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上制定的《21世纪议程》指出,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所导致的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发展失衡是地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绿色消费理念自此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倡导和传播。
绿色消费与传统消费有什么不同?在传统消费理念下,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私欲,疯狂地掠夺大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则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传统消费是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大量开采有限的自然资源;绿色消费则追求消费的可持续性。
传统消费追求奢华,倡导高消费、多消费和超前消费,人们常常不是为了需求消费,而是为了面子消费;绿色消费则崇尚自然纯朴、节俭适度,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得到需求的满足。传统消费已经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绿色消费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放在首位。
(节选自《光明日报·我们距离绿色消费有多远》)
材料二
2016年6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面向国内大专院校发放了一份关于绿色消费观的调查问卷。在有效的953份问卷中,只有35.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绿色消费,4.7%的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绿色消费。例如,15%的学生对“怎样消费是个人自由,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的观点表示不确定,另有17.8%的学生对此观点不赞同;有20.4%的学生仍然认为高档消费值得羡慕和追求,这与当前社会高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关。此外,909名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日常消费中经常或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看来当代大学生使用一次性产品现象普遍存在;10%的学生表示父母不会经常对自己进行绿色消费教育,31.5%的学生表示学校偶尔或从未进行过绿色消费教育,这表明家庭和学校在绿色消费教育方面的角色缺失客观存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我们距离绿色消费有多远》)
材料三

随着消费升级、生活品质的提高,居民对室内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水质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空气净化器、家用净水设备等健康环保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新能源汽车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绿色交通工具,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2017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
(节选自《2017年中国居民绿色消费发展情况》)
材料四
郑先生今年4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过去一年在“饿了么”上花掉的13799元被全数免单,理由只有一个—— 一年300多次点单,他一次都没要餐具。郑先生就这样成了当地“环保冠军”,不过像他这样的人可不在少数。自去年9月外卖点餐平台“饿了么”的“无需餐具”功能上线以来,有超过3000万单都主动选择了“无需餐具”。“饿了么”对这一行为的积极鼓励,不过是阿里整个新零售体系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的一种。
环保一直是物流业的难题,菜鸟也是这方面的先锋。它最早在业内推出全生物降解快递袋和免胶带纸箱,第一个将“绿色包裹”引入物流业。数千万个废旧纸箱得到循环利用。它还通过智能打包算法精准匹配箱型,减少了15%的包材使用。2018年2月,首批数千个循环箱率先在杭州上岗。从菜鸟仓到全国零售小店的配送,这些循环箱替代了传统纸箱。而在未来,莱鸟将对100万家零售小店全部采用环保循环箱,预计数量将超1000万个,因此能够节省出数百万棵绿树。
(节选自《阿里新零售倡导绿色消费被评中国可持续发展先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发展失衡等,因此,绿色消费势在必行。
B.绿色消费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追求消费的可持续性,不破坏、掠夺生态环境。
C.绿色消费崇尚自然纯朴、节俭适度,强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放在首位,遏制传统消费。
D.从2016年6月哈尔滨师范大学进行的绿色消费观问卷调查来看,大学生整体上的绿色消费意识及行为有待提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到2017年,我国居民在家用环保用品上的需求增加,空气净化器以及家用净水设备的产量大体呈上升趋势。
B.2013年到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逐年大幅上升,国家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的20%以上。
C.“饿了么”免除其评选出的“环保冠军”全年的点单花费,以鼓励消费者主动选择“无需餐具”,引导绿色消费。
D.菜鸟推出全生物降解快递袋和免胶带纸箱,使用环保循环箱,智能打包,从而使绿色消费开始进入零售小店。
【小题3】请联系四则材料,谈谈如何全面推行绿色消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4:0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 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 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种种现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 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 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教育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了一些挑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B.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英语学得好就可以改变命运,这导致有些人忽略汉语学习。
C.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汉字教育并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这值得汉字教育者深思。
D.许多学者不断探索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解决了当前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论述了汉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将汉字教育作为战略工程的观点。
B.文章阐述了汉字教育遭遇的两大问题,从反面论证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对汉字教学采用拼音法提出了疑问。
D.文章以近年出现的有关汉字教学方式的试验为例,肯定了它对完善汉字教育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不断繁荣发展,是因为有汉字作为根基。
B.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书写汉字的机会减少,从而出现更多的提笔忘字情况。
C.许多学者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对汉字教育进行教学实验,值得我们学习。
D.只要我们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汉字教育肯定会焕发新的生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古人尊重诗歌,并强调诗艺的极致一定要以创作主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行为基石。一部古代诗歌史,不仅是诗歌艺术发展史,还是诗人精神铸造史。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首先的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不回避时代气象和日常生活,自觉于人类精神向度的深入挖掘,自觉于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自觉于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超越。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杰出的诗人立志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熔铸,从问道自由到深入现实两个维度唤醒读者的内在生命感悟,彰显刚正不阿的独立意志、理性批判的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肝胆赤诚,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民胞物与是中华民族究天人之际、追求天人和谐的思想核心。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这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对每一位当代诗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修辞技艺,而是来自自我突破--面对影响的多元与焦虑,如何发出个性的声音,处理好现代性、当下时代和个体生命的关系,如何回应世界诗潮的波涌,在世界艺术的格局中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
(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一切物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尊重诗歌,强调诗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德行为是达到诗歌艺术的极致的基础。
B.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诗歌精神在诗歌中得到释放与展现,而诗歌精神也滋养了诗歌艺术。
C.培育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关注时代和生活,自觉于价值追求与超越,是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的首要任务。
D.时代在发展,但诗歌精神不能因此而丢弃,诗歌创作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必须保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它具有主体特点与民族特色,与诗人的品性、修养及民族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B.优秀诗歌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传承民族精神,唤醒读者的生命感悟,彰显独立意志、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情怀。
C.当代汉语诗歌应立足世界诗歌版图,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重拾创造力与求索精神,重建当代诗歌精神。
D.伟大的诗歌作品全都具备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并放射人性美的光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在变迁,意识在变化,承担民族精神传承重要角色的诗歌创作,应以高扬富有时代感和主体性的民族精神为努力方向。
B.中华民族把对天地法象的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其核心是天人和谐,诗歌即是对这种文化的诗意抒发。
C.诗歌由于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因此,相比其他文学体裁,诗歌在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方面是最便捷直通的。
D.当代诗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修辞技艺的长进而是自我突破,即如何发出个性的声音,回应世界诗潮,完成对诗歌本体的提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常常陷入两个冲突情境:一个是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一个是西学与中学的冲突。中国文学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妥善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最终建构起一种不失自己文学传统、融“新旧”与“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念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我们的文学写作是“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的。长期以来,我们以新学反旧学,以西学抗中学,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若敝屣。就文学而言,因为蔑弃旧学,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信任。许多当代作家写作的文学理念和经验资源,完全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离开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谈文学。这种文学上的趋西去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学写作的“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中国当代文学在语言、情致和格调等方面,均跌落至低水平,有些作家的语言半通不通,纯然一副翻译腔。

同样,因为排斥中学,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失去了对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很多学者写文章,也必以西方学者为圭臬,要么是福柯和德里达如何说,要么是罗兰·巴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怎么讲,全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九》论韩愈说:“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这样的批评,是中国格调的,也是充满诗性的,卓识内蕴,文采外烁,多么精彩!

显然,无论是当代中国的文学写作,还是文学理论和批评,需解决这样迫切的一个问题:如何接续中国文学传统,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

接续本土文学传统需要“反求诸己”,重新扎根。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论的“双线”发展模式:一条是明线,一条是辅线;前者走着“洋化”的道路,后者坚守着“本土化”的道路。这种中西互补的模式,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格局。但是,最近二三十年,这种双线发展模式似乎出现了倾斜和偏失。本土化一维黯然失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流行的文学批评话语,基本上于欧美国家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失语的原因在于失根,即失落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根。因而,要彻底医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失语症,就要首先反求诸己、重新扎根,必须强调中国现代文论的转化,即从追踪西方转向回归传统,从搬用西方文论话语转向传统文论话语。

(摘编自李健军《中国文学不能失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中面临着文化冲突,特别是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尤为突出。
B.当代文学语言、格调等水平下降,没有经典,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
C.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双线发展模式出现倾斜,导致中国文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D.面对文学写作“非本土化”和理论失语的困境,需延续中国文学传统,建立文化自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文学存在中西、新旧的冲突,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文章重视事实论证,以文学上的趋西去中说明中国文学写作的非中国化特点。
C.文章以方东树的批评为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国对传统文论和批评失去自信。
D.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和事实,最后提出解决方法,论证思路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处理好文化冲突,就能建构融新旧、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B.要想治愈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问题,就一定要回归传统,扎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C.如果学者能够重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将有望重建中国文学的自信。
D.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独特格调,充满诗性,文采外烁,我们应以中为主,兼融西方理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乡愁(节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袁浩
①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的那一天是春末夏初,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阳光说不出的灿烂。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麦子在乡村母性的田野里一个劲地疯长。我,还有和我年岁相当的几个乡野少年聚守一起。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青春少年说得最多的是跟小虎队和港台流行歌曲有关的话题。《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和《蝴蝶飞啊》让我们一帮青春的心灵渴望飞翔。青春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无论何时提起那段成长旺盛期的话题我们都记忆如初。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③那一年那一天的正午,母亲站在我现在应该叫故乡的小村家门口大声地喊着我的乳名。那喊声与我们正在谈论的所有事物无关。母亲的喊声将小村中的狗都给惊吠了,于是我扬了扬手,将一段白色的确良衬衫的袖子捋了捋,终于,我的手腕上显现出了那块上海牌手表,我瞟了一眼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吃饭了。其实,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吃晌饭跟那块手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④那一年那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家。父亲正在收听我家那台“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那个叫刘兰芳的著名评书艺人绘声绘色地播讲着传统评书《杨家将》。我一到家,母亲便开饭了。我,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母亲,我们围坐在一起。母亲将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面条是母亲忙活了大半天亲手擀制的豆麦面,菜也是母亲冬日里腌制的咸菜。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着咸菜,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我们每一个的嘴里都发出吱吱”不停地吸食面条的唏嘘的声音。那一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吃面条的声音不绝于耳,酣畅淋漓。咸菜和豆麦面条吃得我这个乡村少年鼻尖直冒汗。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
⑤那一年那一天的下午,我在家实在没事,爹就让我下地给花生薅草。春末夏初,花生正在开花。花生花是黄褐色的,花生苗是绿油油的.,很是喜人。我跟在爹娘的身后,挥锄落汗。乡村里的天空最是明净,不远处还有几只斑鸠鸟在叫唤。花生地旁边的麦子即将接近熟稔的味道漫溢了过来,还有小村路口旁的老槐树上飘散着的槐花的清香。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丰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⑥日暮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村道上鱼贯着我的乡邻和不同辈分的族人。田间地头农家放工的路上,其实是乡村讯息最传统最原始的交流与发布的场所。今晚的小村又要放露天电影了,这是我这样的少年走在放工之后的村道上,获取的最感兴趣的信息。这足以使我顷刻间化解半天的辛劳和疲惫。那一年那一天的晚饭我吃得略显仓促,因为那一晚上传出的电影里的热闹声响最是撩拨一颗颗拥有好奇之心的乡野少年。那一年那一天晚上的电影格外好看!一部叫做《少林寺》的彩色宽银幕武打片看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唏嘘不已。那一天那一晚的如水月色何时散尽我们不得而知,李连杰还有那来自远古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更是我们的最爱。一时间我们在电影散去后竟久久不愿离散,我们一个个仿佛还沉浸在一段抗暴助义历史故事和杂糅进去的少林功夫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里。那一天那一晚的电影是现今我在城里的家中打开那个叫做CCTV-6的电影专题频道所永远找寻不到的一种绝妙视听盛宴。
⑦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③现在的我再也没有那一年那一天青春少年的清心寡欲的心态了。故乡,记忆中美好故事的背景也已成为了梦境。时光就是这么残酷地将一个人拉入尘世的风尘,逼你不得不就范。不由得又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诗来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⑨就这样,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被我写进了记忆,记忆也便甘之如饴。
(《散文百家》2010年第9期)
【小题1】(小题1)品味第③段中画线词语,指出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2)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小题3】(小题3)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家人吃面条酣畅淋漓的场面。请赏析这个场面描写。(4分)
【小题4】(小题4)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个?(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