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潜庵先生逸事

方苞

睢州汤公内召时,吴人已建生祠,刻石纪德政。其殁也,巷哭里奠,搢绅学士争为诔表传记其家有状有志铭,有编年之谱。而德教在民及诈不信之先觉,耳目众著,甚为万世标准者。

公巡抚江苏时,上言:“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故每遇国有大庆,或水旱形见,不肖者转急征以待赐除。必豫免;次年然后民不可欺,吏难巧法。”圣祖皇帝深嘉与之,遂定为法。康熙年间,特谕户部。自今以往海内农田正赋编折银,通三年轮免一年,周而复始,直省均以遍皆豫免,不问丰凶。其后虽以西边事起中辍,而大训炳然。是公之訏谟,实受其福者,非一世也。

淮泗涨漫,山阳等七州县,荡离居。上南巡,命浚海口以泄积水。敕于成龙主工值寻以廷臣议,使受靳辅节制。成龙议工费八十余万,辅议海口沙淤,非起高邮车逻镇筑高堤,束内水高丈余,不能出海,费二百七十八万。上召辅及成龙面询。成龙力排辅议。淮南士大夫惧伤坟墓田庐,亦廷争之。乃命尚书萨木哈、学士穆成格会公及总漕徐旭龄合勘,兼问七州县耆老云何辅。淮南士民言海口不宜罢工者十八九,谓宜并罢者亦十之一二,使者意向之。公力争。使者曰:“公言吾当口奏。”及公内召,上语及海口。公对:“开一丈有一文之利,一尺有一尺之利。”上愕然曰:“尔时汝胡不言?”公乃俱陈前事。诘旦,召使者质对,使者强辩。公徐曰,某故知有此。汝行后,即汇士民呈牒并某议,具文书印册存漕臣所,漕臣亦如之,存巡抚所。檄取,旬日后可覆视也。使者语塞,上怒,立罢之。而发官帑,遣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浚下河。

公里人有受业公门者,以黄门奉使过苏。谒公曰:“吾师方严,孰敢以事请?但东南盐政,大病于商民,已闻知否?”公曰:“吾不知。”因条举数事。每发,公诘难,正言其非。乃出商人曰:“吾师素明达,独于兹事未谙见,谓无一可行。”比使归逾月,次第禁革,一如所言。黄门每语人曰:“吾师至诚,而或以术御人。贤者固不可测也。”

苏之巨室,有优恃容仪,每闯入民宅,多见貌相悦而与之私,或结党行强,所犯累累。有司不敢诘。闻公至,数月不出。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仿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朔望载以徇于市及四郊。久之,肤剥见骨。逾半岁,始瘐死。由是,奇邪浮淫者心悸,相劝改前行。盖公之诚明仁勇,皆自学问中出,故道足以济物而政无所偏。即此四事,已足征公治法之全矣,而记述者乃逸之。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定为法 经:经典的
B.荡离居 析:分离,分散
C.乃出商人 谢:道歉
D.已足公治法之全矣 征:证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公坚持道德教化,对于奸诈之事常有先见之明,这两方面众所周知,堪称表率。
B.汤公上书康熙减轻民赋,不论丰年灾年,轮流预作减免,此项谋画让百姓长期获利。
C.治理淮泗水患时,围绕治理方案产生诸多分歧,汤公能秉持正见,支持于成龙观点。
D.汤公最善吏事,从对苏州盐政伤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其独特才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
(2)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伤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汤公为政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6: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长饞,为除不洁者,引入,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奷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尝言   先:从前B.无奸人构陷 俟:等待
C.史不敢发声 噤:闭口D.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视学:视察学政
【小题2】下列句子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左公处   微:悄悄B.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休   少:稍微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   造:建造
【小题3】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骑出   从:跟从B.即署第一 面:当面
C.草屦,长饞 手:用手拿D.席地倚墙而坐   席地:以地为席,坐在地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二奇逢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节选自方苞《孙征君传》)

(注释)①国朝:指清朝。②无町畦:无隔阂,这里指不摆架子。

【小题1】本文作者方苞是清代“□□派”的代表。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东林诸君子为党    (2)次第死厂狱
(3)以严旨承宗于中途    (4)有司敦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可强仕   少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指南录>后序》)
C.门生亲故从相保者数百家 孔子登泰山小天下(《诸子喻山水》)
D.而目东林诸君子党 吾又何能哉(《种树郭橐驼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2)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小题5】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事   例
性格特点
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
(1)
(2)
不慕名利、保持民族气节
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国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
(3)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音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生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元年冬十有二月,余病不能。闻王生兆符蹶而苏,舆疾往视,与之语,神气若未动,越三日而死。呜呼!是吾友崑绳之子也。

兆符从余游,在丙子之春。余在京师,馆于汪氏,崑绳馆于王氏,使兆符来学,汪氏马队旁。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其后崑绳弃家漫游,兆符自天津迁金坛,复从余于白下。崑绳尝语余曰:“兆符视子犹父也。吾执友惟子及刚主,吾使事刚主,曰:‘符于方子之学,未之能竟也。’”弱冠为诸生,南迁遂弃去。逾四十,以糊口至京师。或劝以应举,庚子举京兆,明年成进士。或馈之金,使速仕以养母。余曰:“用此买田而耕,则母可养,学可殖,而先人之绪论可终竟矣。”兆符蹙然,余为书抵馈金者。及报诏,而死已弥月矣。

方兆符之南迁也,以稚齿独身,将母及女兄弟陆行水涉三千里。及崑绳既殁,奔走四方,未尝旬月宁居。而其母老病,暴怒不时。常恐妻女仆婢,久不能堪,而在视不尽其诚,故身在外,忧常在家。又虑年日长,学不殖,而矻矻于人事丛杂中。是以心力耗竭,形神瘀伤,一发而不可救药也。

余与崑绳交最先,既而得刚主,三人者所学不同,而志相得,其游如家人。刚主之长子习仁,亦从余游。辛丑秋,刚主使卜居于江南而道死。自习仁之死,三人子姓中,质行无可望者矣。今又重以兆符,而文学义理,可与深言者亦鲜矣。

兆符性孤特,虽其父故交既宦达,察其意色,少异于前,即不肯再见。而行身端直,又以文学知名。故其疾也,闻者皆忧之;其死也,皆惜之。兆符渴葬先世兆域,而母及妻子在江南。葬事毕,士友南还者,为其家;留京师者,分年而主墓祭。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兆符年四十有五,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以俟其孤之长而授焉。

(节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李刚主,为清代学者李塨之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病不能 兴:起身
B.汪氏马队旁 次:停留
C.余为书抵馈金者   趣:催促
D.为其家    纪:记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友,指志同道合之友。方苞与王、李所学不同而志趣相得,堪称执友。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文中指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C.京兆,是汉朝都城长安的古称,后泛指都城,文中此处指清朝都城北京。
D.兆域,指墓地。古人讲究叶落归根,虽客死他乡但仍希望归葬家族祖坟。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坐默诵,阒若无人。方盛暑,日三至三返,不纳汪氏勺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兆符意气所感召,抑其祖父节概风声宿留于人心者不可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依据第六段内容,简要概括王兆符的为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十有三年秋九月,皇帝宅忧,甫旬日,即起杨公名时滇南,士大夫知与不知,皆惊喜相告。乾隆元年二月,公至自滇,礼部尚书入教皇子。上与诸王大臣议政之暇,时召公入见。而是秋七月上旬遘末疾,泱月而薨。是日,士友奔唁,暨国子生聚哭于庭阶者凡数百人。盖公自童稚以至笃老,居乡立朝,莅官抚众,无一言一事,不出于中心之诚,故其感于人者,如此其至也。
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始圣祖仁皇帝悼学政废弛,以九御督学,自文贞始,而公继之,校士遵文贞成法,士虽摈弃无怨言。其主试陕西亦然。癸已,圣寿六十,延臣庆贺。上问:“翰林中有杨名时否?”遂特召入京。
丁酉夏,出为北直巡道,曰:“吾欲试以民事也。”公细大必亲,无留,无匿情、至今民所思,曰:“百年中无比也。”已亥,迁巡抚云南。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七年中,凡军民疾苦,大者奏请,小者更易科条,事无遗梗,恩信浃于蛮孥。
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三年,擢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公平生介节义事,美行嘉言,不可胜纪。
余始见公于文贞公所。余与文贞辩析经义,常自日昃至夜中。公端坐如植,言不及,终已无言。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而未暇叩其所藏。及往年,余再入南书房,公继至,始知公于文贞所讲授,笃信力行,而凡古昔圣哲相传性命道教之指要,异人异世而更相表里互为发明者,皆能探取而抉其所以然。呜呼!公之用无不宜,忠诚耿著而人无间言,盖有也夫!
(选自《方苞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士遵文贞成法   :全部
B.公细大必亲,无留 :案件
C.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  :重用
D.盖有也夫! :原因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起杨公名时滇南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礼部尚书入教皇子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至今民所思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百年中无比也   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B.“出”指在朝任官,“入”指派任至外地。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日昃,古人根据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如太阳正中叫做日中,而不到中午,上午十一点左右,就叫做日昃。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B.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C.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D.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名时体察民情,爱民抚众。巡抚云南时,他为军民排忧解难,恩信遍及蛮夷。
B.杨名时为学深厚,笃信力行。师从李文贞时,他常与文贞辨析经义直到深夜才停止不言;对古代的圣哲学说,他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
C.杨名时以诚待人,受人敬重。他从滇南被起用时,士大夫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吿;他患病去世后,士友纷纷前往吊唁,国子生在庭院痛哭。
D.杨名时做官勤勉,颇有政绩。他在礼部任职时,堪当大任,深受皇上称赏;出任北直巡道后,掌管刑狱,事必躬亲。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
(2)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