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小题2】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
【小题3】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6-03-05 09:5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表为 2017 年安徽省及安庆市常住人口主要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目前,安庆市:
①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 ②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③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④人口素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小题2】安庆市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中心区空洞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同类题2
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构成表,完成有关问题。(28分)
年份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农村人口(亿)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亿)
农村人口(亿)
城市人口比重(%)
1920
1.1
5.6
16.4
1.5
10.7
12.3
1940
3.6
4.8
42.9
1.6
13.6
10.5
1960
4.8
6.1
48.0
3.6
15.6
18.8
1980
7.9
4.4
64.2
6.2
25.9
19.3
2000
11.1
4.4
71.6
20
24.4
45.0
(1)根据表中数据绘出1920~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10分)
(2)依据资料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异同。(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同类题3
读下图和表,回答各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年份和地区
项目
1900年
2000年
2006年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GDP(亿元)
202
112
1540
616
4820
1428
人均GDP(元)
3617
1438
26692
6948
78801
15363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m
2
)
111
318
85
76
54
9
【小题1】关于苏州和徐州两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正确的是
A.徐州GDP比苏州低,但GDP增速快于苏州
B.两地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C.两地人均GDP均在增加,徐州增加得更快
D.两地耕地面积均在减少,苏州减少得更多
【小题2】对两地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合理的建议是
A.为发展经济,两地应继续大力引进工业,提高GDP水平
B.苏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保证耕地不再减少
C.徐州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
D.为保护耕地,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工业转移到外地
同类题4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城市问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材料二: 下表为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状况。
(1)简述1996年——2004年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分析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
(2)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对策。
同类题5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
A.大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小题2】阶段II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A.交通通达性差
B.地价昂贵
C.污染严重
D.远离商业中心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城市化
城市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