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③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④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⑤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⑥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主背亲_______________
(2)汉节牧羊______________
(3)自陈道_______________
(4)汉使曰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此时降武 君我降
B.空身膏草野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与君兄弟  匈奴为神
D.幽武,置大窖中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女)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小题4】结尾“须发尽白”四字写出了苏武的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第①节为例,简析作者是怎样用衬托的手法塑造主人公苏武形象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8:0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皆式 (2)浑邪等将
(3)召中郎 (3)上过其羊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生人无争 式复持钱二十万河南太守
B.以田畜事 欲官乎
C.布衣草履牧羊    望洋向若叹曰
D.上式朴忠 给徙民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何欲?
(2)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小题4】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言材料,回答小题。
(一)
舒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马祖常《壮游八十韵》:“三年不窥园,自谓五经笥。” 苏曼殊《焚剑记》:“生专心笃学,三年不窥园。” 
( 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
(二)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取材于《说苑·反质》)
(三)
李彦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同舍赵孝孙仲修,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选而某被黜。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何伤?姑归读书可也。”某意不怿。赵曰:“公颇读《论语》否?”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读此,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者为学?”某茫然不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絺章缯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辍。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阮元曰:“学兼诵之、行之。”朱子曰:“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所重者为“学”,公明宣三年不读书,所重者为“习”,学而时习,知行合一,庶乎君子。
(取材于《焦氏笔乘•仲修劝读<论语>》)
【注释】①辟雍:古时天子所设的大学。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莫见其面    或:有时
B.某意不怿 怿:高兴
C.自无作辍 辍:停止
D.造次必于是    造次:仓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居参之门 恭俭而不懈惰
B.宣说之     仲修勉之曰
C.以何者为学 方可以学圣人
D.某闻其言   其进自不能已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
B.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
宣(我)对这三个方面心悦诚服,却没有学成
C.仲修中选而某被黜
仲修被选中而我被罢免
D.非絺章缯句之谓
不是(学)所谓的辞藻华丽的文章
【小题4】下面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为儒家经书,相传作者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B.曾子,即曾参,曾皙之子,有“曾子杀猪”的故事,也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C.“宣和”为年号纪年,“庚子”和“辛丑”为干支纪年,“庚子”年与“辛丑”年前后相连。
D.父“赵孝孙仲修”, 是“姓”“名”“字”的合并,与《游褒禅山记》中的“萧君珪君玉”同。
【小题5】请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小题6】三段材料对“学”的认识各有不同,董仲舒侧重学的方法,即学习要_____;后三者强调学的内容,其中,公明宣的“学”是_________________,曾参的“学”是_________,赵仲修的“学”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材料三倡导的学习观是什么?请联系当下现实谈谈这种学习观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选自《汉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莫能 (________)    (2)田延年为河东太守(________)
(3)署督邮 (________)    (4)又不可以私 (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属县长吏虽中伤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C.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D.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小题3】与“征拜东海太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古之人不余欺也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
(2)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
【小题5】文中除了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外,还写了他的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爱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素有贤能,才华出众。张释之要辞官回乡,中郎将爱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之谒者的职位;张释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汉之间的事,受到汉文帝的称赞。
B.张释之理性睿智,眼光长远。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如流,要授予啬夫上林令,张释之以担心上行下效,误导天下人崇尚浮夸,不讲求实际来劝止皇帝。
C.张释之不惧权贵,刚毅严正。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人殿门,并弹核他们的不敬之罪,薄太后批评汉文帝教子不严,又传令赦免太子、梁王。
D.张释之执法公正,得到认可。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张释之议论公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小题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鲁迅提到小时候“不知哪里听来的,东方朔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可是最终私塾先生也没有告诉他世上究竟有没有这种虫子。其实“怪哉”有章可查,如《天平广记》卷第四百七十三:汉武帝幸甘泉宫,弛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
根据文中你所知的东方朔,你认为他向武帝如此解释“怪哉”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