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
记者:您从小进的启明女校、振华女校,长大后上的清华大学、牛津大学,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秉持的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我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在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从不训示我们该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爸爸在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时,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他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既佩服又好奇,向他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有空时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读书的样子,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
我在启明女校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我从报上读到过一则故事: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孩子。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他问小孩子签名干什么,小孩子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记者: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但和钱锺书先生结婚后,却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送给在婚姻中备受困扰的现代人?
杨绛:这对我来说,只是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爱我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而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锺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锺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一点和我的志趣相同。
诗人辛笛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锺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他对我的鼓励都很大,这也是爱情的基础。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可以送给现代人。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以及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才能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是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记者: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值得依靠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不被人摧毁反而越来越优秀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值得依靠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就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历,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要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那种困苦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我写喜剧,以笑声来做倔强的抗议。
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支撑我驱散恐惧、忍受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记者:……期颐之年,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
杨绛:……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杨绛认为“好的教育”可以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引导人们好学,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在这方面,言传和身教同等重要。
B.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志同道合,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但她的爱有点盲目,即使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也不感觉委屈,愿为钱锺书牺牲自己。
C.对于时代,杨绛自称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可以送给现代人。这说明她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D.即使在艰难忧患中杨绛先生依然坚信,能创造出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不会泯灭人性,不会就此沉沦。
E. “坐在人生的边上”内涵丰富,言外之意是杨绛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但她坦然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准备‘回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4: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逆光里的白洋淀

李骏虎

①白洋淀,在秋日的长空下,有些肃穆,有些神秘,有些苍凉。天是浅蓝的,云像云一样白白地铺开在蓝色的背景里,仿佛凝滞不动,让人感觉是在油画里;又仿佛闲庭信步,让人的心也悠然飘荡起来。水是墨绿墨绿的,在逆光里,是无边大的一块绿玉,木船朽黑的船帮无声地划开它,让人的心感到疼。那些苇草,密密地,挤挤地站着,看着;芦苇丛中欲言又止的港汊,想告诉你一些历史,或者一段神话,来不及,它自己却神秘地消失了,让人看也看不透,想也想不通。蔓延的绿苇不绝于目,昔日的歌声与枪声依稀入耳。白洋淀,神秘的历史,诗意的开始。

②水浅一些的地方,开始有了荷叶。仲秋后,不是看荷花的季节,连莲蓬都被摘走了,残败的荷叶和水草一起开始腐烂,成为有营养的物质,给另一些水里的生物提供生机。芦苇已经渐成衰草,但依然站立,互相借力,手挽着手,秋日的长空云卷云舒,仿佛风烟,成为背景。在五月里,它们的头顶曾经生长出三五片阔阔的芦叶,被摘去包了粽子。能用来包粽子的芦叶,其实不过三五厘米宽,所以需要细细地缠,比阔大的竹叶包的粽子更耐人寻味。

③我们的船,共有七艘,木船,有桨和篙。这些船,是渔民用来谋生计的,平时打渔,旅游旺季就载客观光,他们没有导游词,也不会讲白洋淀的革命历史,他们会的是划船和检查水下网子里的鱼,让你来看。船老大,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吧,想出的第一个主意是摘荷叶,让你顶在头上遮太阳。荷花密布的水域,水浅得很,埋伏着密密麻麻的网子。船老大在船头的水里插上竹篙,伏下身去拉起一个网筒来,有青蛙,有螃蟹,有拇指大的鱼和透明的虾米,偶尔,会有一条抓也抓不牢的泥鳅。泥鳅像软泥一样滑。许多带壳的水生甲虫,扁扁地爬在那里,鱼目混珠。

④船老大良莠不分,将这些爬爬沙沙、蹦蹦跳跳的生物悉数扔进船舱,让你看,让你玩。这样的情景,二十几年前我在村西的小河里司空见惯,而今,小鱼小虾和扁扁的水虫在我们那里灭绝多久已经不能记起,白洋淀的水,依然是它们的王国,它们的乐园。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这里没有冰冷的水寒,我恍惚产生了要钻进水底的欲望。我们把所有的鱼虾都放生了,船老大也不生气,或许它们太零碎,他看不到眼里;或许今天他不是渔民,有载客的收入,不必再去计较收获与得失。那些网子,都是他自己的,鱼虾是他网里的鱼虾。

⑤白洋淀,不见孙犁先生笔下月光里编席的妇女,也不见她们身下雪片般翻飞的苇片,也许,不是季节,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然而,船头划开水面,竟然没有声息,没有风,没有雨,听不到风尘的呼吸;没有诗意,只有静寂,还有淡淡的,水草的气息。

竹篙慢溯,桨声耶刈,光影在碧玉中跃动,白洋淀,在逆光里延伸到无限。所有的欢声喧哗,沉入水底,任你凝神,也无寻迹。

【小题1】第②段为什么要插入“在五月里芦叶包粽子”的情景?
【小题2】分别说说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光阴的那一头我是主角,现在成了看客,发出陌生的赞叹。
②也许,这一切要逆着时光去水底寻找。
【小题3】用一个词语概括船老大的特点?这一人物形象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小题4】文章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5】为什么本文题为“逆光里的白洋淀”?你是怎样看待这“逆光里的白洋淀”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 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

(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材料二:

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 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 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 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 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 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 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 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三: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 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 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的书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 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 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待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
B.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校减负收效甚微。
C.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
D.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
B.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C.《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 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
D.“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题3】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陈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老龄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 300万人。其次,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再次,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约有5 000万人。
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无子女和失独(丧失独生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商业保险应先行先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提及这个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公共环境、居家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未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例如,6层甚至更高的楼房没有电梯,过街天桥、地铁上下不便,红绿灯变化太快致使老年人过街面临危险。今后城市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惯,突出“年龄平等”的理念。
(选自叶紫《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老龄化带来新挑战》,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中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幸福感高人群的特征包括:女性、年龄更长、健康良好、非农户籍、受教育程度较高等。
一方面,年龄更长的人幸福感相对更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均寿命增长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于是,不少人担心老龄化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就此论点,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人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原新教授表示,客观讲,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人口现象,不能说是人口危机,也不可能成为人口危机。
原新认为,人口老龄化现象能否成为社会危机,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构建合理完善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为老服务体系很关键。
原新表示,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所以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按照现在人口发展的规律,人口老龄化之后的社会形态一定将是一个稳定的老龄社会。
在社会高度关切民生问题的当下,对于老龄化问题是民生问题这一说法,原新教授表示了质疑。他认为,人口老龄化的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非民生问题。因为经济问题的核心是要“做蛋糕”,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力,根本要求是要把经济“蛋糕”做大。而民生问题的本质是公平、公正地“分蛋糕”,根本要求是分配蛋糕的“量器”一定要公正。
(选自《专家:人口老龄化不等于人口危机》,有删改)
材料三: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理论研究和率先出现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复杂而深刻,既带来机遇,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如何养老正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目前大多数人还难以接受送老人去养老院的做法。而养老院条件不好或不舍得花钱也是人们不愿去养老院的原因。
实际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公办养老机构较少,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建设迅猛发展。养老服务业正在转为“朝阳”产业。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四十岁左右、中等收入的人群,大多愿意未来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养老院集体养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6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目前受到市场欢迎。
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必须看到,在曙光到来的前夕,社会养老行业需要熬过一段“寒冬”。
首先是养老观念尚需要扭转和培养,很多人愿意重金养孩子,却不舍得重金养老。其次是社会兴建养老机构遭遇融资难,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
更重要的是,政府观念也需要转变。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决策者需要制定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选自樊霞《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未来我们该在哪儿养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材料一主要借这本蓝皮书阐述了我国老年人面对的诸多困难和问题。
B.材料二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家庭幸福感高的人群特征以及原新教授有关中国人口老龄化不会造成中国的人口危机的观点等。
C.原新教授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化,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老龄化稳定在老龄社会后就会出现新的拐点,回到现在的年龄构成阶段。
D.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长的现象,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负面影响上。
【小题2】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书法的“经典”,离不开对“经典”本义的考察。从本义上看,“经”是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由此引申出时间性、原则、典范之义。“典”指典范性书籍,具有常道、标准、法则之义。我们对书法“经典”的把握,也应该结合这两个字的字源意义来理解。
第一,书法经典是书法艺术的精华形式,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难度。书法艺术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自我选择、扬弃、凝聚、固化,从而构成一个个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体现出这门艺术的独特性和深厚性。自宋代兴起的刻帖现象,实际上便是对传统帖学经典之作的筛选与汇集,为人们学习书法提供了经典范本。所以,书法经典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后世人们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的理解,往往是由经典作品所限定的。在对经典重新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形象地获得了这门艺术的真谛。所以,书法经典就是经久不衰之作,是由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和最趋完美的作品。
第二,书法经典体现为对创作主体的制约与规定。经典既为精华形式,便具有正本清源、确保书法艺术纯洁性的性质。也就是说,经典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支配主体的书法创作与审美的最高法则。主体的创造性、选择性在经典面前往往会被大大削弱,后人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个先在的规定,以便求得书法本身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这使得艺术家的个性表现得以制约和净化,个性的表现和传统的继承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也使新的经典之作沿着“奇”而“正”(而非“奇”而“邪”)的轨道有序发展,书法经典从而具有典范性和渐变性。
第三,书法经典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讲究“原创性”。书法的经典之作都是面貌独特的“这一个”,体现出书法大家的独特个性。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认为,经典必须是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开辟一种新的风格模式和技法体系,从而填补书法史的空白。书法经典的“原创性”保证了它始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一个个的“原创”又丰富和维护了经典的价值,使得经典成为不局限于某个时代的,具有永恒色彩的、超越性的典范形式。
第四,书法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书法经典是由书法大家创作出的,而书法大家是具有深厚涵养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具有丰富的创作背景,所以经典之作能体现或暗示出创作它的书法大家的相关背景。首先,作品体现出大家创作时的真情实感,感情充沛,不矫饰,不疲沓,是地地道道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作,表现出的是艺术的真诚和人的真诚。其次,经典之作的品味应该是高雅的,不俗气,不晦涩,是“奇”而“正”、“雅”而“深”。再次,经典之作所书写的文字内容应该具有文化品味,使人的心性得以陶冶与净化。最后,经典之作往往有创作时的“故事”可讲,例如“三大行书”便有大家创作时丰富的故事背景。这些因素都极大的丰富了经典之作的人文内涵,这是对艺术形式的超越和意义的追加。
正是上述因素,使书法经典成为书法艺术独特的浓缩表现形式。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的高度与广度,它本身也成为特定时代、特定书法大家、特定创作背景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

(刘宗超:走出“平原”创造经典--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读后)

【小题1】下列对“书法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经典具有独特性和深厚性,是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和最完美的作品。
B.书法经典的典范性和渐变性,确保了书法艺术的纯洁性,制约和净化了艺术家的个性表现。
C.书法经典的“原创性”使其具有永恒色彩的、超越性的典范形式。
D.书法经典虽为精华形式,但不利于创作主体自由的发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经典”的字源意义出发,再从四个方面论证“书法经典”的丰富内涵,最后总结其价值意义。
B.文章用宋代“刻帖”这一事实论据论证了书法经典具有极强的示范性。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方式论述观点,第五段利用层进的方式。
D.文章在论述书法经典的人文情怀时采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经典的“原创性”既保证了它是开放的体系,又丰富和维护了经典的价值。
B.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文字内容具有品味,能陶冶与净化人的心性,就是经典之作。
C.经典之作应该走“奇”而“正”的路子,具有“奇”“正”“雅”“深”的品味。
D.书法经典的示范性、典范性、渐变性、“原创性”及丰富的人文情怀,使之成为书法艺术独特的浓缩表现形式。

同类题5

(题文)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中国正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媒体曾报道过在我国发生的一场悲剧,一个年轻人对于他公司自助餐厅的卫生缺乏信任,于是他将抗生素添加到每一份膳食中。然而这却为他埋下了祸根。后来当这个男人生病时,药物不能挽救他的性命。尸检结果揭示了原因:他的身体里充满了多种耐药菌株。
这一案例可能是极端的,然而它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无法用常见药物遏止的细菌正在世界各地激增。2009年从接受调查医院的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耐受喹诺酮类的比例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比率。上海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学科主任倪语星(Ni Yuxing)说:“ 公众的认知以及医生的处方习惯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中国过度地使用抗生素,并已经造成了耐药性细菌出现。”
中国卫生部希望能够避免耐药菌株的灾难性暴发流行,下达指令为处方药设置了更严格的规定,目的是打击药物的过度处方。然而批评人士说不改革卫生保健系统,新的措施有可能只能获得有限的成效。
中国的困境一部分是由于较早期医疗改革的结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有政府配置的“赤脚医生”提供的医疗护理:在偏远地区有受过最低程度培训的卫生工作者负责护理患者。然而这种接近普遍的护理服务最终被废弃,转而代之以自由化市场的做法。在此情况下医院需要新的收入。
迅速发展的制药业获得了复苏。政府允许医院从医药销售中抽取15%的利润,医生的收入很快与销售施行挂钩。过度处方愈演愈烈。“整个事情实际上可归结为不正当的激励措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社会转型健康欧洲中心公共健康专家Lucy Reynolds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发现利用抗生素饲养家畜可生成更大的动物,并提高利润。据估计,中国在2007年生产的21万吨抗生素近一半被添加到了动物饲料中。这些药物会进入到人体肠道中。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中,朱宝利(Zhu Baoli)和同事们对中国、丹麦和西班牙人的肠道细菌进行了测序。中国人拥有最高数量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朱宝利说:“一些用于动物的药物也同时被用于人类,这是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的一个隐形原因。”
中国的问题超越了医生的办公室和餐桌。如年轻人担心自助餐厅食物的这个故事所显示出的,在中国流行抗生素就像美国流行维生素一样。直到2004年,在中国,抗生素在柜台还被合法销售,一些家庭有时会储备一堆在家里面。2010年,卫生部将医生的收入与处方药销售分离。新指令进一步将药物划分为三类,具有最高耐药率的药物只能由专家开出处方。违反者可能会丧失处方权或他们的行医执照,同时触犯规定的医院可处以罚款。但是政府却并不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改革是必要的。”Reynolds说。
即使有进一步的改革,也仍然存在重大的障碍。在一项对中国西部贵州省的调查中,Reynolds发现许多的医生错误地认为患者体内没有形成抗生素耐受的细菌。与此同时,药物耐受也在节节攀升。朱宝利说:“你现在拥有市场上可获得的几乎每一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指的是无法用常见药物消灭的致病菌株在中国大量存在,并且有暴发流行的隐患的现象。
B.中国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早期设立的由“赤脚医生”提供护理的医疗制度,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认识不足等等。
C.抗生素耐药菌株泛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是在中国却尤为突出,这与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密切。
D.抗生素耐药菌株在中国泛滥也有隐性原因,即人从动物性食物中食入了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本是添加在饲料中的。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倪语星和朱宝利在分析中国耐药菌泛滥形成的原因时切入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都抓住了问题某一方面的关键。
B.健康专家LucyReynolds认为,中国耐药菌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制度的缺陷上,改革的措施也应该从制度上入手。
C.作者通过采撷各方面声音、记录各种实验的结果,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中国现行卫生保健系统亟待改革。
D.虽然民众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主体的位置,受影响最大,但是仅对民众普及常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广大民众,甚至部分医生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严峻情势都缺乏清醒的认识,这给抗生素滥用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B.中国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涉及到医生、药商、家畜饲养者等多方面的利益,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已经不仅只限在医生的办公室和一般人的餐桌范围。
C.医生的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带来的恶果,一方面使得制药业获得了复苏,一方面也使得过度处方愈演愈烈。
D.卫生部对医生开出具有耐药性药物处方的权限作出了严格限定,但是并没有提供医院其他的资金来替代药品利润,全面的改革还有待时日。