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国儿童中心、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于6月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儿童优先筑基未来”。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并演讲。

为什么要强调儿童优先?朱永新列举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相对于成年人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人群。

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

第三,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朱永新表示,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儿童是一个未经雕琢、未受污染的个体,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弥足珍贵,因为在儿童身上保存着人类最珍贵的品质。

第四,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对儿童的关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好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新浪网)

材料二: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指学校正式教育的投影,也就是在东亚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儿童课外班现象。

调查显示,从课外班参与比例上看,儿童上学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比最高,为66.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35.7%),在周末也呈现类似的趋势。从课外班参与目的上看,应试教育仍然有较大影响。除提高成绩(44.39%)之外,掌握知识(32.83%)、掌握学习方法(21.00%)、培养学习习惯(17.81%)、先学有优势(10.58%)等目的也被选择。这表明,儿童参与课外班的最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加重了儿童的课外负担,也降低了儿童在其他校外生活方面的质量。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是有限的,严重的“影子教育”必然会压缩其他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在连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留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压缩了他们进行休闲娱乐、自由玩耍、社会实践的机会。

(摘自《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从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看,一是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林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就对农村幼儿园的建设造成了困难。二是农村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重视,认为学前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缺乏送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积极性,更多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重视孩子在家的自由自在,忽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三是由于地方产业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许多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如果幼儿园距离远山路险,留守老人送孩子入园就面临诸多不便。如果城镇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送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会极大增加家庭负担,客观上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入学难问题。四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低,用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比例较大,可供教育投资的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力提供太多免费资源,使得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势必受到影响。

(摘自《反贫困和儿童早期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条件恶劣——造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限制——农村幼儿园建设
B.家长缺乏重视——阻碍——儿童学前教育入学——影响——儿童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
C.地方产业有限——致使——壮年外出务工——产生——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
D.居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减少——儿童学前教育机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高屋建瓴,指出童年过得如何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成长,也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B.材料二数据翔实,阐明课外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但其目的仍主要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C.材料三条分缕析,从自然条件、家长观念、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探讨了贫困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种种困难。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儿童教育的发展,已是必须重视的任务,其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小题3】请结合三个材料,对我国的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9:4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徐可
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年10月,91岁高龄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年7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就放心了你走吧。”
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删改)
相关链接: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
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他总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C.启功先生88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 启功自爆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小题2】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老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人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了共同经验,这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以此形成文化,这样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包括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沪上名士何满子酷评当今文坛王健慧
岁末年初,文化娱乐界各种热点新闻层出不穷,如此“繁荣盛景”却引来中国当代著名杂文家、沪上学者何满子的无奈叹息。日前,笔者在何满子的“一统楼”对其进行了专访。
说史还是说相声?
2006年7月,上海三联出版社推出了何满子的《图品三国》,与火爆中的易中天《品三国》仅一字之差。提起书名,老人直言:“我对《图品三国》这个书名很反感,为何要用‘品’字去凑这个热闹,跟这个风呢?这本书是我多年前的旧作,策划者为其配图而已,这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但有些说史的书就是在‘说相声’‘说书’,书中看不出它的学术价值和背景。”这样的问题,何满子认为也同样出在其他一些学者身上,例如有人将孔子“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这不是开玩笑吗?
胡适说,历史是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而何满子则表示:“‘为历史而历史’是没有的,修史、论史都得为现实服务,但关键在于真正会读史的人,能够从中看出真相。”在他看来,现在大家对历史都在“话化”。某作家的“王朝系列”,大家都说好看,家人硬拉着他看了一点,可他实在坐不住了,错误太多。他认为,单就书名来看,一代皇帝怎能冠以“王朝”?可以说李唐王朝、爱新觉罗王朝,唯独不能说“唐明”王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
何人玩转文化圈?
“我现在连文章都不想写了”,何满子说:“写文章又有什么用呢?就一个字——‘玩’。”提及当下种种文化现象,这位年轻时就主要做文化副刊编辑工作的老人颇为无奈。
在其2004年发表的《也谈“今天文学的命运”》一文中,老人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玩文学的,这里头有多种玩法:有玩弄自己也玩弄看客一如马戏团插科打诨的丑角的‘顽主’型;有以媚俗为卖点专门提供消闲品一如制贩玩具给孩子或终生长不大的孩子戏耍的时尚型;有以假嗓子唱自命风雅的调门争作大众情人的作秀型;有鼓吹精神复辟的皇帝贩子型。诸色无所谓人生庄严感、不以虔诚的态度走向文学的文士均属此列。”这几种“玩”,即使用来观照当下文化界一些现象,何满子认为依然适用。
文化由谁来支撑?
当下最流行的词语是“草根”。在很多人看来,“草根”文化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学术研究同样可以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比如上一辈的蔡东藩就以通俗的文言文写过《二十四史通俗演义》,那个绝对不是‘话化’,而是学术。”何满子说:“我们做任何事,可以通俗化,但不可以庸俗化。一字之差,却是千里之别。通俗化,需要以我们的诚恳、真诚对待事物。文章其实是很残酷的,大家一看就能看出来,你肚子里究竟是否缺货。”
何满子认为,如今的文化讲得好听些,就是嬉皮士文化,不好听些就是文化垃圾。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俄罗斯人都读托尔斯泰,文化一定要由精英文化去支撑,因为它有格调。
杂文不再是匕首?
杂文,曾经被视作“匕首”,一刀见血,但优秀的杂文家却是屈指可数,何满子对此深表担忧:“这种现象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讲话,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讲,深刻的话未必能全讲;讲深刻的话,联系到更广大、深刻的问题,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杂文应该是表现得恰到好处、讲到痛处,于是它成了不容易写的文体。”
说到杂文,鲁迅是一个不可绕开的人物,他也是何满子特别崇敬的一个人物。何满子表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离鲁迅太近了,看不到鲁迅的真正伟大之处,后代的人会看到鲁迅的真正伟大之处,鲁迅的形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高大。“前段时期,鲁迅被评为‘国学大师’,我以为王国维、陈寅恪可称为‘国学大师’,但鲁迅不可冠以‘国学大师’,他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何满子说,“我现在坚持天天阅读《鲁迅全集》,看一遍就有一遍新的东西。鲁迅是最懂中国的,他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他就像个预言家,即便现在发生的现象,我们仍可以从他的文中找到答案。现在都在办‘孔子学院’,我看办‘鲁迅学院’还差不多。”
诗歌意境在何方?
相比现代新诗,据调查,如今人们对于旧体诗依然情有独钟,旧体诗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是,又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古人身处的环境早已沧海桑田,古人的心境也早已时过境迁,我们能以快时代的步伐去适应慢时代的节奏吗?我们还能面对高楼大厦、网络科技寓情于景吗?
何满子以其书法展上呈现的51首自作旧体诗,给了我们一个“诗歌没有丢,诗意也还在”的答案。“其实旧体诗的平仄对仗是很好学的,只要你认真去学就可以学会。”何满子说:“古人的诗都在说身边的事、看到的景色,我们看到的跟他们不一样,自然作诗的心境也不同。多读、多背,感觉自然而来,文字就是这样冒出来的。”
对于不久前有人自称所作旧体诗可媲美李白、杜甫,悬赏10万元公开斗诗的新闻,何满子直言:“一定没有人和他斗的。这样的人,如此自称,其浅薄可想而知。”
(摘编自2007年1月15日《新闻午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何满子对《图品三国》这部书的书名和配图很反感,他认为二者都没有学术品位。
B.当今某些学者的说史就像“说相声”“说书”,因缺乏学术价值而受到何满子批评。
C.蔡东藩《二十四史通俗演义》通俗易懂,但何满子认为它深入浅出,有学术价值。
D.何满子反对“草根”文化,他认为“草根”文化就是嬉皮士文化甚至是垃圾文化。
E. 时下能够将杂文写得深刻而又恰到好处的优秀杂文家很少,何满子对此深表担忧。
【小题2】“鲁迅不可冠以‘国学大师’,他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何满子对现代人写旧体诗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何满子认为当今文坛主要有哪些不良现象?应该如何改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
领域
专业
资料
文学
书籍
教育
文章
时事
新闻
健康
心理
其他
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依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了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内容付费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内容付费的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对网络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C.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如何促进“内容付费”良性发展?用户如何有效利用“内容付费”提升自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踢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陚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词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