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不是那意思。

②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个简单意思的时代已经过去。

③但离开了简单的归结,许多人又不知如何面对复杂。其实,从来都复杂。难道以前不复杂吗?也许,从前无论如何不如今天这般复杂。但细想,从前也复杂。

④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而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⑤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那是个储藏室。空间极狭小。气息极窒闷。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眼波的流动中也有许多的情谊。但现在他有了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⑥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⑦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⑧转眼一年整了。一年多以前正在美国。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花瓶,小小的花束,还有小小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⑨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类在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⑩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现出“再见”的字样。

⑪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⑫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呵,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薄”,在文中是指  
【小题2】第⑥段作者以两个“据说”展开论述,其目的是
【小题3】简析第七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作者第⑧段写道“桌上有小小的花瓶,小小的花束,还有小小的卡片”。在后文中与此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加以摘录并说明理由。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开门见山,点出本文的题旨在于批判“人情似纸薄”的现象。
B.第⑤段通过叙述“他”的前后变化,阐明如今“说真话”的不易。
C.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一一反衬中使主旨逐步得以凸显。
D.作者在⑩段提及“移情”,是主张人应“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
E.整散结合、多用长句、善用借代和反问,是本文语言的鲜明特色。
F.“纸”在文中具有多义性。既指小小卡片,又指轻薄寡淡的人情。
【小题6】全文以“曼哈顿的灯火呵,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一句作结,这样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10:4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儿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何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则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就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塞,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二毛钱。绑扎出一推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儿,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感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可使读者从平凡细微的生活处见人生态度。这恰如作者刘心武所说:“我总希望读者能从凡人小事里感悟人生、人性。”
B.“夸克”城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裁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D.这常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炕笤帚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小题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绑笤帚的老头的性格。
【小题3】小说中作者着墨不多的舍友贯穿全文,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等待散场
刘心武
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细打量着我。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别的人影。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
“等散场。等她出来。”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场大门。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显然,那才是收票员。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小题1)
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小伙子”痴痴守候的就是“妙龄女郎”?(4分)
(小题2)
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4分)
(1)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
(2)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小题3)
小说两次提到《天鹅湖》乐曲,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
这篇小说细节描写的手法比较突出,请从小说中选取两个具体例子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栽棵自己的树

刘心武

40多年前,随父母住在机关宿舍大院,那个院落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我家所住的厢房门窗外,有株高大的合欢树。

一个星期天,忽然来了个面生的老头,绕着那合欢树转悠,又抚摩树皮,拣起落在地上的花,夹在手指缝里,嗅个不停,后来就站在树下发愣。我那时系着红领巾,在院子里玩耍,觉得他十分可疑,就过去问他找谁?他说找的就是这棵树,这树是他父亲带着他,亲自栽下的。我立刻跑回屋,向爸爸报告,说外头有个老头,搞反攻倒算呢!爸爸就走拢窗前朝外望,我催爸爸出去轰他,这时,那老头也就拿着一簇花离去了。爸爸对我说,他认出那老头,是国务院参事室的,不熟,但肯定不是坏人,这院子原来是他家故居,对这棵合欢树有感情,忍不住来看望看望,属于人之常情,不必去干涉他。

北京的古都风貌,直到50年前,还可以用“半城宫墙半城树”来概括。人们现在仍津津乐道胡同四合院文化,不过大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上,对胡同四合院的树文化,似乎重视得还不够。胡同里的遮荫树属于公树,这里暂不讨论。四合院里的树木,在过去是属于房主的私树,那些私家树往往是第一代房主亲自挑选树种,并且其中至少有一棵,是其亲自栽下的。四合院里最常见的树种有槐、榆、杨、柳、松、柏、桧、枣、梨、杏、毛桃、核桃、柿子、香椿、丁香、海棠等等。四合院里的树木,不仅用于遮荫、观赏,也不仅是取其花、叶、果食用,往往还同主人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含有纪念意义,或表达某种祈愿,或切合主人性格、体现出某种刻意追求的文化格调。

最近继续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特别注意到曹家的树文化及《红楼梦》里的以树喻人、营造诗意的美学特性。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在南京任上,亲手在花园种下了一棵楝树,后来他祖父曹寅对此树倍加爱惜,还绘图征题,集为四五巨卷,当时的文豪名流,几乎全都襄与其事。楝树既非名贵树种,其花更不华美,而且结子味极涩苦,曹玺手植、曹寅咏叹,其用意均在教诲后人勿忘其作为满人的包衣世奴的苦涩身世。《红楼梦》里没写到楝树,说明它并非曹氏的家史,但却又一再通过书里赖嬷嬷向儿孙辈感叹“你吧哪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等细节,把曹氏的兴衰际遇浓浓地投影在了字里行间。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贾宝玉住的怡红院里焦棠两植,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成丛“凤尾森森”,探春住的秋爽斋后廊满植梧桐,妙玉所在的拢翠庵冬日白雪中红梅盛开,包括薛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不植树木只种各色香草,全都关合着人物的性格命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其中的树遗产也是异常丰富的,如清代纪晓岚给我们留下了诗文,留下了足以供今天电视剧戏说的趣闻轶事,也留下了一株至今每春花如瀑布的紫藤,那不仅有观赏价值,更氤氲出一种雅致格调熏陶着后人。

保护四合院文化,其中也应包含保护四合院树文化的内容。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北京的四合院沦为了拥挤不堪的杂居院的情景,其中有个细节是张大民不得不把一棵大树包在了自己加盖的小房子里,那些镜头的语意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我们再不努力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树木,那么,再登到景山顶上眺望全城时,将不复有“半城树”的景观,纵使能望见许多新拔起的“楼林”,恐怕心里也不会舒服。

现在,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栽一棵自己的树,对于北京人——也不仅是北京人,各个发展中的经济区里,人们的处境大体相同——基本上是可向往而难以落实的一桩事了。就城市居民而言,通过纳税,而由有关部门用税款来营造公众共享的绿地,栽种属于大家的树木花草,是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但我以为,让一个人至少和一棵树建立更私密的关系,这一北京胡同四合院——也不光是北京胡同四合院——在我们民族世代生息的所有地方,其实都有着手植私树传给后人的文化传统。树比人寿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一棵自己的树,寄托志向情思,留给下一代甚至很多代,让他们在树阴下产生严肃的思绪、悠然的诗意,这个传统不能丢弃。

参加公益性的植树造林活动,自然应该积极。倘若有一块自己可以支配的园地,就该兴致勃勃地栽棵自己喜欢的树。近年我在远郊有了一间书房,窗外有块隙地可以种树,妻子帮我栽了一棵合欢树,这既是与我童年时光的对接,也意味着我们31年的恩爱应该延续。这树又名马缨花,我的写作,仍是骑马难下的状态,那就再摇马缨,继续向前。北京市民却又把它称为绒线花,我更喜欢那昵称里的平民气息,鼓励自己将文字更竭诚地奉献给平凡的族群。但妻子查了书,又找出了此树花期的特殊气息可以制怒消忿的依据,她批评我近来脾气暴躁,希望我能在这树旁调理好心态情绪,雅意感人,怎能不从?

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二段作者通过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老人与树深厚的感情,“站在树下发愣”的细节,说明这棵树牵动了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B.文章不仅呼吁关注保护传承四合院的树文化,而且对城市“楼林”四起的发展状况表示深切的担忧,对不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裁一棵自己的树表示不满。
C.文章对《红楼梦》中树文化的引入,意在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树遗产,一些好的树文化传统不能丢弃,也使得文章富有文化内涵。
D.文章题目是“裁棵自己的树”,可文中只写了妻子栽树却并未写作者本人栽树,文思还不够缜密。
E.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流贯着作者对传统树文化深入的思考和诚挚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40多年前一个老人绕合欢树转悠的事?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讲到树同主人形成的三种特殊关系,请从你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列分别加以印证。
【小题4】(1)作者认为“栽棵自己的树”有那些意义,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2)如果你有一块可以自己支配的园地,你会种一棵什么树?请结合树的特点,写出三条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果香溢满夜光杯
刘心武
“你又把我的《夜光杯》乱放到哪儿去啦?”
这是老伴习惯性的埋怨。我只得乖乖地满屋子去给她找。心里总不怎么服气:怎么《夜光杯》就成了她的呀?明明是《新民晚报》副刊部赠订给我,方便约稿才有的啊。赠阅我的报刊每年总有许多种,就报纸副刊而言,老伴对《夜光杯》确实情有独钟。我每天从楼下取回一大摞报刊,先清理一遍,《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总是要想着抽取出来,不管她那时在什么地方,且把《夜光杯》去放到她的床头柜上。
我很快找到了她要的那《夜光杯》——是她自己搁在阳台窗台花盆边的。递给她,她自己检讨:“老了老了,我这个记性啊!”那天她本来倚在沙发上看,后来猫咪把阳台上花盆推翻在地,她闻声出去收拾了一番,去往阳台时手里还捏着报纸,收拾完又进屋抱起猫咪责备兼安慰地唧咕一番,傍晚时又想看《夜光杯》,就把“乱放”的罪责强安到了我头上。
她看《夜光杯》,有时忽然笑出声来。我让她告诉我是觉得谁的什么文章那么有趣,她要么不理睬,要么故意说:“反正比你的‘一句话小说’精彩!”“一句话小说”是我十多年前在《夜光杯》上开的专栏,实验用一句话写出一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喻意的小小说,那时候手机还很笨重,也没有短信传输功能,我那文本实验却很像现在的“短信小说”,记得当时台湾《联合报》副刊还转登过一组,并发起过相应的征文。这也算我跟《夜光杯》的一段特殊缘分了。
老伴会把《夜光杯》上她喜欢的文章剪贴在她的一个本子上,有时则会留下整个版面,以备有兴致时重温。她不喜欢我去翻看她的剪贴本,但我知道,她所剪贴的,一类是情趣盎然的生活随笔,一类是钩沉探佚的历史小品。
上个月孩子们开车,送我们到远郊果园里采摘。采摘之意不在果。我们在果林里深呼吸,远望山景,近嗅果香。儿子儿媳妇摘完苹果又去摘大枣,我和老伴迎着阳光,用小马扎坐在果林旁,我带了画具,要水彩写生果林一隅,她呢,掏出老花镜,从布兜里拿出带来的《夜光杯》阅读。我说:“这报纸字太小。那么多报纸都放大字号了,偏这报字号上守旧。”她却不以为然:“这叫坚持传统风格。”又引我们共同的朋友苏姨为例:不嫌这报字号小,说是看惯了这样字号,若改大了倒生分了;苏姨每天要猜《夜光杯》上的谜语,从中获得许多乐趣。老伴说:“人家编辑不容易啊,天天一个新谜语,多少年啦,几千个谜语了吧?别看每天就占那么一星半点地方,得费多少心思!”我说:“这副刊编得也算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了,有意味深远的大珠,也有轻松浅近的小珠,确实丰富多彩。”老伴说:“你这样说就对啦。人家不是约你写篇祝贺报纸开办60周年的文章嘛,拿《夜光杯》来说,别弄些个文字游戏,什么‘杯杯是精酿美酒’呀什么的,依我看,有的文章是酒,有的却是鲜榨汁,像我这样不贪酒,更爱喝鲜榨汁的人,可能更多。”我边开画边说:“我正愁不知从哪儿说起呢,你这话倒启发了我。其实,酒和果汁固然好,新鲜果子也很可爱呀!现在什么都讲究原生态嘛!”她就点着报纸说:“现在鲜果种类也真丰富,刚才我采摘了美国布朗,呐,这儿就有旅居美国的作者的美文……”阳光下,果香满溢,沁入我们胸臆。
【小题1】下面是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老伴儿”善良,喜欢读书看报,只是性格暴躁得让“我”无法忍受。
B.“老伴儿”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夜光杯》和小猫的陪伴就已经很知足了。
C.《新民晚报》副刊部赠订给“我”《夜光杯》是为了方便约稿。
D.小说在最后部分交代了《夜光杯》深受老伴儿喜爱的原因——坚持传统。
E. 小说中有许多语言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仔细阅读小说,举例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她对《夜光杯》确实是情有独钟。
【小题3】分析小说题目中的“夜光杯”和《夜光杯》的异同,探究小说的主题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

同类题5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各有痣

刘心武

艺术家阿宽给我画了张像,放在我“温榆斋”里几天,访客看了都说除了鼻子左侧尽上头那颗痣,全不像。阿宽听了不服气,说:“你去动美容手术把那颗痣除了,我再画,一定更像!”

  鼻上左侧的这颗痣,几年前还没有。开始不过是淡淡地有个灰点,后来渐次凸起,并且不知不觉地长大,现在呈浅黑色,装点在面孔左边那卧蚕眉、单凤眼与狮子鼻间的三角地带,俨若天成,成为他人的一大看点。
  去请教过医生朋友,他说你这痣不痒不痛,边缘整齐,更无溃烂,属良性疣,没关系,别管它。我说,它跟我的脾气一样,见长啊。医生笑说,你每天吃进那么多营养,餐后还吞复合维生素片,身体各处都吸收,它怎么就不能也跟花儿似的,吸收营养把自己胀圆?最后嘱咐我,如果发现它让你不舒服了,或者边缘不齐整、出汤儿了,那才是病,你赶紧来,我给你处理。
  想想也是,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银幕荧屏上的不少明星,都有痣,有的痣还挺大,有长脑门上的,有长下巴上的,有长脖颈上的,这并没有影响人们津津有味地看他们扮演各种角色,甚至对卸妆后的本人,不仅不嫌那痣,还更觉得形象有味。从事演艺职业,尚且不怕有痣,其他行业的人士更该无所谓了。何况,按某些相术的说法,长在人某些部位的痣,有的还特别吉利。大家都知道“美人痣”的说法,有的女士那部位本来很平滑,偏去购买价钱不菲的人工痣,小心翼翼地粘贴到特别能产生迷人效果的望点上。
  但有的人就是追求完美,容不得自己身体上特别是面孔上的痣,明明良性,也非要动手术去除。医生朋友告诉我,有位女士一定要把嘴角上的一颗小痣电灼掉,她称那是“媒婆痣”,是“贼痣”而非“贵痣”,自己照镜子怎么瞧怎么别扭。医生就跟她说,你把心理状态调整一下,改个称呼,叫它“红娘痣”不就快乐了吗?那女士还是非要电灼,术后效果不错,但复查时叹气,医生就问:“人家更讨厌你了吗?”她说:“那倒没有,都知道我媒婆嘴、红娘心,完全是一腔好意。”医生说:“人的性格弱点,跟良性疣一样,不妨碍生存,扭不过来也无所谓,不必自觉其丑,自怨自艾,跟自己过不去。”
  包容自己身上的良性疣,更包容他人那些暴露于你眼前的正常痣;包容自己性格中那些一般性的弱点,更包容他人那些并不危害社会和你的人性软肋;追求美好,却绝不妄想拥有完美;持这样的人生态度,也许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就更有益处,也能更怡然自得,更宽厚仁慈。
  我的脾气,确实跟鼻上的痣一样,见长。但那也并非什么跟别人过不去的戾气,只不过是愈加直率,比如来电话能不能去“光临”某个活动,立即答曰“不能。”有的听了就觉得这脾气或者说架子实在太大。其实无论我绕多大弯子,比如先鸣谢,再解释,甚至撒点“无伤大雅”的“美丽谎言”,最后也还是不去。当然“婉谢”有其好处,就是让对方感觉不是碰钉子而是天鹅绒墙壁,但直率拒绝也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人家,依我想来,彼此时间精力都很宝贵,还是干脆利落为好。这见长的“直脾气”,也渐渐得到了部分机构与人士的包容,有的仍打电话来,听到“可以”的干脆回答,也就不跟我客气,而是立即敲定有关细节。
  医生朋友说有回他觉得恐怖极了,就是在给一个单位的人士做身体普查时,发现有个人身上竟找不出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浅浅的痣来……惊叫中,他醒过来,原来是个梦。还是让人们都来细细琢磨这个“怪梦”吧。
【小题1】请结合内容说说标题“人各有痣”中的“痣”与第三段中医生眼中的痣有什么异同。
【小题2】作者怎样说明自己“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的观点的?请结合4、5段相关内容概括分析。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用怎样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脾气与痣一样见长?请结合全文主旨,评价这一段的作用。
【小题4】文章的结束段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并说说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