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节选,作于元丰五年)

(二)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节选,作于元丰三年)

(三)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也,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选自苏轼《玉局文》)

(注)①瘿:囊状性赘生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外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阅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
B.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
C.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
D.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舳舻,指船头和船尾的并称;舳,指船尾,舻,指船头:文中用“触舻”代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B.赋,指《诗经)》“六义”之一;又指古代一种文体,讲究文采与韵律,常用“主客对答”的方式。
C.足下,对对方的敬称,意为“您”。古代一般用于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文中指的是同辈相称。
D.古代表贬官意思的词有贬、谪、迁等。文中的“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节选的第一段,借客人对赤壁历史古迹的追问与历史往事的追述,实则表现了东坡的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B.在给李端叔的回信中,东坡流露出谪居期间,唯恐为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叔赞誉则忧的心情。
C.《玉局文》与《赤壁赋》的乐声,一为笛声,一为萧声。前者欢快嘹亮,后者悲凉幽怨,都用了比喻、夸张和精细的侧面描写。
D.节选三篇,可以看出东坡贬滴黄州的心理变化过程:获罪之初的失意,赤壁水月之悟中的随缘自适,宴饮赤壁时的豪迈超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1:0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梅直讲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何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饶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砚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②请属:请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悲:同情
B.其后益壮 壮:强壮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人不可以苟富贵 苟:苟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然,不容何病 夫天下虽不能容
B.执事爱其文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
C.非亲旧为之请属于 苟其饶一时之幸
D.不容然后见君子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所说“周公之不遇”主要指的是无人理解他。
B.孔子听到颜回的劝慰后,不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C.苏轼将梅公和韩愈并提,表达自己对梅公的敬仰。
D.苏轼为自己成为欧阳、梅二公的学生而感到高兴。
【小题4】下列为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小题5】将下面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②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小题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本文主要写了人生的哪两种乐趣?作者所推崇的是其中的哪一种?
②简要说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证明苏轼获得第三名是实力所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者暮 儿已禄相
B.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攀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D.问其姓名,而不答 仰之间,已为陈迹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月之 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月末称为晦。
B.望美人兮天一方  指作者思慕的女子。
C.奄奄黄昏后 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
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恶衣食以养人   大抵B.于是法而不任人 任用
C.故名城,杀豪杰 毁坏D.以为爵禄不能尽天下士   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此四者共之 客亦知夫水月乎
B.先王俗设法 相如持璧却立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客养之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萧、曹政,莫之禁也 国以礼,其言不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六国争相养士这是它们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的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B.文章通过大量事例以及反问句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语句整散结合,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文章善用对比,既有六国和秦对游士态度的对比,也有游士在失职前后对社会影响的对比,从而指出游士没有尽到责任是社会动荡的原因。
D.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2)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二首
苏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新城:杭州属县之一,在杭州西南。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②钲:古代乐器,又名“丁宁”,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③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首联写春风吹走积雨天放晴,有领起下文描写晴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诗二继写道中山行。诗人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庆幸将在这里为官。
C.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山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诗一是由“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引发的,诗二则是因对时政失望而向往田园。
D.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诗一主要写景,景中含情;诗二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小题2】诗一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