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小题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体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7:5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荀子则进一步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认为天有自身运动规律,人与天各起作用,和谐共生。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儒家的这一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对于那些不可禁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圣王之制”彰显了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法律意识。儒家很多经典著作都记载了有关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如禁止人们乱捕猎、乱砍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这些立法保护在有关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各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界应是伙伴朋友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这一思想将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
(摘编自化秀玲《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孔子的思想延续到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独立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
B.历代王朝的法令都规定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
C.禁止人们乱捕猎、乱砍伐,这是荀子所概括的“圣王之制”里面的内容。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确保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的代际公正分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对孔、孟、荀生态伦理学理念的论述体现了三者之间的传承关系。
B.文章主要从核心、行为规范、法律意识、当代意义四个角度,论述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C.文章第二段用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观点。
D.文章的最后两段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很多经典都记载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可见这一观念在古代就已经引发人们的重视。
B.对于那些不可禁也不可去的欲望加以引导,是以“道”来节制人欲的一种方式。
C.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若能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就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D.传承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我们就可以完全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并保护好环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别于流行的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而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的文化传统划分,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又有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这一新的划分。如果说前者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的话,那么,后者则为诸如中医、武术、气功、养生、堪舆乃至烹饪等的技术体系。也正是从这一新的划分出发,才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以“辩证的滑转”取代了各执一端,并最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大小文化传统之观念。

一旦我们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对应于中国古代的“道”与“术”,二者的分别就彰明较著。若加以概括,这种分别体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形上与形下之别。“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出自《周易》的“道”的经典定义不仅颠扑不破,而且在中国的儒释道那里同样成立。在儒家,“道”是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在佛家,“道”表现为《心经》一言以蔽之的“照见五蕴皆空”;在道家,“道”是老子所谓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状乎无形影。与这种“道”的形上性不同,“术”指向形下性。中国医术离不开医诊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离不开形体动作的一招一式,中国气功则离不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人体“器官”之“器”。

其二,心灵与身体之别。但凡中国文化的“道”都与心灵相关,从庄子的“心斋”到孟子的“尽心”,从佛教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无一不是其显例。自是之故,才有了现代新儒家所谓“内在超越”论的推出。相形之下,中国文化的“术”则大异其趣,它是地地道道的“身体的技术”。中医是我们身体的治疗术,武术是我们身体的攻防术,气功是我们身体的养生术,而烹饪与我们身体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其三,本体与工夫之别。所谓本体是指“心识”上世界“是什么”的真理,所谓工夫则为我们身行上“如何作”的技能。“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在中国文化里,“道”与本体相连,“术”则为工夫所系。用佛学的术语来表述,如果说“道”是中国文化的“慧学”,那么“术”则属中国文化的“定学”。故“道”与本体相连,“道”就是《易》的“太极”、《老子》的“大一”、孔子的“仁义”、佛学的“真如”、朱子的“天理”、禅宗的“自性”这些“究极义”;“术”为工夫所系,“术”就是中医的如何“辨证施治”、武术的如何“以柔克刚”、气功的如何“调息、调身、调心”这些“下手处”。

  (节选自 2019年01月28日 《光明日报》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关系的哲学辨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这是有关文化传统的大小划分的传统划分方法。
B.《周易》中关于“道”的颠扑不破的经典定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在中国的儒家学说里同样成立。
C.“道”在中国文化中都与心灵相关。气功是养生术,对我们的心灵中“道”的修养有巨大作用。
D.“道”在中国文化里是与本体相连的。本体,就是一种真理,是指“心识”上世界“是什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划分方法出发,论述了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的区别。
B.文章指出理解“道”与“术”的区别可从三个角度入手,并将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此彰显其各自的特点。
C.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道”与“术”时都采用了引证法和对比法,以此突出“道”和“术”在不同角度的区别。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语言质朴,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中,其中的“道”是指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
B.“道”与“术”的划分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得以“辩证的滑转”?从而为中医的身心同治找到了理论根据。
C.中国医术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因为与形上性的“道”大异其趣,所以都指向了形下性。
D.因为“道”是中国文化的“慧学”,“道”是“致良知”,所以现代新儒家推出了“内在超越”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头绳儿

王鼎钧

一切要从那口古钟说起。

钟是大庙的镇庙之宝,庙改成小学,钟声响,引来的不再是香客,是成群的孩子,伸出一排小手,按在钟面上,尝震颤的滋味。

校工还在认真地撞钟,后面有人挤得我的手碰到她尖尖的手指了,挤得我的险碰到她扎的红头绳儿了。挤得我好窘好窘!好快乐好快乐!可是我们没谈过一句话。

钟声停止,这一群小精灵立刻分头跑散,可是,我总是落在后面,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

校长来到古城的时候牵着一个手指尖尖、梳着双辫的女儿。校长对学生很严厉,包括对自己的女儿。他要我们跑得快,站得稳,动作整齐划一。如果我们唱歌的声音不够雄壮,他会走到我们面前来叱骂:“你们想做亡国奴吗?”可是,他从不禁止我们拿半截粉笔藏在口袋里,他知道,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喜欢找一块干净的墙壁,用力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军过境的日子,他不处罚迟到的学生,他知道我们喜欢看兵,大兵也喜欢摸着我们的头顶想念自己的儿女,需要我们带着他们找邮局寄家信。

卢沟桥打起来了。这天,钟响得很急促,好像撞钟的人火气很大。校长把高年级的学生分成十条线路出发,挨家散布油印的快报。快报上除了新闻,还有他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拼到底,救中国!》。

送报回来,校长正在指挥工人在校门外的槐树林里挖防空坑。忙了几天,开始举行紧急警报的防空演习。警报是疯狂地朝那口钟连敲不歇,每个人听了这种异常的声音,都要疏散到校外,跳进坑里。校长非常认真,提着藤鞭在树林里监视着,谁敢把脑袋伸出坑外,当心藤鞭的厉害。

贴着红膏药的飞机果然来了。校长冲出办公室,亲自撞那口钟。我找到一个坑,不顾一切跳下去。钟声和“轰隆”的螺旋桨声混杂在一起。我不住地祷念:“校长,你快点跳进来吧!”

“扑通”一声,有人跳进来。是她,校长的女儿!

我拿定主意,非写一封信当面交给她不可。警报解除,她走了,我还在坑里打腹稿。

校长打算回家去抗战,当然带着女儿。我有点舍不得他,当然更舍不得红头绳儿,怏怏地朝学校走去。远远地看到一大群同学围着钟,轮流撞击。钟架下面挖好了一个深穴。原来这口钟就要埋入地下,等抗战胜利再出土。校长说,这么一大块金属落在敌人手里,必定变成子弹来残杀我们的同胞。

我悄悄向她身边走去,取出信,捏在手里,紧张得发晕。

那口大钟剧烈摇摆了一下。我抬头看天。“飞机!”“空袭!”

在藤鞭下接受的严格训练看出功效,我们像野兔子一样蹿进槐林,隐没了。

我的那封信……我想起来了,当大地开始震颤的时候,我顺势塞进了她的手中。

我出了防空坑,看到钟架被炸了,工人正在埋钟。一个工人说,钟从架上脱落下来,恰好掉进坑里,省了他们好多力气。

大轰炸带来大逃亡,我东张西望,不见红头绳儿的影子,只有校长站在半截断壁上,望着驳杂的人流发呆。

多年以后,我又跟校长见了面。我几次想问他的女儿,几次又吞回去,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了。

校长哀伤地说,在那次大轰炸之后,他的女儿失踪了。“怎么会?怎么会?”我叫起来。

我说出那次大轰炸的情景:同学们多么喜欢敲钟,我和红头绳儿站得多么近,脚边的坑是多么深,空袭来得多么突然,我们疏散得多么快……只瞒住了那封信。校长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听,我只有不停地说,说到那口钟怎样巧妙地落进坑中,由工人迅速填土埋好。

泪珠在校长的眼里转动,吓得我住了口。

“我知道了!”校长只掉下一颗眼泪,眼球又恢复了干燥,“空发生的时候,我的女儿跳进钟下面的坑里避难。钟掉下来,正好把她扣住。工人不知道坑里有人,就填了土……”

“这不可能!她在钟底下会叫……”“也许钟掉下来的时候,把她打昏了。”“不可能!那口钟很大,我曾经跟两个同学同时钻到钟口里面写标语!”

“也许她在往坑里跳的时候,已经在轰炸中受了伤。”校长伸过手来,用力拍我的肩膀,“老弟,别安慰我了,我情愿她被扣在钟底下,也不愿意她在外面流落……”

当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带着一大群工人,掘开地面,把钟抬起来,点着火把,照亮坑底。下面空荡荡的,我当初写给红头绳儿的那封信摆在那儿,照老样子叠好,似乎没有打开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头绳儿”是运用借代的手法,同时也象征着小女孩纯真、善良而活泼可亲的少女形象,强化了小女孩在“我”生命中鲜明而深刻的印记。
B.文章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我总是落在后面,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展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真挚情感。
C.“我情愿她被扣在钟底下,也不愿意她在外面流落。”既表现出校长对女儿深沉的爱,也饱含了作者对侵略战争中受苦受难大众的悲悯情怀。
D.文章以“古钟”为明线,以我对“红头绳”含蓄朦胧的情感依恋为暗线,以侵略战争的残酷和野蛮烘托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抗战精神。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校长的性格特点。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我”的一个梦为结尾,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渔乡石板路
张一芳
海湾上裸露的金色岙滩,和散落在山脊间的黑瓦白墙,再加上阳光在深绿或浅绿的山坡和坳壑间走来窜去剪出的阴面和阳面,连结这些块面的线条,是用无数坚石垒接起来的石板路。蜿蜒、腾挪的脉痕勾勒出一条条白带,牵来扯去纠缠在村舍与村舍、岙滩与岙滩、村舍与岙滩之间,编织起渔乡的风景,连接着渔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数十里海角一隅,原来是亘绵的丘陵,起伏如龙蛰的山峦。说不出是哪年哪月,或许是走出大山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蔚蓝的海,或许是穿风踏浪的渔人终于找到一块系舟的锚地,这一带渔民的祖先在这里搭寮砌舍。东山崖上砌一间石屋,西岙滩边搭一间木楼,只要有一户人家居住,他们就会修一条道路与外面的世界相通。或宽至一鱼竿,或窄至两脚板;或层层叠叠依山拾级,或嶙嶙峋峋面海而下。于是,缕缕炊烟便从这边那边的夕阳中袅袅升起,片片帆影便从这端那端的曙色里缓缓远飏。一处一处渔村,片石垒成尺宽的院墙,质朴而浑实,鳞甲也似;一处一处山岬夹峙的岙口,桅樯耸立,边幅如龙爪的风旗悬着。石板路拉近了期望和收获的距离,连接着安定、和谐和拼搏,渔乡的旧事和新梦就多了。
渔乡的石板路是男子汉的路。它是从莽苍的大山向着大海顽强地伸延,从浩渺的大海缘着山脊执意地攀援,就像无数虬结坚韧的灵魂,将粗拙凝重随片石一起嵌进它所凭赖的土坡或陡崖。只要是渔家的男子汉,或早或晚都得负重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他们襟怀如海,禀性如山,后跟稳扎而腿脚富于弹性,转身也似游鱼般,快捷而具张力。他们裸露结成凸包的胸脯和肱头肌,端起脑袋般大小的粗釉海碗,随处站在石板路的这里那里昂天喝酒,一抹嘴就干活去。那是一幅画图啊!数十人排成肩扛大网的队列,和接踵的扛撸掮帆的大汉们,伴着擂响的渔鼓和飘猎的风旗,在这里上上下下来来去去,演绎着暑夏和冬凉。他们也带回大海的馈赠,让石板路弥散着湿漉漉的四季荤腥,大筐小篓、车拉肩扛,通往晒场,通往山那边镇上的鱼市场。你看男子汉,无需看他的脸,他们的脸膛已被海风和太阳吹晒得如鲞皮般粗糙;也无需看他的手,他们扯网拉纲的手往往五指叉开如招风的葵扇;你看他们的脚杆吧,那一根根在颠晃的船上稳扎如塑的脚杆,踩着一块块岩岩岳岳的石板路,如同敲打着渔阳鼙鼓,打奏出渔乡生活厚重浑实的最强音。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押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我成了众多闯海的男子汉中的一员,穿上栲衣扛着木橹出海,背上印着妻子儿女期待的眼神,也带着满身的鱼腥和浪渍,进门推醒一家大小的梦。在一个风高的雨夜,我提一盏桅灯出海,在海空闪电强光的刹那,我看到从海崖攀爬上来的石板路竟与大山纠缠,顿觉巍峨的山和浩瀚的海有着某种共有的灵性,更觉这些石板路有自身的豪气、执著。它在与我同悲同笑同泣与同歌,它是我生命与事业的依托,是我生存状态的一部分。
后来,人们知道,沿着故乡的石板路,可以走出冷僻和宁静,走出无奈和落后;可以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更远的港湾;可以走到公路和铁路,走到外面多彩的世界。有些人在外面闯荡后还是回来了,他们想要改变渔乡的面貌,想在渔乡创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于是渔乡变样了,零乱砌叠的崎岖石板路,改造成宽阔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走过了花枝招展一路杨柳摆风的俏姑娘,也走来了拎着手提把生意做到西欧或者东南亚的小哥们。零落的村舍矗立成鳞次栉比的高楼,长成了敢和现代都市媲美的新城和小区。一出门就是霓虹照路车行如潮,看远处是跨越海湾的大桥横空出世,石板路上流年久远的恬静和安然,被另样的喧闹和热烈所代替。
石板路上昔日的光辉映着月色,盛满了记忆,石隙罅缝长出的青草开出的小花,宣示着世事人生的另一种韵致和沧桑。偶尔重涉这些石板路,仿佛在重读往昔。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由远及近第勾勒出渔乡石板路的轮廓,突出明暗交替、动静结合的画面,营造了雄大壮阔的意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三段好第四段都写到渔民们的日常生活和独特感受,叙述的对象由群体到个人,这样写旨在深化“我”对石板路难以割舍的情感。
C.当代渔民通过石板路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更远的港湾”,这与先民建路的初衷相一致,反映渔民们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D.作品细致描写了渔乡的景、人、事,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时把渔乡置于变革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因而又具有丰富的时代气息。
【小题2】(小题2)请概括文章第三段所写渔乡男子汉的形象特点,并简析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来表现这样的形象的。
【小题3】(小题3)“渔乡石板路”在文中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溪水的源头

汤一介

①那是1962年,严酷的斗争似乎有点缓和,“大跃进”的狂热已经过去,全国人民似乎松了一口气。我们的家庭生活也轻松了许多。我们全家的生活和全国人民一样短暂地得到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机会。由于自儿女出生后,我和乐黛云都忙于各种政治运动,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们,现在可以有一点时间和儿女在一起,对这一点上天的赐予,我们十分珍惜,不会轻易放弃。

②我们在这年春夏之交,常常带孩子们去香山或卧佛寺等地郊游。我们和孩子都更喜欢卧佛寺及其深处的樱桃沟。我们多次乘公交车到卧佛寺站下车,再走一公里到卧佛寺的殿门。这一公里小路两边长着很多野草,我们沿路教孩子们玩一种斗草的游戏。这种游戏北京孩子叫做“勒崩将”:两个孩子各拿一根顶上分为三岔的小草,挽成一个活结,这便是“草鸡”的头,自己的草从对方“草鸡头”下的“项圈”中穿过,双方使劲一拉,一方的“草鸡头”会被拉断,被拉断的一方就是输方。我们一路走着,一路玩这种游戏,孩子们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在这条路的中段,有一个不大的让人们休息的长亭,亭上面爬满了藤萝,我们常在这里小憩,喝一点水,吃一点东西。孩子们不休息总是围着长亭乱跑,汤双喜欢摘些野花野草编成花环扣在姐姐汤丹头上,说姐姐真美!

③我们走进卧佛寺大门,直奔安睡的卧佛,一鞠躬就匆匆离去。寺内有两个水池,水从卧佛后面的小溪流入。两个孩子都有同样的好奇心,想弄清楚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他们曾问过寺里的僧人,僧人告诉他们是从樱桃沟流过来的。于是,樱桃沟就成了他们执意要去的地方。

④一天,我们终于向樱桃沟出发。一出卧佛寺后门,就看到一条小河,小河的一条支流就是卧佛寺池塘的源头。我们沿小河上行,见到一座小桥,桥下的堤坝形成一个小型水库。我们过桥来到小河的左岸,看到一个小园。这个小园别有风格,是用竹子围起来的一方小天地,名叫“周家花园”。园内有几间青砖瓦房,院子里有几张方桌方凳,可以在那里喝茶。我们走进园子,要了一壶茶。我们慢慢地饮茶,观赏着周围的竹子和小草花。茶和我们平时喝的很不一样,有着竹叶的清香和苦甜。我们问送茶的小青年是什么茶,他说是用香山竹叶和北京香片混合自制的。我们又问他樱桃沟还有多远,他说大概还有两三里,但后面没有什么像样的路,只能沿着溪水岸边的石子路走。喝完茶,我们就从溪水的左岸往上走,一路都要踏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前行。两个孩子脱了鞋袜走在慢慢流着的溪水里,又笑又叫,十分快乐,也让我和乐黛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而过去发生过的苦恼也都随之烟消云散。我想只有亲近大自然,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才能得到这样的精神享受。

⑤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樱桃沟。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乱石岗,到处是打碎的砖头瓦块,杂草丛生。奇怪的是溪水尽头却有一个亭子比较完好。走近亭子,看到亭柱上一副对联:上联“行到水穷处”,下联“坐看云起时”。我和乐黛云坐在亭子里欣赏着周围的山色,享受着这难得的半日悠闲。

⑥记得多少年后,我去武夷山时,不禁想起樱桃沟的情景。武夷山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玉女峰”,一座叫“大王峰”,万山丛中有一个去处叫“云窝”,坐在“云窝”的茶座喝茶,看到“云气”从那里冉冉升起,靠近山峰就化为小雨。这使我想起樱桃沟的“水穷处”和“云起时”。世事变化无穷,前事的景象消失了,又会有新的景象产生!是祸是福,无从测知!我们数十年的经历何尝不正是如此?

⑦两个孩子在乱石岗中跑来跑去,找好看的小石子。女儿忽然大喊:“爸爸妈妈,这里有块大石头,上面还刻有字呢!”我们一看,原来是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无为周居士”,这下子引起我们的兴趣,也跟着孩子们在乱石岗中寻找,希望发现点什么“奇迹”。这时女儿又大叫:“我又找到一块有字的碑,你们快来看看!”我们去一看,残碑上面刻着的是:“莫愁陈夫人”。这无疑是一对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夫妇留下的遗迹。“无为”使我联想到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哲学问题,到底是“无为”具有普遍价值还是“有为”具有普遍价值?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但是,“莫愁”的确对每一个人都是可解的。一切顺应自然,自可“莫愁”而“得大自在”。

在这乱石岗中,溪水似乎戛然而止,但溪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发现原来溪水是周围山上的细流汇成的。这就是说溪水已断而又未断,溪水尽头已不是溪水,但溪水之水仍是遥水之水。世事茫茫如电影之画面,不过是拉长了的电影胶片,一片过了,另一片又出现。它是连续的,又是断裂的,所以说“昔不至今”。“过去”发展到“现在”,就不是“过去”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拟的世界?到底溪水有无尽头,就像宇宙有无尽头-样。这又是一个哲学问题。

【小题1】联系全文,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带着家人多次去卧佛寺游玩?
【小题2】第③段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第④段和第⑤段的“终于”有何不同的含义?
【小题4】第⑤段中写道“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乱石岗,到处是打碎的砖头瓦块,杂草丛生”,是否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失望的情绪?为什么?
【小题5】概述第⑧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