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云上那朵山

①到西藏看天,到云南看云。

②彩云之南,到处飘着彩云朵朵。红的、黄的、白的,五彩纷呈,靠近青山的,绿云扰扰。云朵很有人情味,到处悠悠荡荡,飘落在树上,飘落在石头上。山间溪谷,云雾缭绕,仿若迷幻的仙境。

③从小在山里长大,却着实被眼前的大山镇了一把,座座巍然耸立,直插天空,似乎穿透到天的另一边,直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④早知道云南的山了。哀牢山早早耸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了,彭老先生笔下的哈尼小姑娘,活泼善良,还有那一路纯白的梨花,让人有种深深地眷恋。特别是绵绵的群山,翻山越岭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让人特别向往。后来,看到梅里雪山,看到玉龙雪山,那皑皑白雪,冰天雪地,高不可攀,气势恢弘,更是激动人心。长年云雾缭绕,树木冰棱剔透,银装素裹。阳光朗照,银光闪闪,腾起一片迷人的金色,像是梦幻里的童话故事。

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你往上仰望,只看到天,而没有看到山顶。这里是世界的脊梁,再往里走,便是西藏,就看见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如此高耸的山脉还不断在长着,也许这里的山有着与天试比高的勇气。

⑥山那么高,从山脚下仰望,大半部分都被云雾遮住了,迷迷蒙蒙,看不清楚,树木更是葱茏一片。不再浪费精力看眼前的山了,举目远眺,却能看见别的山,不过看见的是从云雾中穿出的山顶,他们或黄或绿,像一朵朵浮在不断飘动的云雾上的花朵。

⑦雄健的山鹰雄心勃勃,展开那强健的翅膀,想一举飞过那苍茫的高山,但一到山跟前,却徘徊犹豫了,只得落在半山腰的树上“哇哇”乱叫,扔下几声沉重的叹息,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那些伶俐勇敢的岩羊也在半山腰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敢肆意地跳跃奔跑。

⑧耸立的大山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把这广袤的高原尽情地切割,切出深不见底的峡谷。那些深深的峡谷纵横交错,割出一个个平坦的坝,又割出一座座岭。行走在谷底,犹如一只细小的蚂蚁在慢慢爬行,你不得不叹服山之庞大人之渺小。抬头仰望这巍然的高山,太阳也被大山高高地托住了,只漏下一两线亮亮的光,直直地切进谷里。

⑨惊叹大自然这种伟大的造化时,你惊喜地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也站在半山腰,脚下是深深的谷底,把云雾缭绕的大半山踩在下面。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举头望着四周,只见公路沿着陡峭的山体蜿蜒而上,慢慢地爬向那托着太阳的山顶。车子沿着平整的公路稳稳地走着,两旁云雾呼呼而过,你感觉那些平时让你仰视的云朵被踩在脚下了,自己会不会登上那云上的那朵山呢。

⑩一路高山重重,平坦的高速路依山而建,像一条结实的腰带把山紧紧缠住,又像是一把锐利的刀,在大山庞然的身躯上切出一道道崭新的口子。遇到深沟险壑,便有雄伟的大桥飞架,碰到霸气的大山,劈山开洞,呼啸而过。

车过保山,一座更为庞大的山岭拦路而立。远道而来的路有些七弯八拐,绕来绕去。那坚硬的山体被削得直楞楞的,甚至有些小山头被拦腰斩断,路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往前延伸。车子不停地爬,群山群岭中修建了平坦的大道,一路上,车流滚滚,各种各样的货物满堆着纷纷运到山外,那些高傲的大山仿佛并不存在。

 “哎哟哟,哈哩哩。”我把头伸出窗外,听见云雾深处传来了嘹亮动听的歌声。我们的路已经飘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山上唱歌的人是谁?他们在高高的山顶干什么?

那是农民朋友在劳动,当地的朋友笑笑说,云南只有大山,他们只能靠山吃山。山民们会爬上高高的山峰种橡胶树和果树,还有山外人喜欢喝的高山茶。即使是很高的山峰,只要能种上些经济作物,不破坏水土,这些勤劳的人们都不会让双手闲着呢!

朋友的话充满了自豪,那样坚决有力,犹如山石的硬性。我隐隐约约感到一种振奋,我贴近车窗,望着一座座矗立的顶峰,不时看到一些小小的晃动的人影。

云上那朵山,山上那些高亢的歌声。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说被大山“镇了一把”,谈谈你对“镇了一把”在文中的理解。
【小题2】标题“云上那朵山”,其中“朵”字的表达效果如何?试加以简析。
【小题3】简析第12段中,那云雾深处“哎哟哟,哈哩哩”的歌声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题4】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段各自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小题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4段中的“耸立”一词说明作者儿时心中就对云南的山有深刻印象。
B.第⑤段中,“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这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理感觉。
C.第10段中“切出”一词很有深意,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惋惜。
D.第9段中“这种伟大的造化”中的“造化”一词,含有“创造”之意。
E.第⑦段突写山之高峻,面对大山,山鹰也变得怯懦,岩羊也变得胆小。
F.第14段中“犹如山石的硬性”句,说明“朋友”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
【小题6】结合具体语句,试对文中作者为突出主题而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2:0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周建立伊始,周公制礼作乐,构建了辉煌的礼乐体制。肃雍和鸣的礼乐、华美的服饰、精致的礼器、文雅的举止等是礼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礼乐作为一种融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是周代“文饰化”艺术精神的体现。
周代是一个礼制社会。从祭祀天地山川到祭祀祖先神灵,从出生到加冠再到丧葬,可以说从生到死都有礼仪相伴。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诸侯国的外交场合等,都要演奏礼乐。
礼乐最突出的是其等级化特征。比如钟鸣鼎食是天子特殊地位的象征,大夫和士是无权享受的。礼乐演奏的主要目的是传达尊卑长幼的观念,塑造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的贵族气质,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结构的目的。所以当孔子看到八偷之舞被大夫级别的贵族借越时,气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礼乐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能够有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礼乐文化具有审美属性,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并在轻松愉快的审美过程中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从有关记载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礼乐的审美属性。《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里,孔子看重的显然是礼乐的审美功能。
礼乐有如此强烈的审美效果与其演奏场合有一定关系。礼乐演奏时,会摆放各种典雅贵重的青铜礼器。众多列席者身穿精美的礼服,身上佩戴叮当作响的玉佩,依照尊卑长幼的秩序排列,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而且,周代的礼乐往往用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进行演奏。礼乐演奏还要按照固定的程序演奏固定的乐曲。如《礼记·乡饮酒义》记载,举行乡饮酒礼时,要按照程式来演奏《诗经》中固定的乐曲。因此,礼乐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
礼乐作为一种庙堂音乐,乐曲的情感和节奏与个人情感和喜好没有太大关系。虽然《礼记·乐记》开篇就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但这里提到的“人心”,并不是某一个具体个体的它理感受。礼乐承载的不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情感,而是一种集体性的情感。礼乐的审美功能在于:使个体忘掉小我,找到一种精神归属感,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这是礼乐特殊审美功能的体现。
礼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和借鉴的地方。比如在隆重的扬合演奏固定的礼乐,以美的形式承载教化内容,这种文化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它能够通过艺术的形式形成共同体意识,不具有外在强迫性,是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自然交融。
此外:当今人们较之以前有了更多的自由和个人空间,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孤独之中。虽然我们在各种电子传媒的虚拟世界中时时与他人联结,却总是无法有效除去这种孤独感。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人和人之间缺乏情感上的深层沟通以及缺乏归属感有关。周代集体性的礼乐表演和观赏的模式,也许可以帮助处于孤独状态的人走出困境。
(摘编自陈莉《周代礼乐的审美功能及其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体制是由周公创立的,礼乐融诗、乐、舞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B.礼乐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不同场合所用的礼乐并不相同。
C.礼乐文化的审美属性能让人身心愉悦并找到精神归属感,进而实现社会治理。
D.通过观赏礼乐表演能有效消除现代人们的孤独感,实现情感上的深层沟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解说了礼乐这种艺术形式,然后从其特点与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来进行论述。
B.文章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结构为立论前提,分析了周代礼乐的审美功能。
C.《论语·述而》中所说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事例,论证了礼乐具有审美功能。
D.举行乡饮酒礼要按程式来演奏《诗经》中固定乐曲的事例,说明礼乐具有程式化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见大夫级别的贵族演奏八佾之舞而气愤是因为这样不利于贵族气质的培养。
B.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礼乐的审美功能,而对礼乐的教化功能视而不见。
C.礼乐演奏时,演奏效果是由礼器、礼服以及列席者秩序排列、行为举止来决定的。
D.古代礼乐所承载的是集体性的情感,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关系不大,是一种庙堂音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以资源流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当务之急是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从政策层面看,要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要继续实施“志愿支教”“强弱结对”等教育帮扶工程。从技术层面看,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可及性和共享性,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从市场层面看,要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采用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各办学机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构建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以特色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化特色发展。这也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三化联动”。从教育专业化角度看,不同学校要结合各自核心竞争力,突出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最突出最紧迫的需求提供专业化教育。从教育差异化角度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学校以差异化的教育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使“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真正成为社会共识。从教育精品化角度看,学校应在专业化、差异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迎接新时代诸多挑战的能力,形成精品化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时代,我们要在总结提炼中国传统教育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年来大国办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在我国社会日益开放、人民群众对国际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可以合理引进更多的国际高端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国际合作方式,如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园区以及国际学校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合作,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摘编自陈健、周谷平《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志愿支教”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
B.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方式主次分明,有利于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C.“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后,将推动学校教育专业化特色发展。
D.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精品化教学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立论背景,提出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B.围绕“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章先深入论述原因,后提出对策。
C.文章从政策、技术、市场三个层面论述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解决之道。
D.文章提出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并举例说明了可以尝试的合作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教育不均衡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B.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还不够多元化、特色化等方面。
C.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三化联动,专业化、差异化和精品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D.在新时代,只有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我国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对一个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的人来说,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还能说什么?

《联合国宪章》上签署的第一个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1945年6月26日,在宪章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因在发起国中按字母顺序列于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上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著名学者温源宁写过一篇印象记,起首便是:“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顾维钧博士,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温源宁写道:“作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称得上辉煌,要加以逐一列举,人们将不得不从惊讶开始而以赞美告终……他以1912年5月出任内阁秘书开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员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他都已经得到了: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并自1922年以后多次出任外交总长,而现在是驻法国公使。有一次,顾博士还做过几个月代理国务总理。”

50年后,温源宁在台湾去世之前,如果他还记得自己当年这篇充满“溢美之辞”的小文的话,他也许会微笑。因为顾维钧比温源宁文中所写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经历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过更多的高职位。

1986年,顾维钧在纽约逝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载文表示哀悼,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纽约总领事前往吊唁。

温源宁笔下让人“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的顾氏履历还需要加上: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500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

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外务大臣贝尔福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踏入外交界那天起,顾维钧的杰出表现一直证明着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顾维钧年轻有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他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上名字的人。
B.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更堪作为典型的人,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修养,沉着和蔼,有耐心并且温文尔雅,想到他,人们都会联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C.温源宁高度赞美了顾维钧的人生经历,诸如担任驻美国公使,巴黎和会代表,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法等国公使,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等。
D.顾维钧自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毕业以来,一生在外交界纵横捭阖,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对得起他母校校长对他的评价——“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E.本文通过记述顾维钧的外交生涯,描写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的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外交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2】作者多次引用别人对顾维钧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
【小题3】在巴黎合会上,顾维钧被称为“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4】顾维钧的外交生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请给合文本举例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机器人

①11月10日,由腾讯组织的WE大会在深圳拉开,前后有四幕十三场讲演,其中第二场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的“人类与机器人共建未来社会”。徐院士不仅介绍了究竟何为机器人,还带来了一系列他们已经研制成功的机器人的动画视频,的确十分有趣。

②坐在台下聆听的我,虽然看到了一幕又一幕的徐院士口中“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行动能力”三要素俱全的机器人演示,但我始终无法抹去这样一个意念:在未来,恐怕机器人不是我们制造的那种人造仿生体,也许,机器人就是我们自己。

③知名英剧《黑镜》的第一季第三集之“你的全部历史”其实已经隐隐约约地预示了这个未来。在这部黑色短剧中,人们在脑后植入一个芯片,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永久保存起来,以供自己事后随时查阅。黑镜前后两季,做的都是对高科技发展进行反思的事。在这一集中,它的矛头指向的其实就是:可植入设备。

④人类其实一直是靠外部设备生活的,比如衣服就是一种外部设备。而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长,也就是因为人类会发明并使用工具——工具就是一种外部设备。数字化时代开启以来,前后已经事实上出现了三种设备:台式设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前两种风靡全世界,后一种正在有这个趋势风靡全世界。这三种设备有如下这条路径:它们在物理距离上离我们越来越近,它们希望牢牢地和我们在一起,走到哪里都能带到哪里。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就是我们——事实上,今天一个智能手机里的所有正在产生的和曾经产生过的数据,的确可以多维度地代表我们自己。

⑤但这三种设备,无论物理距离离我们多近,都还毕竟:1、有距离的;2、我们可以随时把它们拿掉。设备会不会出现“负距离”,也就是存在于我们的体内?这被我称为“可植入设备”,一旦这种设备大规模出现(零星的,其实已经有了,比如说人工心脏),我们何尝不是半个机器人?

⑥在我看来,有两大类“可植入设备”。其一是植入我们脑壳中的芯片,就像黑镜那一集里所描绘的那样。其二是智能义肢或功能更为强大的义肢,比如说,你的手掌本身就是一个电话,手心在需要的时候会出现九宫格(翻拍科幻片Recall里有这个设计);再比如说,你的双腿可以用时速达到60码的速度行进。当然,这些都是义肢,你需要把你现在的手和腿给砍了换上“智能义肢”才能做到。

⑦这一幕听上去有些恐怖,有些人会声称这还是人吗,并由此表示拒绝。但我却(不知道是乐观还是悲观地)以为,高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以个人好恶为抉择的。正相反的是,很多人使用高科技,其实是被裹胁而去的——他人都在用。

⑧当你发现你身边的人由于大脑里的芯片真正能做到过目不忘时,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以60码的速度飞速前行时,当你发现身边的人对着手就可以和别人视频通话时,你会屈服的。即便你不屈服,你会让你的孩子屈服的。因为未来的高考,都是建立在能完美记忆一万本书所容纳的知识这个基础上的,你的孩子没有芯片,那就是被淘汰的命。

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之所以成为这个星球的顶级生物,,大脑植入芯片,就是升级中的一种。

⑩这个未来,我承认,也许还很遥远。不过考虑到百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恐怕也不是遥远到极其遥远的事。这究竟是人类之福,还是人类之哀?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这些设备也好芯片也好,都在无时不刻地产生数据,并经由没有死角的网络,向中央服务器同步,经由大数据运算,构建出一个我们自我感觉很美妙的美丽新世界。而我们,就是机器人。

【小题1】题目“未来机器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文,分析导致“机器人就是我们自己”的两方面原因。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对未来设想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徐扬生院士展示的动画视频。
B.电视剧中脑后植入芯片情节。
C.高科技时代出现的各种设备。
D.科幻片里手掌电话设计创意。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其它什么都是可以替代的
②而只是因为它拥有一般动物所无法拥有的大脑
③而大脑不被替代不等于它不可以被升级
④所以只要大脑不被替代
⑤不是因为它的任何一个肢体很强大
A.②⑤③④①B.②④①③⑤
C.⑤②④①③D.②④①⑤③
【小题5】概括第⑧段所要阐明的观点。
【小题6】文章第⑦、⑩两段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各行业所需从业人员。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及户籍管理成为当时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这些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虽然史书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义,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功人”等。

除了建筑业,外来人口更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李白的<少年行》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其中的胡姬是西域来的胡人女子。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屠宰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

唐朝对这些人口到底如何管理,虽未见出台严格的措施,但通过官府颁布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条文,可知总的趋势是限制逐渐松弛:一是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旧唐书》),居住地原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人口的身份问题,也使国家有可能重新掌控大量流失的人口;二是坊郭户成为城墙内及周边附郭居民的正式称谓,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也成为有别于乡村户的主要标志。这一制度在北宋得以确立,并推广到全国,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至此拉开帷幕。三是中央官府在招聘和选用执役杂使人员时,对一些重要和关键岗位有户口的限制,如规定在选用门仆时,必须“取京城内家口重大、身强者充”,但在某些岗位,对“浮寄”人口给予了更宽松的政策。

此外,国家财税征收的结构和对象也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如唐德宗建中年间,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反响最大的是建中四年开始征收“税间架”,即房产税。结果“怨讟之声,嚣然满于天下”(《旧唐书·卢杞传》)。最终被废止。百年后,北宋时期城市的房产、商铺等都已逐渐作为征税的对象,不仅户籍管理实行城乡分治,城乡的税收对象和税收内容都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结构重心的变化,户籍制度发生了变化,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倾斜,向城市居民倾斜,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和群体倾斜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摘自《光明日报》:《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建筑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进而又招引了大量人员进入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B.为了扭转唐中后期对人口管理逐渐松弛的趋势,宋代对户籍管理实行了城乡分治制度。
C.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等吸引外来人口的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较容易就业。
D.北宋时期,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倾斜乃是大势所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讲唐代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再述政府对城市人口进行管理的情况,层次分明。
B.文章为了说清楚唐朝户籍管理的措施,引用了《旧唐书》《太平广记》等史籍中的资料。
C.作者引用古籍上的内容时,多是直接引用,有的还注明    JLH处,使本文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D.户籍管理与国家税收关系密切,文章就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了唐宋户籍管理制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看史书而不参阅其他资料,我们很难了解唐代城市与建筑业有关的外来人口情况。
B.唐朝对外来无户籍人口的限制是逐渐松弛的,这从官府颁布的具体措施和条文即可看出。
C.宋代吸取了唐朝征收房产税的教训,所以能成功地将房产、地产、物业等纳入征税对象范围。
D.随着涌人城市谋生的人数增多,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一般会调整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