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丈,完成后面的题。
当代设计的危机
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间在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设计伦理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是,较之其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也就是说, 。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
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诚实”。时至今日,由于与经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而产品的实用性被商品的周期性推翻。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和模糊,其伦理规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物的各种关系所列出的尺度,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概念得以补充?过去我们痛苦的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如此,设计不仅担负着造物的任务,同时还需要收拾物的“未来”,因为,今天的物品在投产时就已储存了多重身份:用品、礼品、工艺品,甚至收藏品,人类的虚假性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实质性需求。所以,人的需求在当代必将以抑制性需求呈现,设计只能在社会和个人、团体之间的起到调和作用。
⑤自古希腊以来,“求善”和“为善”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评价准则之一,然而,今天我们恐怕很难再找到“优良设计”简单或不变的等式,尤其在网络时代的物质文化消费中,碎片化已成为人的身体和物质游离的常态,“暂时”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哲学状态,也是大众消费“无常”的理由,如果要使得设计进取向上(其实也就是生活积极向上),就不再只是设计师、产业经营者的问题,而是和所有的需求者密切相关。因此,现代设计的好和坏,不再是物的伦理问题,而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
【小题1】第③段中加点词“诚实”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在此关系中,我们可以用传统道德的概念来就某种决定或选择的行为加以评判
②因为我们不会说东西诚实不诚实,通常的评判是“好”或者“不好”
③但像诚实问题放到设计伦理中就产生了麻烦
④设计道德不太像社会生活中的医学道德、企业道德等有着非常明确的“人一人关系”
A.④②③①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
【小题3】下列有关“设计伦理”看法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设计伦理不涉及道德问题,所以“道德”是一个托词。
B.设计伦理要探讨人与人的关系,更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C.物品实用功能转移导致了设计伦理规范无法具体明确。
D.现代社会设计伦理问题从本质上看是生命哲学的问题。
【小题4】列举生活实例,对笫③段画线句作评析。
【小题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④段引用鲍德里亚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当今社会“优良设计”理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5: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的自我否定
喻思娈
不久前,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一篇论文,他在文中提出:自己当初对世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按照经典理论,黑洞内部不会放过任何物质信息,但最新理论却证明:能量和信息能够逃离黑洞。这样,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作为认识宇宙的重要突破,提出并论证黑洞理论曾为霍金赢得世界声誉,质疑黑洞的存在,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这不是霍金第一次自我否定:两年前,当一种与“上帝粒子”特性一致的新粒子——希格斯粒子被发现时,霍金向他之前的打赌对象——预言“上帝粒子”存在的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寄去一张100美元的支票,承认自己当年的“无知”。
霍金的自我否定,并没有损害他在科学界的形象,反而为他赢得了更多掌声,同时也使他对宇宙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这不禁让人想起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铁基超导研究团队。传统理论认为,铁是含磁性的,不可能存在超导现象,因此他们一直在铜基上做实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看到一篇“一种铁基材料存在超导现象”的报道。在对这一成果认真论证之后,该团队当即“自我否定”,调整研究方向,终于在铁基超导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是在不断推翻前人、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曲折向前。科学研究,虽然少不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但有些时候或许更需要及时调整的智慧和“推倒重来”的勇气。
除了可贵的自我否定,否定权威对科学研究同样重要。钱学森当年在美国求学时,发现了他的老师、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冯·卡门一个错误。虽然老师几次打断他的发言,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他依旧据理力争。让钱学森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冯·卡门主动找到他道歉,承认自己确实错了。钱学森因挑战权威赢得赏识,冯·卡门也因大度的自我否定获得尊重,成为科学界的美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钱学森对权威的质疑和否定,对我们或许更为珍贵。我国的传统文化过分强调尊师尚古、信奉权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而科学家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就必须勇于质疑权威、敢于自我否定。一部科学发展史也证明,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正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向前推进的。
爱因斯坦说过,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可惜,历史上总也不乏一些傲慢者,他们将自己的发现奉为圭臬,不容许别人质疑,不愿自我否定,最终被历史嘲笑。不论是科学大家的自我否定,还是科研小兵的挑战权威,体现的都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也正是这种敬畏和执着,帮助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并最终赢得世人的尊重。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主要的论证方法。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这句话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伏羲文化略论

贾书君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文化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八卦,开启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礼记•  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 龙 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 维 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 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贡献。另一方面是表现在民族因缘的凝聚上。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 无 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 主 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 不殖也”,而各个部族间相互通婚混血,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太昊伏羲氏还赋予我 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转•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 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 , 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太昊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 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 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 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确认伏羲的始祖 地 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 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 团结、祖国统一。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 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 需 求。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 年 1 月 1 日,有改动)

【小题1】本文认为“伏羲”是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项是
A.伏羲八卦中蕴含了“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
B.伏羲“正姓氏,制嫁娶”,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
C.太昊伏羲氏糅合许多不同的图腾,赋予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
D.《伏羲考》中龙图腾的形成论证——中国人有了“龙的传人”的共同名字。
【小题2】下列关于“伏羲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奠定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
B.伏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C.伏羲文化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
D.伏羲文化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源流发展过程,是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有记载的典籍来看,中国历代学者对于伏羲文化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 推溯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B.据历代典籍记载,伏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 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
C.伏羲与伏羲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初创时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 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D.目前 , 我国的学术界加大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力度,在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弘扬民族文 化方面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热”与文化自觉
①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祭祖的风潮,到“汉服”的流行;从“读经”的热情,到“讲古”的电视时尚;从通过“晋商”发掘中国商业精神的探讨,到文化“走出去”的几乎全方位的行动……这种“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代中国历史的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②如果说,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我们“挨打”的历史,那么,改革开放的历史则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③因此,这一波的“传统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它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当然,“文化自信”必须以一种“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克服传统的“空洞化”其实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这么简单和机械。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
④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厚古薄今。我们不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30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⑤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就需要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世界,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真正具有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
⑥第三,“传统文化热”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有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民间可以花样百出,充满活力,政府则应该审慎回应和注重规范。
【小题1】下列对于“传统文化热”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的“传统文化热”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当今中国人在国力日渐强大的背景下从近代屈辱的历史阴影下逐步走了出来的心态。
B.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
C.新的“传统文化热”不但体现在“祭祖”、“读经”、“汉服”等的历史具体形态的复活,而且体现在人们“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上。
D.在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这是新的“传统文化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文化自信”就可能表现得盲目和简单。
B.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其实并不值得肯定,因为它不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和前提的。
C.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表征,这一波的“传统热”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整体需求。
D.我们若能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就会避免厚古薄今。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打破以往对“传统”这一概念界定,应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文化资源也纳入“传统”的范畴。
B.在目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政府对民间花样百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应审慎回应,而对自身主导的文化活动则更应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C.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气度和眼界应体现为不仅能平和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能真正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心态思考世界。
D.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历史具体形态加以复活,这是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因此不应对此评头论足,横加批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任启亮
①去年春天,侄子从老家带来一袋榆钱。妻子当天晚上就蒸上一锅。打开锅盖,一种特别的香气弥漫开来,妻子早就准备好了蒜泥、香油、辣椒、胡椒、山西老陈醋、生抽、精盐等,全家每人盛上一盘,接自己的口味添加佐料,吃得笑逐颜开。女婿是第一次吃蒸榆钱,直呼好吃。确实,榆钱的味道香甜不腻,润滑爽口,余味绵长,其他任何莱蔬都无法与其媲美。
②榆钱,让我想起了那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③ニ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缺粮少米,更没有蔬菜,最难熬的是春季。青黄不接,粮食所剩无几,储备一冬的大白菜、萝ト早已吃光了,乍暖还寒,青菜还无法生长。再加上不允许保留自留地,大田种什么粮食都只能按统一要求,更甭说种菜了。有人在房前屋后或田间地头巴掌大的地方种上几棵青菜,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铲掉。于是,每到春天,那些长着槐花、榆钱、葛花的材就成了老百姓挂在空中的菜篮子。
④最早采的便是榆钱。榆树开花大约在三月中下旬。它的花瓣薄如蝉翼,浅绿色,采起来不容易,采了大半天,放在篮子里,看似挺多,用手一抓,只是一小团。它的味道很独特,是春天的第一道美味。我们采榆钱时第一把总是迫不及待地塞进自己嘴里,甘甜如饴。榆钱的吃法多样,可凉拌、煮粥、做馅、做汤等等,用粗面拌榆钱蒸食是早年家乡最常见的吃法。
⑤第二道大菜是槐花。槐花清明节前后盛开,洁白的花瓣如同蝴蝶轻盈的翅膀。槐花总是结成一簇簇的,花穗下垂,好像一串串白色的蝴蝶掩映在碧绿的树叶之间,画面清新生动。槐花的清香更让人难忘,深呼吸一口,从内到外神清气爽。越到夜深,清香越是浓郁,院子里只要有一树槐花,那香气可以给你带来一整夜的美梦。槐花吃法多样,凉热皆宜,汤馅均可,配肉搭菜,煎炸蒸炒无所不能。凉拌时先用开水焯一下,可单独拌,也可配上粉丝、豆皮一起拌,佐以姜丝、葱丝、红辣椒,淋上醋、香油。炒着吃,可单炒槐花,也可与辣椒、韭菜等一起搭配,如能配上猪肉、鸡蛋更是香味独特。还能与面粉搅匀挂糊油炸,做槐花粥、槐花汤。我们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树,是我们随吃随采的菜篮子。
⑥在能够当作蔬菜吃的树花中,葛花最为鲜艳夺目。它有着跟丁香一样的颜色,比丁香更芬芳,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清代宫廷名点紫藤饼,便是以它为食材。在乡间,葛花树都是自然生长在堤边沟沿,或是土质不肥的泡沙地,没有高大挺拔的树干,只离地二三尺,藤状纏绕着四面展开。仲春时节,一大片绿色中,紫色的花穗坠得一嘟噜一嘟噜的,十分诱人,孩子们也能不费劲便采摘到。葛花与槐花一样有多种吃法。现在听说吃槐花、葛花好处多极了,清火润肺,降血压,降血脂,我们小时候还不知道这些,只知道是可口的佳肴。此外,可食用的还有构树(楮桃子)花、香椿等等。
⑦清明节前夕,我们回了趟老家,全家一同上山采榆钱。微风和煦,空气湿润,所有的树木花草都在舒展筋骨,笑逐颜开。突然,一股清香飘来,抬眼望去,三棵洋槐树就在眼前,满头披银,花开正浓。不远处是一片榆树,足有六七棵,榆钱已经有点蔫儿了,但还没有到唐人施肩吾形容的“风吹榆钱落如雨”的地步。我们迎着山野的清风,采摘着这些鲜美的花儿,漫不经心,有说有笑。不禁想起小时候,常常因寻不着开花的树,或是花被先前赶来的人们采光了而沮丧,那时若是遇到眼前的景象该是何等惊喜。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的“菜篮子”指那些长着可食用的花和叶的树,这些树曾帮助老百姓渡过饥荒,使人难忘。
B.文章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寓情于景,通过对微风、空气、树木花草的描述,表达欢快之情。
C.文章以“而今,早已是另一个时代了”结尾,简洁而又意味深长,表达了对昔日美味再难得到的惆怅之情。
D.本文作为一篇“忆苦思甜”类的文章,却没有落入以渲染辛酸和悲情来回忆苦难的窠臼,有其独特之处。
【小题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行文脉络清晰,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视剧《大军师马懿之军师联盟》因各种原因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调侃,《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成了“妻管严”,和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大多围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界问题上:是遵照历史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当艺术想象与历史记载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不必追根溯源,以国内影视剧常拍常新的热门题材“三国”为例,该题材的影视剧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却往往背负着“不尊重历史”的罪名。其实,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积淀而成,本就是对历史的演义,其中诸多描述早已和《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相去甚远,是否遵照历史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对此,郭沫若、吴晗等前辈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郭沫若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吴晗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再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例,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段描述:吕不韦看到质子子楚,称他奇货可居,认为子楚很有利用价值。如果从常识和逻辑来判断,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吕不韦是不是真说了这句话,但司马迁将此写入《史记》,非但不会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更是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吕不韦商人出身的特质。
以历史为题材,首先要尊重历史,拒绝瞎编乱造。汉朝人吃红薯、唐朝人啃玉米这样的笑话,自然要尽力避免,但最要紧的是价值观不能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要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得以展现。历史细节上的小问题可以修改、弥补,但创作者秉持的观念,既要敬畏历史的真实,也不能缺少拥抱当今时代的胸怀。
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历史的撷取应是创造性的,拒绝瞎编乱造的同时,也不能束缚住创作的手脚。参照正史刻板地创作,只能沦为缺乏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与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不如探讨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与其纠结于正史和野史的差别,不如关注剧情的推进是否符合逻辑。由此,方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选自肖家鑫《历史剧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是“妻管严”, 都可能是引发讨论的原因。
B.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逻辑,即艺术想象无可非议。
C.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如何塑造吕不韦这一人物,并不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历史剧的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应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符合逻辑、人物性格饱满即为佳作。
B.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第四段则运用了类比法进行论证讲述历史剧创作的原则。
C.最后两段是文章的结论,作者指出,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拘泥历史,情节要自己创造。
D.郭沫若和吴晗等前辈对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早有论述,认为历史剧创作应实事求似,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剧作家被正史束缚创作的手脚,那么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会成为没有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
B.只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实事求似”,创造性地运用史实,历史剧才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C.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背负起“不尊重历史”的罪名。
D.历史剧作者应秉持既敬畏历史真实又不纠结细节问题的创作观念,妥善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