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短歌在滩涂

苏叶

去年十月,我们访问了江苏盐城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这里芦荻苍苍,四野茫茫,是美丽的丹顶鹤从遥远的黑龙江飞来过东之地。

到这里来,原不为寻找什么奇迹,我已经习惯于奇迹身上的虚荣,习惯于低着眼睛,从奇迹的五色花旁匆匆而去。我以为这一次我也只需随车来往,半醒半睡,把自己塞在一层一层的椰子壳里。

但是这里的滩涂平阔而辽远,远到几乎看不见地平线,远到让我忍不住将头探出车窗,想把芦花和清风永远留在面颊上。

不明白大海为什么要收敛自己,每年让滩涂向它伸展一公里。它是因为想获得才给予的吗?可这儿又能收获些什么呢?

这里的土地留着苦腥,脚步再清鞋帮上也会留下一道白花花的盐碱水印。所以这里只生长小芦苇和茅草,还有长不大的刺槐,苦楝子树也不高。

我来的时候,夏天已过,冬天未到,是徒劳的秋风在补缀盛筵和散席之间的失调。

平淡的草野一望无涯,黄的和绿的在打架。灰掠鸟是成群结队的牢骚客,此外就是一些冷漠的小野花。水沼倒像草滩深处散着的星,纯蓝的眼睛渴慕着天真的白云。芦苇如霜似雪,潇洒得风流,朴素得高傲,身边溅满了殷红的盐蒿草。这些盐蒿像已被遗忘的勇士的血,一丛丛,一摊摊。颜色有些黯淡了。

我常常因为抗拒而软弱,因为贫困而富饶,因为麻木而苏醒,阔大得寂寥的荒滩哪,又让我听见了椰子壳里蹦跳的心声!

我忽然明白了丹顶鹤的选择……

北国严冬的冰雪,是肃杀万物的凶神;南国瑰丽的红黄绿紫,热闹得也有些过分。只有这里,风萧萧,草深深,大海在草丛中低吟。原来深沉的尽头就是平淡!原来美丽和珍奇要保护自己,既需要坚忍的抗衡也需要明智的寂寞!

我自然不是一只丹顶鹤。我没有洁白的羽毛,也没有修长的双腿和纤细的脚。我只有负重的脖子,粗劣的双翅。我只想飞完我该飞的路程,躲过箭矢。我也想要一片不被惊扰的草泽,然而除却幻想我不知何之。我只好踅步在人海,有时扇起翅膀,有时被石子打伤。

我羡慕人们留恋的深情在眼睛与眼睛之间缠绕,我恐惧人们冷冷的刀箭在睫毛与睫毛中弹跳,我更惊惶有些活着的瞳仁过早地贴上了“死”的封条……

由于比这一切还要多的一切,我常常因为要哭了才笑,想笑我才哭。

我因为相信才怀疑,因为不想怀疑又把怀疑重复。

一只笨鸟也变得痉挛了。痉挛地前行痉挛地逃跑,痉挛地默然观望痉挛地痴心寻找。痉挛的扭曲的脾性,是不是会把好心的人也刺伤了?!

第一次这样心惊地自问,美丽的草滩变得格外寂静。空气里散播着忧伤的芬芳,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小河一旦倔强起来就失去了往日的明净。

告诉我,你这棵孤单的苎麻,你的筋络坚韧粗壮是以抛舍丝绒般的花朵为代价的吗?

告诉我,野菊花,难道你真的不需要风的拥抱云的亲吻,不需要月光轻轻的摩挲!

只怕是一切都晚了,残缺伤害了我,我又加重了它。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粒草子都付出了代价。

我一个人在草滩上走得很远,从那边捧回一把芦苇。满滩涂都是这些流苏似的旗穗儿,秋风里说不尽它那苍凉的妩媚。

这里是丹顶鹤过冬的地方,我也把自己的影子悄悄地留在了草梢上。这里水不甜,花不香,可是它用它的自然和坦荡,使一颗疲惫早衰的心哪,颤颤地又张开了翅膀……

(选自《星空不灭:苏叶散文精选集》)

(注)①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本文指江苏盐城保护区的滨海湿地。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连用两个“习惯”,表达了作者内心曾对“奇迹”的否定、冷漠,同时也反衬出下文滩涂给予作者的强烈的心灵震撼。
B.作者把自己喻为“一只笨鸟”,“痉挛”地前行、逃跑、观望与寻找,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剖析和自我灵魂的省思。
C.本文开篇写滩涂之景引出丹顶鹤,中间以明白“丹顶鹤的选择”衔接上下文,结尾呼应开篇;丹顶鹤贯穿始终,是全文的线索。
D.本文意蕴深沉,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了诗意盎然的意境,对大自然生命的思索中投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思考。
【小题2】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析。
【小题3】文章结尾划线句“可是它用它的自然和坦荡,使一颗疲惫早衰的心哪,颤颤地又张开了翅膀……”什么意蕴和作用?请结合全义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1: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关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滂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 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退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而赋予意义和寻求价值又是人类心灵的内在诉求。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当。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摘编自2018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见到的樱花的特别之处:花色嫩红中含着素白,十分淡雅。
B.文章第二段引用大量的诗句,通过红杏、莲花、红梅与樱花的对比,突出樱花的与众不同,同时增强了文章的韵味。
C.作者在文章中插入夜间看萤火虫的情节,是因为看萤火虫和看樱花有相同之处,即数量的多寡带给人的体验是不同的。
D.文章以看樱花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在樱花时节的独特感受。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欣赏樱花,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欣赏不同场景的樱花时产生的感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他就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任何一个个体的人,与生俱来地落入社会关系网中,有父母、兄弟姐妹,不是“自在”的,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庭、家族、宗族式的社会结构,中国的文化也是这种家族文化或宗族文化。咱们习惯说“国家”,“国”是放大了的“家”。“忠”是放大了的“孝”。美猴王没有家庭的束缚,也就意味着他一开始就不受任何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个摆脱一切社会关系的原生态的人。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石猴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那些个猴哥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他就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可以为所欲为。这既提升了个人能力,也拓展了无穷的生存空间。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人就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看到老猴子一个个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他到阎罗殿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于是,孙悟空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作为个体人,这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但是对社会人来说,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秩序,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孙悟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被唤醒的,原来他只有对空间自由和时间自由的追求,但一旦上了天庭,孙悟空就变化了,他有对“名”的追求。原来他是没有追求“名”的意识的,当孙悟空第一次被收容到天庭时,让他当“弼马温”,他还挺高兴。可是,当他知道“弼马温”是个未入流品的官职时,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还有官职的区别,他又造反了。他个自己创造了响亮的名号——“齐天大圣”。社会教他,人和人不一样,由于有制度化的衡量标准,人总是要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当社会给你贴上标签的时候,你就得到一种精神满足。 
社会教给孙悟空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个人的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最后他提出一个最极端的口号,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孙悟空说这是“常言道”,孙悟空不识字,他从哪儿学到这“常言”呢?这显然是玉皇大帝和臣子们教的。在天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孙悟空逐渐失去原本有的“赤子之心”,导致了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 
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之后,社会就不能容忍他了。有人赞扬说“皇帝轮流做”体现出“造反精神”。但这种造反精神如果应该得到肯定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毫无秩序可言了。“皇帝轮流做”,是靠能力还是靠年龄?怎么“轮流”法?如果人人想要当皇帝,这只能导致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造成社会秩序的残酷破坏。 
孙悟空打破了这种社会规律,扰乱了正常的文化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不可能再为所欲为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5.12)
【小题1】下列有关孙悟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寻仙问道,有了法力,他在个人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为自己拓展了无穷的生存空间。
B.孙悟空无父无母,没有社会关系的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一个原生态的自在的人。
C.孙悟空到阎罗殿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上划去,他自己在获得空间自由之后,又获得了时间自由。
D.孙悟空后来个人欲望极端膨胀,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这是在天庭这个社会生活耳濡目染的结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皇帝轮流做”是不识字的孙悟空从玉皇大帝及其臣子们那里学到的,这种造反精神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扬。
B.上了天庭,孙悟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逐渐被唤醒,他不满足于“弼马温”这个未入主流的官职又造反了。
C.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家庭、家族、国家等,我们注定是不自在的。
D.《西游记》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以孙悟空为寓,说明“个体人”一旦进入社会,就得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放大了的“家”,“忠”是放大了的“孝”,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庭、家族、宗族式的社会结构。
B.社会教会孙悟空知识,使得他的欲望不断膨胀,但社会又不能容忍孙悟空欲望的极端膨胀,可见,社会才是恶之源。
C.个人欲望不能极端膨胀,对于社会来说,触犯了规范,扰乱了正常秩序,得到社会的惩罚也是必然的。
D.孙悟空和天庭之间的矛盾,就是自由和规范之间的矛盾,美猴王几乎所向无敌,但他终难逃社会关系之网。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舱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小题1】(小题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影响着城市的“和谐”。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记》《论语》中;另一方面,西方先贤如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
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只是到了今天,“和谐城市”的模式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同样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理想状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小说简谈
①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人志怪两种。志怪方面,又可分为文人之作和宣扬佛教教义的作品两种。志人小说则以记文人及贵族的生活为主,笑话也可以属于这一类。这些小说在小说史上有如下的特点:一是真实和虚构的问题。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但这个时期的小说作者即使是写鬼故事,也自以为是写真事;志人小说更是以真实作为评定小说优劣的标准。二是写作态度问题。现代小说的作者,会为了某个目的去编写小说,也就是有一定的写作动机;但这个时期的作者写这些作品则是“被动的”记录,也就是“非有意为小说”。三是志人小说的出现,显示了小说向写人事发展的趋势。四是小说和历史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
②至于文学手法方面,这一时期小说在叙事上只是“粗陈梗概”,只有故事大纲,基本上没有较高级的小说技巧出现。但《世说新语》却长于叙事,善用比喻,文字生动,成就较高。
③小说发展到唐代,无论在形式观念上,还是在写作技巧上,都与前代作品有本质的改变。唐传奇兴盛的原因首先是唐代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政治经济的成功,促成了文学的发展。但这一点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文体,所以就讨论唐传奇来说,单作这样的分析还不够。要注意的是,小说以写人的社会生活为主,如果社会停留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种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小说就只能写一些口耳相传的鬼故事,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唐代社会的进步,都市的出现,使人与人的来往密切了,出现了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还有人生得失的反省,政治上尔虞我诈的斗争,宗教的流行等,都可以在小说中出现。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唐代小说蓬勃发展的主因。
④其次是文学本身的条件。具体来说一是小说体裁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为唐传奇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例如一些志怪的作品成为唐传奇创作的题材;而志人小说由写鬼怪的风气转而为写人事,对文人的创作也有很好的启示。唐传奇的发展,由初期的神怪故事,如《古镜记》,到后来的半人半鬼,如《离魂记》,到纯人事的描写,如《李娃传》可以看到这种发展的痕迹。二是其它文学样式的配合问题。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评唐人传奇说:“盖此等(指唐传奇)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唐传奇和多种文体有关系,这是大家同意的,如传奇写人物与史传有关系,传奇篇后的议论与史评有关系,都是事实。至于诗和传奇的配合,二者相辅而行,如《长恨歌传》之有《长恨歌》。传奇和“古文运动”的关系,有人认为古文运动的成功,对唐代小说具有十分的积极作用,这一看法有待商榷。
⑤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使之在对生活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上走向了细致化的艺术境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注意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其次,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因此在创作手法上较六朝志人的偏重写实增强了虚构性,较六朝志怪的偏重记述传闻增加了再创作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像和艺术创造,而且在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选自钟海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人和志怪两种,它们相互没有交叉性,所以把笑话归为志人一类有一定道理。
B.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只注重故事大纲,没有高级的小说技巧出现,只有《世说新语》是个例外。
C.南北朝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即使是写鬼故事,作者主观上也认为是写真事,志人小说则要求必须真实。
D.唐代小说在形式观念和写作技巧上,都与前代作品有巨大不同。这与唐代社会丰富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用分类法介绍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内容,用列举法阐释其发展特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B.第四段论述了唐小说与前代作品相比产生质变的内在原因。具体来说,小说体裁的发展、其它文学样式的配合为唐小说发展提供了动力。
C.本文论述语言严谨,结构有序,使用假设、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内容丰富充实,有说服力。
D.本文对魏晋南北朝及唐代小说的内容、风格特征、取得的成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小说和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的核心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赵彦卫认为唐传奇各类文体皆备,史传、史评的影响作用尤其突出,是它们成就了唐传奇。
B.有人认为古文运动的成功,对唐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此作者并未下定论。
C.唐传奇的艺术成就超越了六朝小说,表现在注重细节描写,关注人物的精神展示,塑造了多样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备一定的审美性和娱乐性。
D.通过文章中关于六朝小说到唐传奇发展演变的探究,可以看出小说创作须遵守的一条规律:要自觉进行艺术想像和创造。否则,很可能只是粗陈梗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