
【小题2】请分析“这些老戏台,就像固执地开放在乡野的花树,不仅安抚了生活,也闪亮了历史。”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小题3】文章中描绘的地方戏曲弋阳腔有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危机就与资本主义相伴而行。尽管经历多次重大危机,但资本主义一再从中脱身,这表明资本主义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自我调整和危机应对机制,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制度弹性。归纳起来,为了应对危机,资本主义通常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机制弹性。

收缩。在主要体现为“需求不足”的危机面前,西方资本主义通常会进行战略性退却,让渡部分非核心利益来保存核心利益,从而延续制度本身。比如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进行妥协、构建福利制度体系、引入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对经济进行国家调控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这些举措,缓解劳资冲突,平衡社会关系,保持资本主义运行环境的稳定,维护社会再生产的外部条件,保证剩余价值的顺利实现。

扩张。在主要体现为“供给不足”的危机面前,西方资本主义的主要应对策略是战略扩张。

首先是在物理空间上进行扩张。对内强化资本力量、压缩劳工空间,减少调控;对外强力输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次是在抽象空间上的扩张。即不断开发出新的资本实现样态,如具有金融属性的房地产业是社会空间的资本化。再次是在时间上的扩张。比如以信用为基础,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借贷经济,鼓动消费者进行透支消费,使得资本主 义消费向未来扩张,在当下实现本来只能在未来实现的剩余价值。

转移。转嫁和输出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常用手段。在当代,危机的转移相对以前更加隐蔽。一是向本国人民转嫁危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大规模解雇工人、降低工人工资和待遇,在当代,危机的损失更多由资本主义国家隐性转嫁给人民。二是向外部输出危机。不同于以前战争的方式,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转嫁危机更多采取隐蔽的金融方式,凭借金融霸权,把危机输出到全世界。

在上述制度机制弹性的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延续,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是有其限度的。资本主义收缩、扩张、转移的限度,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限度,即资本主义自身调整的限度或资本主义制度的弹性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资本自身。资本具有使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但同时资本的本性是无休止地实现自身增殖,因此资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将导致资本自身的终结,把资本推向解体。资本主义越发展,这个矛盾就会越突出,资本主义的弹性就越接近其总限度。

总之,资本主义的弹性无法克服的最终限制就是资本自身,这是资本主义的“刚性内核”。

在这个最终限度之内,不管如何腾挪、转换,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无法跳出资本主导的框架。在这个最终限度之内,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弹性运动又使得资本主义不断逼近这个最后限制。在这种弹性运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螺旋式上升,其危机也螺旋式升级。对危机的各种应对,在表面上缓解危机,又为更深层次的危机埋下伏笔,在危机的螺旋式升级中压缩了资本主义的回旋空间,把资本主义进一步推向其自身的历史极限。

(摘编自张严《资本主义的回旋空间与弹性限度》,《光明日报》2019年2月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资本主义收缩与扩张的制度机制弹性,分别适用于“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
B.扩张主要是时间上的扩张,即让消费向未来扩张,在当下实现只能在未来实现的剩余价值。
C.向本国人民转嫁危机时,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不再解雇工人,而由国家隐性转嫁危机给人民。
D.受制于资本,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有限,资本主义终将被推向自身历史极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概述资本主义屡经重大危机而一再从中脱身的事实,进而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制度机制弹性这一观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收缩、扩张、转移三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制度机制弹性,进而阐明了这种“自我调整和回旋空间是有其限度”的原因。
C.文章在分析收缩与扩张两种制度机制弹性时都运用了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手法,而在分析转移这种制度机制弹性时则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D.作者把资本主义白我调整无法克服的最终限制——资本,比喻为“刚性内核”,把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使行文生动精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危机就与资本主义相伴而行,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螺旋式上升,危机也螺旋式升级。
B.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转嫁和输出危机的两条通道:一是隐性转嫁给本国人民,二是通过发动战争或凭借金融霸权输出到全世界。
C.为了延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运用了收缩、扩张、转移等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制度机制弹性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形态。
D.资本使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与其无休止实现自身增殖的本性所构成的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越发突出,最终导致资本解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关闭微信赞赏功能,苹果在怕什么?

贾敬华

4月19日晚,微信发表了一则官方声明: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将被关闭,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赞赏功能不受影响。另据透露,除了i0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关闭外,微信表情平台的赞赏功能也将被关闭。也就是说,未来腾讯基于微信支付的一些应用场景,均会被苹果所谓的规则无情地封杀掉,微信官方的解释是苹果规则变更。

查阅资料会发现,苹果在2016年6月13日更新了3.1.1条款,更严格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苹果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的赞赏功能为何现在才宣布关闭?对此,腾讯官方的解释是,经过与苹果长近10个月的谈判、沟通与协调,最终只能遗憾地关闭赞赏功能。

跳出这一事件,仅就产业链布局来看,关闭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和微信表情赞赏功能,是苹果对微信支付的防守,因为苹果现在有了自己的支付Apple Pay。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新睡!作为苹果最具创新的一项功能,Apple Pay可以说是苹果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与其他的支付产品一样,苹果也在试困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植入支付产品,进入商超和一些餐饮场所。未来。苹果势必将支付拓展到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寄生在iOS平台上的微信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苹果对微信支付进行限制亦是必然。

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可以说是苹果最强动的对手。背倚腾讯的资源,微信短短几年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并坐拥数亿用户。坦白说,苹果和腾讯尽管不是劲敌,但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与苹果已经构成了竞争关系。尽管苹果并非仅仅针对腾讯一家,但针对性已经非常明显了。如果说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功能有风险,为何安卓平台没有封杀这一功能呢?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价值上涨三倍至38万亿人民币,微信和支付宝主导了市场,苹果的Apple pay全面受阻,市场份额与微信和支付宝更是相差甚远。在这样的不利格局之下,苹果用规则约束所有APP内的支付行为,也是在为Apple Pay做铺垫。

归根结底,微信公众平台打赏功能关闭,这并非而单的一个规则更新导致的限制,而是一场关于支付场景的博弈,这或意味着苹果与第三方支付博弃将就此拉开序幕,也许苹果下架了微信,也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结局两败俱伤。

(节选自2017年04月20日《新京报》,有改动)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对题中“苹果在怕什么”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担心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违背公司相关规则,会影响公司声誉。
B.微信与苹果在支付领域已构成竞争关系,苹果感觉到难以超越微信。
C.苹果认为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微信表情平台赞赏功能存在风险。
D.苹果意识到微信平台赞赏功能使苹果支付产品Apple Pay全面受阻。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受苹果新规影响,所有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和微信表情平台赞赏功能将关闭。
B.腾讯对经与苹果长时间的谈判、沟通与协调而最终不得不关闭赞赏功能表示遗憾。
C.Apple Pay 堪称苹果历史上里程碑式产品,但其市场份额远不及微信和支付宝。
D.关闭微信平台赞赏功能,对于微信和苹果而言,或许将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