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丈,完成后面的题。
当代设计的危机
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间在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设计伦理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是,较之其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也就是说, 。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
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诚实”。时至今日,由于与经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而产品的实用性被商品的周期性推翻。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和模糊,其伦理规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物的各种关系所列出的尺度,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概念得以补充?过去我们痛苦的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如此,设计不仅担负着造物的任务,同时还需要收拾物的“未来”,因为,今天的物品在投产时就已储存了多重身份:用品、礼品、工艺品,甚至收藏品,人类的虚假性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实质性需求。所以,人的需求在当代必将以抑制性需求呈现,设计只能在社会和个人、团体之间的起到调和作用。
⑤自古希腊以来,“求善”和“为善”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评价准则之一,然而,今天我们恐怕很难再找到“优良设计”简单或不变的等式,尤其在网络时代的物质文化消费中,碎片化已成为人的身体和物质游离的常态,“暂时”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哲学状态,也是大众消费“无常”的理由,如果要使得设计进取向上(其实也就是生活积极向上),就不再只是设计师、产业经营者的问题,而是和所有的需求者密切相关。因此,现代设计的好和坏,不再是物的伦理问题,而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
【小题1】第③段中加点词“诚实”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在此关系中,我们可以用传统道德的概念来就某种决定或选择的行为加以评判
②因为我们不会说东西诚实不诚实,通常的评判是“好”或者“不好”
③但像诚实问题放到设计伦理中就产生了麻烦
④设计道德不太像社会生活中的医学道德、企业道德等有着非常明确的“人一人关系”
A.④②③①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
【小题3】下列有关“设计伦理”看法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设计伦理不涉及道德问题,所以“道德”是一个托词。
B.设计伦理要探讨人与人的关系,更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C.物品实用功能转移导致了设计伦理规范无法具体明确。
D.现代社会设计伦理问题从本质上看是生命哲学的问题。
【小题4】列举生活实例,对笫③段画线句作评析。
【小题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④段引用鲍德里亚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当今社会“优良设计”理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5: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路遥二十年祭

我由晋西越过黄河,经由吴堡、绥德、清涧、延川,翻过无数道山梁,穿过数不清的沟壑,目看心记着一个又一个“圪崂”,一条连着一条的“沟”,一处又一处冒着人烟气息的“川道”,最后站在了延安大学倚靠的文汇山上。

老实说,在我的双脚尚未站到这山脚,在我的眼睛还没看见这一道道山梁、一丛丛小树之前,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这个叫“文汇山”的地方。它是那样让我魂牵梦绕!那样让我心旌摇动!那样让我寝食难安!在记忆中,差不多只有浙江绍兴、云南昆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曾对我产生过如此‘魔力’。而究其原因,则不过那里曾经有鲁迅在,曾经有一个西南联大。但在我心目中,“文汇山”似乎又有不同,它气象阔大得多,几乎囊括了文学、历史、政治乃至地理、风俗、民情,而又超越这一切。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才恰当。我对谷溪说,那里长眠着的那个人,他的文字描写着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遍的人生,但却直逼人的心灵,那是叫人读过脊梁变硬心肠变软的文字,在这一点上,二十世纪的中国,除鲁迅外,没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也许只有我自己明白,死死活活要来一次,并且终于来了,正是受这“叫人读过脊梁变硬心肠变软”的文字的蛊惑。

在我印象中,黄土高原,是与干旱、苦难、贫穷,与深沉、坚毅、厚重密切相关的概念。山是裸露的,土是黄的,河是干的,甚至连人们的语言也是质直坚硬的。我神往于那被远古的雨水冲刷出来的沟沟坎坎,山崖上仿佛历史遗迹的一排排窑洞,河川里的一片片玉米田,山梁上哨兵似的苹果树;我更欣赏那些在梁峁上耕作的山民们坚毅的表情,深沉的步履,欣赏他们坚硬的语言传递出来的厚重品格。

感谢路遥,是他的文字让我对黄土地有了这份质感,对那里的人们多了一层体贴和了解,也使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性多了一点感悟。

不到大城市去治病,就让我在延安,万一不行了,就一个人躲在某一个山圪崂里悄悄地死去。他又说,如果确诊为癌症,就独自跑向陕北榆林,买一块白布,钻在没人去的沙窝窝,然后把白布往身上一盖,就离别人世。

病重后,他对生命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悟,对人生产生了莫大的眷恋。但他更明白,人只有到了混不下去、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更加依恋生我养我的故乡,疼我爱我的亲人。其实,这样的表白,并非只在他病入膏肓之后,早在写作《人生》的时候,当高加林经历了戏剧性的人生变故,感到世界无所可依的时候,他就借题发挥道:“亲爱的父老乡亲!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他因此希望留在延安,死在陕北,葬在黄土山。他渴望依偎在亲人的怀抱,躺倒在黄土地的故乡。他曾对谷溪说:“你和高其国一定会弄一口棺材,把我埋在黄土山上。”

故乡,黄土,亲情,友情,在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许只有这几个词最重要。

在阅读路遥所产生的共鸣里,我也曾多次企图凝炼出几个关键词。但是,虽然能分明感觉到,却无法做到。他的文字所传递的是一种完整的道德力量,一种脊梁似的正直和硬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我理解,这种价值观至少包含了如下一些概念:赤诚、忍苦、向上、热烈、正义、悲悯。我一度断言,这是中华民族初民时期留下的光荣品格。这种建立在苦难、贫穷基础之上的宝贵品质,将消失在富裕、安逸之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平地上堆起理想的大山”,“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这是怎样赤诚的心灵才能说得出的话!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说出了这样几句话,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马建强、刘巧珍那样几个人物,可以死而无憾!可以视为不朽!

文汇山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稍稍出人意料的是,植被比我想象的茂盛。靠近延安大学的这一部分,有三架梁峁,恰好给大学一个坚强的依靠。土是典型的陕北黄砂土,干爽、坚硬,踩在上面,让人感觉踏实;树是典型的暖温带落叶小乔木和灌木,我所能认得的大概只有几种栎树、山杨、白桦、山杏、小叶杨、山桃等;山本来无名,据说是在安葬路遥时,生前好友们给取的名字。

   透过树丛,看见了那一块碑,一座塑像,一个圆圆的坟墓。

墓用坚硬的石块砌成,比他活着时住过的土窑更加坚固。墓前方是他半身汉白玉雕像,安放在一块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墓的后方是一面宽大的石壁墙,上面镶嵌着孺子牛浮雕,和他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的两侧,是他几位生前好友捐建的石凳石桌,有《路遥文集》责编陈泽顺先生捐的,上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有《平凡的世界》责编李金玉女士捐的,镌刻着“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墓前两颗白皮松还没长大,但已分明显出一点倔强的生机。

这里多么安静啊!安静得听不见一点动静!

可是,我又分明感觉到他脉搏的跳动,围坐在旁边的高朋文友的欢声笑语!

他是喜欢野花的。山杏、杜梨,还有我不曾见过的山丹丹、兰花花、马茹茹,黄土高原上那些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他都爱。据说每当四月,当山梁、沟壑、窑洞硷畔,一丛丛粉红的山杏烂漫时,他总抑制不住激动,兴匆匆地跑过去。他大概特别喜欢那种欢腾一般的热烈,那种突破干旱与贫瘠的盎然生机。

墓碑下,已有先来的人放上了几束野花,使这宁静得有些寂寥的环境,放出一些暖色。我让结伴而来的几个孩子一起去灌木下采摘野花,我们要编一个比别人大得多的花环,放在他的墓碑下。

路遥,我们来了!路遥,就让这山花代表我们深深的敬意吧!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2段用浙江绍兴、云南昆明等为数不多的地方衬托文汇山,用鲁迅来衬托路遥,意在突出路遥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在《人生》中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马建强、刘巧珍这些人物,这足以证明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C.路遥的作品把黄土高原自然风光的雄浑、瑰奇同劳动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密切交融,具有一种浓郁的令人动情的乡土特色。
D.本来无名字的山因路遥而起名为“文汇山”,山上的植被因路遥埋在这里而变得茂盛,作者采用这种现实主义手法,以表现路遥“死而无憾”。
E.本文作为一篇祭文,以饱含深情的文笔,既写出了路遥对陕北黄土高原的爱恋,又表达了作者对路遥深深的敬意。
【小题2】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题目说路遥“就恋这一把把黄土”,路遥的这种爱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D.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小题2】(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小题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B.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
C.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
D.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差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D.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山水画的意境
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都要彰显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体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从明末的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等仍趋于这种类型。
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很多,运用这些手法之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它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山水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小题1】下面对文中山水画的“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意与象的关系问题,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
B.意境一词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论中首次出现。
C.意境在元代山水画中主要体现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
D.意境在明、清两代的画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形成理论。
【小题2】(小题2)下面对艺术作品中“意境”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艺术类作品无一例外都需要意境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B.意境是艺术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表现,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C.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家在对意境的追求方面并不完全一致。
D.《富春山居图》中彰显的主观意识就是画家在意境追求上的体现。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熙具体阐发了“意”,而笪有光则进一步论述了“境”,从而正式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说。
B.画是空间艺术,自古至今的画家们对意境的追求成为了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C.留白是山水画家增强自己画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给观赏者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D.本文阐述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