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孔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河水那样地流着。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小题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交通”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把“不读书者”和“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作比较,其用意是为了说明:(   )
A.读书是一件生活上的雅事
B.读书是令人尊重和嫉妒的事
C.读书能够改变现实环境
D.读书能起到旅行的作用
【小题3】第三自然段中说孔子也有同样的观念。请列举孔子表达同样观念的这句话,并说明其内涵。
【小题4】作者在阐明“世界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这个观点时,表达上很有特色。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5】请整合信息,分条概述,为这篇“读书的艺术”做一个内容摘要。
(1)
(2)
(3)
(4)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9:0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从留住文化记忆、衍生性生产、创意性发展等三方面指明了生态化保护的途径。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再分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①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 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了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 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 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②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神话和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 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 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 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③《离骚》里面,想象鲜艳而缤纷,香草美人,百亩芝兰,荠荷芙蓉,芳泽香草……在充满神话 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是一位执着、顽强、忧伤、哀怨、愤世嫉俗的真理的追求者。《离骚》把 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 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起点 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④《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 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 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 个关键问题:第一,楚辞是“绍古体”,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可 歌可舞。近人考证也认为,像《九辩》《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 第三,它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 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⑤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经济、政治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 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 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 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⑥与《诗经》或先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 和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都充满幻想和巫术, 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了下来。

⑦西汉在经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 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人世、历史和现实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这固然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 的灵魂。就此,楚汉浪漫主义成为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神话逐一理性化的时候,中国南方却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 和残存,依然弥漫在神话世界之中。
B.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孔子删定的《诗经》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就是这一现象 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
C.《离骚》,既有香草美人的想象,又有炽热深沉的个体人格,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 情诗的光辉起点。
D.屈原的所有作品想象奇特,充满原始活力,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南方文化浪漫体系,是楚地原始祭 神歌舞的延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突破了礼仪旧制,理性精神也已经完全战 胜了巫术宗教。
B.王夫之说《九辩》可以“被之管弦”,可歌可舞,以此证明它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 乐。
C.汉代艺术延续了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而这些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在《诗经》或先秦散文中 却没有保留。
D.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西汉宫廷中又以楚声为主导,这是汉代文艺领域保留 楚地本色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 祖宗。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侵入西汉 文艺领域。
C.虽人世、历史和现实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重要,但原始的浪漫幻想仍是楚汉艺术的灵魂,汉代艺 术仍弥漫着远古神话和故事。
D.楚汉浪漫主义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成为我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二者相辅相成,影响着后 世文学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通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粪。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太远的优越感里;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机,抗争看随波避流的命运;贪婪的藤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南太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来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6)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才能安身立命。它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攫取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睿委曲求全…-·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7)然而,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8)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

 (9)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10)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垒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傲蔑,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萧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问,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棱柱傲雪,节节千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主,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如颜婢膝是一辈子,云淡风清、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淡,心灵上的丰足。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2)他可以很入世
【小题2】本文题为“淡竹”。3—4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杏、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小题3】文章的第l3段,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B.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C.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D.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B.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人性于人类的工具。
D.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B.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D.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沙漠对河流说:结束!
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
——题记
在新疆生活的这么多年月里,我非常幸运地见识了它的那些著名的河流。的确,我非常幸运
伊犁河、巩乃斯河、喀会河、塔里木河、孔雀河、额尔齐斯河、玉龙喀会河、叶尔羌河、多浪河……河流给人留下的往往是永难磨灭的记忆,是丝缕一般柔长的诗情。虽然水和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奇怪的却是河与河完全不一样。
叶尔羌河完好地保留了一副古代河流的面貌,在洪水期,它宽阔的河床里流泻的仿佛不是水,而是永无休止的、奔腾拥挤的骆驼群;额尔齐斯河有着令人惊异的风采,它水量的充沛和纯净近乎神话,它的浪涛如同众多大块的碧玉倾泻翻滚;还有塔里木河,那是一支忧伤的歌,它以伤感的情调告别一个又一个绿洲,然后义无反顾地走进沙漠……还有呢,还有伊犁河和巩乃斯河啦,那是和我青年时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河,我已经好多次写到它们,但始终不能真正表达出它们的神韵。
如果说我对新疆有一种无法抗拒和割舍的爱,那么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缘自这些河流。河流这些生命之蛇缠住了我的心。
与河相反的是,我这么多年走遍了新疆的许多地方,穿越了无数的戈壁和碱滩,却很难深入地见识到沙漠的真面目。我与最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森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居一域,但始终没有真正见到过它们。它们就像传说中的巨蜥,时常留下足迹,却难见真形。
于是我经常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河与沙的关系如同一些生命之蛇与几只巨型蜥蜴之间的生死搏斗。河想包围沙漠,缠住它并消解它,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向蛇扑去,并一口咬断它。
那些消逝的河流,是怎样地被断,然后被吞没……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人是多么灵醒的动物啊!
我看到过西海固作家王漫西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1972年,西海固大旱,我采风去某村找一位烧窑师傅,他说:‘你是走州过县的人,咱这里都说地球把把子(把柄)快磨断了……是苏联专家测出来的,正拿电焊机焊着哩。电焊机把天都烧红了,山干火燎的,牛赶到山里只吃空气没有草,咱这里人说,焊住了我们就不用迁了,焊不住我还要迁走哩。’”
这段精彩的对话正是大西北的缺水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所独有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也是由他们口头创造出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今众多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呼吁文字中,我没见过比这更绝妙的。
烧窑师傅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
那些不会逃跑、不能移动的树,那些在人类兵团到达后像成群成片的俘虏等待砍伐的树,那些身材高大、枝叶俊茂但敌不过一柄斧锯的树,那些在微风中哗笑着本来想当人类的朋友却不料成为屠杀重点的树……只要想起,为时何晚!
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栽树吧!
树是人类的最忠实的朋友,但愿我们今后不再因为它们无言、不能移动而去任意伤害它们。在河流、沙漠和人三者之间,有了树,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每一棵树其实都是一根伟大的“魔杖”——就像古老的神话中传说的那样。
至于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除了近百年来遭受污染和破坏,过去在历史上可是一直受到热爱和歌颂的。一本书上说道:“实际上,在成吉思汗后裔中,对流水的崇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天,我依然记得中学时读过的题在《静静的顿时》卷首的那几句古歌——
哎呀,静静的顿河,像是我们的父亲!
哎呀,静静的顿河,你的水流为什么这样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强调“的确,我非常幸运”,是因为自己曾亲眼看到了那些河流的不同神韵,感受丰厚。
B.将河与沙漠想像为蛇与巨型蜥蜴,形神兼似,十分准确地表现了河的警觉与沙漠的凶猛。
C.“直到这时,人才想起了树”一句的意思是,生存环境恶化了,人才意识到了树的存在。
D.“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是对题记“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的一种解释。
E. 结尾提到成吉思汗后裔对流水的崇拜,是为了表明中华文化包容广博,有着优良的传统。
【小题2】(小题2)①作者用“奔腾拥挤的骆驼群”比喻叶尔羌河,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3分)
②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支“忧伤”的歌?(3分)
【小题3】(小题3)结尾引用《静静的顿河》卷首的几句古老的歌词,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文中说:“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人在河与沙的搏斗中有了怎样认识?起了什么作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