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追求鲁迅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精神世界的开掘与深入理解。

鲁迅是因其伟大而成为无数人研究的对象的,而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孙郁认为:“鲁迅精神是一种个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或者说是人类至爱,所以,我更愿意把鲁迅精神看成一种战斗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解前提下,才会有鲁迅思想价值和意义的选择、判断。李书磊说,“鲁迅的遗产在今天尤其珍贵;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在上海卖文为生,利用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完成了他的文化创造,既利用了自由空间,又在商业化的处境中保持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鲁迅一生矢志于对虚伪道德人格的批判,其批判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以及这一消极功能所造成的道德虚伪。因此,鲁迅是与旧习惯相对抗的,最终因此而不容于环境。谎言是一种人为编织的虚假事实与荒诞逻辑,最终会被现实存在或另一个谎言所戳穿,从而加大社会的不信任感。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鲁迅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挽救这种民族的危机,这就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呼唤“救救孩子”的最终目的。可见鲁迅思想的实质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鲁迅,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鲁迅思想价值的有效方式。所谓经典就是当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时期的适应性之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改变,这样就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当然,鲁迅思想的经典化不是歪曲鲁迅的历史、捏造虚假事实进而“神化鲁迅”,不是仅仅以史料挖掘、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工具化”鲁迅思想,也不是把鲁迅精神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加以专业性的细化或放大,进而“肥大化”鲁迅思想。鲁迅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主体包括“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这些命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具有非凡的功能。

(摘编自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鲁迅的研究,就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
B.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的自由空间对完成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C.鲁迅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旧习惯的对抗使他不被环境所容。
D.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这是鲁迅批判谎言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鲁迅其人其文的文化属性和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两方面,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
B.文章引用孙郁和李书磊的观点意在证明鲁迅思想的价值和影响力很大并具有当下意义。
C.文章写鲁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引出后面鲁迅思想的实质。
D.文章举“神化”“工具化”“肥大化”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说明应正确理解鲁迅思想的经典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精神世界的开掘和深入理解并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
B.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周围的人有一些负面的描写,这些描写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是针对民族的虚伪道德人格。
C.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的伟大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
D.鲁迅思想中“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正是经典化的成果,对于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1:4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附图: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中药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定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l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成药以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而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
B.材料一显示我国中成药工业呈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发展较为平稳,销售额稳步提升。
C.材料三显示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中医药发展受到重创。
D.中医可以解决一些在西医看来是“不治之症”的医学难题,这彰显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小题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采用文字和图表两种形式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了我国中成药工业的发展态势。
B.材料二显示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并不具备与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称的国际地位。
C.材料三认为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我国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夺回已经丢掉的国际话语权。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医备受世界推崇。
E.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小题3】我们该如何保护中医的知识产权?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小题2】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研的女儿 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要收取房租。我只好让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一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问:“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

真就把我问住了。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一会儿,等乘务员过来,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那亲戚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这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了。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我停下脚步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我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

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群,也赶紧追了过去。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一位怕惹出麻烦来,息事宁人,但也乐于助人的人。
D.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小题2】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现代节日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③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④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节日这个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命活力。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乐的群众集会。

⑤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运。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⑥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感。现在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⑦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新的意义。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小题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排生产与生活。
B.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动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适应社会需要。
B.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C.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是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昆舞源于昆曲,是对昆曲表演艺术优质基因的提炼以及传承发展的成果,也是继“戏曲舞蹈”“汉唐舞蹈”和“敦煌舞蹈”之后产生的又一种带有流派意识的中国古典舞形式。2003年底,大型舞蹈诗《昆韵》的创意在舞蹈家马家钦脑海中开始萌生,当时适逢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是该项目很快在苏州被正式立项。之后十余年间,以马家钦为首的昆舞研创团队建构了一套包含昆舞本体、教学训练和理论研究在内的完整体系,又经由实践和教学的双重打磨和检验,并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学术论证之下不断完善、发展,使其实践与理论体系日臻成熟,成为今人对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成果。
昆舞的生发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得益于昆曲艺术母体的孕育,传承和延续着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在创化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品格,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昆舞创化成功的一个很大优势,就体现在对昆曲精髓的直接汲取上。
昆曲“程式化”的解构与古典舞本体的重构性回归是昆舞创新的两个标志。昆舞生发于昆剧,但不等同于昆曲表演艺术,姓“昆”却又超越“昆”,属于地地道道的舞蹈样式而不是戏曲,是一种按照舞蹈艺术特性再造、重塑并具传统审美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昆舞在舞蹈的表现语汇上,并没有简单照搬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套路,而是从中挖掘、提炼传统的舞蹈性元素,创化出了诸多的动态“意象”,继承了具有高度写意性与虚拟性的表演特征,扬弃了其固有模式(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表演套路,经过重组与整合,实现了回归舞蹈本体的创化过程。如昆舞的基本手位“背、掌、推、拉”,以及基本手式“五指莲花式”,即是从昆曲的“水袖”和“昆扇”中提炼出来的;“顺”“连”也是从昆曲中继承过来的形态特征,但昆舞中的“顺”“连”是基于舞路线性运动表现的需要(线条美),表演幅度相对要大。
昆舞的艺术表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过程:前一过程主要为“内化、体悟”的生发阶段;后一过程为“外化、显象”的体动阶段。一般来讲,内化、体悟的功力越深厚,外化、映射的意境就越高远。
昆舞是从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根基上生发、衍伸出来的一枝新秀。就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了的文化而言,它有望成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审美鉴赏的中国古典舞范式之一,同时也为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摘编自谢建平《昆舞:“昆”的活化与舞的新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舞源自昆曲,因此可以说,昆舞既是一种戏曲,也是一种古典舞。
B.昆舞和昆曲的基本手位、基本手式具有相通性,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
C.昆舞的艺术表现“内化、体悟”和“外化、显像”构成了正比关系。
D.昆舞对传承发展文化具有借鉴作用,它已被当代人的审美所广泛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昆舞是如何诞生的,重点讲解了昆舞的实践与理论知识。
B.文章从审美价值、创新标志、艺术表现等三个方面对昆舞进行了剖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昆舞和昆曲的关系,彰显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D.对于昆舞,文章先交代其如何产生,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它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对昆曲的继承发展,就很难有昆舞的产生。
B.只有坚持创新,类似昆曲等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生命力。
C.如果昆舞比昆曲更受欢迎,那么说明人们更喜欢舞蹈而不是戏曲。
D.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一个难题,昆舞的成功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